隔壁房间放着很多肥皂和纸,围坐在门口的木凳子上。
华鸿月随着身体长高,华鸿月坐着难掩挺拔而沉稳的气质,整个人让人不自觉全部透露新生,华珩激情饱满的陈列再次去北疆的计划。
“我和柳镖头商量下,去往边境,我亲自去。鸿月,这次能带走多少货。”
“比上次多两赔。”
“两倍,那人还是少,明日我再问问还有人想去吗?”
“爹,堂叔,咱们可以将这次挣得投进入,再扩一番,你们认为如何?”
华玮点头,“我来就是在说这个,必须扩大,这才哪到哪,肥皂便宜好用、洗手皂长安那些有钱人抢着要,朝廷最近开科举,读书人多,咱们的纸就是刚刚起步。”
“我没意见,我不懂,我支持你们。”华珩点头。“不过,我打算鸿敏和鸿姣接我的班。”
华鸿月之前就知道,他爹志不在此,也很欣喜他爹能找到适合的职位,当县令的文书,大伯说,县令是个好官。
“爹,这段辛苦您,女儿谢谢爹爹。”华鸿月郑重起身感谢。
华珩眼光红红的,“漾漾,好闺女,好好干。”
“爹,你也是女儿的骄傲。”想起那些亲自教她读书、写字的日子,华珩是好父亲。
傍边三个人也感染到这种气氛。
华鸿月也朝着三人鞠躬,“大姐、二姐,之后就麻烦你们。”
“漾漾,是我们姐妹要谢谢你,不用每天呆在家里绣花。”
堂弟找到适合他的差事,接班的是这两个侄女,既然鸿月同意,那就不会有问题,她也表示,“鸿敏、鸿姣,堂叔看好你们。”
两姐妹当这么久账房,自然之道作坊都是这三人的功劳,得到他们的期许,两人都有些不要意思,华鸿敏赶紧说,“三堂叔,我们去看看这次要带货物吧。”
“好嘞。”
半月后,洛阳路,扬州路和长安四路先离开,柳镖局和华鸿月、华玮就去北疆的路线和注意事项仔细确认,这是一次新路线和冒险,能有这次冒险还和华家分不开,之前匈奴二王子离开长安城,回去和边境驻军合作,打通西域商路,还有长安路。
没有大张旗鼓,还是半夜出发,大家默默的,保持着这个默契,在心里期盼平安、带回来更多的钱。
自华氏商队出发,华家村招工的消息一处,外村的人蜂拥而至,其他村子慕名来的。
不仅找人,还建新的作坊,肥皂坊和纸坊就此分开,华鸿敏负责肥皂坊,华鸿姣负责纸场的日常事务。
随着工人慢慢增多,两坊分开后都招揽了专门的账房先生记账、发钱,一切井然有序起来。
华鸿钦跟着师父跳槽,成纸坊里的账房学徒,慢慢喜欢上造纸,还颇有创意,在华鸿月的参与下更新更好的产品,梅花味洗手皂和白色宣纸。
如今,正值春耕还有夏收秋种,除一些不属于华里长管辖的没有地的青壮年,第二次招工女孩更多,这样就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华鸿月看到出货时,参差不齐的标识,计划和堂哥一起将雕版印刷术做出来,统一标志后会更加专业,华鸿准听着他的计划打开新世界大门一样,全情投入其中,二人一个设计、一个雕刻,忙碌的悄无声息。
而很多人不是如此,他们的忙碌与成果带来个人、家庭和村子的巨大的震动,那些说女孩子出去做工的声音彻底消失。
距离华家村最近的是上河村,田梅花就是这次进去的女孩子。
心灵手巧的她擅长作肥皂造型,一个月后,当她将500文工钱当着全家面拿出来的时候,奶奶陈氏讪讪的不再说话,田爷爷四十出头,抽几口烟斗,塞塞烟叶,慢慢开口,“梅花,以后好好干,谁再说梅花的不是,都滚出去。”
梅花的爹娘松口气,二叔二婶连连点头。
梅花是田家大房的大女儿,今天十三,她爷爷奶奶心心念念的弟弟才五岁,梅花二叔的大儿子被给予读书的厚望,在华家村族学读书,其他孩子都很小。
梅花三叔倒是也在肥皂坊干活,但只有一身蛮力,一个月就拿一百五十文到顶。
谁能想到呢!
梅花的目的达到,说道,“要谢谢爷爷奶奶让我去,不然那有这些钱。”虽然但是他们极力反对。
听梅花这么说,田爷爷也将这份工钱留100文,剩下的留在公中,这时第一次,三叔都没有待遇,从此田梅花在这个封建无比的家庭有自己的话语权。
除梅花,很多女孩子没这么幸运。
比如另一个村的雷春花,她也能挣很多钱,但爷爷奶奶很偏心,难受过后,她找到华鸿娇说她的钱只能他能领。
华鸿娇察觉到,但说不明白,那晚和华鸿月谈过之后,增加新规定:月银只能做工者领取。
此后,很多做工的女孩子都觉醒名为“自我”的意识,像蒲公英的种子散落,
女孩子变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村子进入每年最忙碌的时节——夏收。
华仲亮的里长位置就是为粮税设置的,秋收之后上交粮税,每个村子有相应的要求,达不到相应数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麻烦事。
华仲亮将作坊的事放手,并给华鸿月推荐一个人,华鸿月的“侄子”华启静,虽然和华珩年纪一样大,但按照配分,属于华鸿月的下一辈。
华启静主要和华鸿敏和华鸿姣沟通,负责工人日常招工、工钱的管理。
他们组最开始负责挖树,每个流程都能最快完成,他们几个人自觉以他为中心,最让人以外的人,他们会将挖的树在进行补种,属于无师自通,开始华仲亮问为什么如此,他说希望这个买卖一直做下去,他的儿女能多一条活路,华仲亮感叹他居安思危这才,开始提拔他。
因为能力出众、为人公正,换人的动荡并没有发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触,村民闲聊间流传着华鸿月的名字,又说她神童的、又说她天仙下凡的,不管怎么样,她是带领他们挣钱的主导已经成为共识。
“她还小,你们可别出去乱说。”
“知道知道,就是羡慕里长,咱们自己知道,不会说出去的。”
大家都这个说,时间久都对外保持沉默,默默保护这份机遇,唯恐被上天收去。
华仲亮刚进门,程氏就告诉他,“漾漾找你,让你去后面地里找她。”
华仲亮立刻点头,每次孙女找就是好消息,绕道屋后,华鸿月照顾的最后一块郁郁葱葱长草的土地挖出来。
泥土掩饰不住红色的皮,这“果实”好多;还有一个是黄皮的,不长很圆润。
华鸿月挥舞着锄头,轻松刨出一串红土,看见华仲亮道,“爷爷,有两个好东西给你看。”
“这是?”
“爷爷,红的这个是红薯。”华仲亮拿着一个翘起来,鸿月拿起一个稍细的掰开,拿起腰间的刀削皮后递给爷爷,“爷爷,可生吃可煮熟,能当主食,能扛饿。”
“嘎嘣”一声脆响,华仲亮的味蕾体验和新奇,“甜甜的,有些面”。
“另一个‘土里的豆子’,也这样。”不得不说,华仲亮形容的好,
华鸿月顺水推舟,“嗯啊,土豆不能生吃,发芽不能吃,要煮熟,炒菜吃、煮、蒸都行,捣成泥都能吃,甚至能用油炸。”
“油炸,那多舍不得。”
他拿起一颗端详着,看看这上面的藤蔓,给予对农事的解,他立刻提出,“漾漾,这庄稼长在土里,那是不是病虫少。”
“嗯,还耐寒。”
“你爹说这是你从长安市集上买的?还有啥好东西吗?”
“是还有一切还有些其他水果种子,但就这俩能当粮食。”
“好好好,你慢慢摸索,这两样庄稼爷爷一定帮助大家种好,就是,这个怎么种?”华仲亮看着孙女,他知道孙女特意告诉自己,就是因为自己里长的身份,也不拐弯抹角。
华鸿月点头,爷爷懂她的意思,告诉爷爷就是让大家种的,虽然只是一部分人,但总会慢慢变多。
“爷爷,我准备册子,播种、施肥我都写好。不过麦子的产量还是要保证才行。”
看着最近这一个月晒得黝黑,皮肤能反光的老人,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华鸿月说,“有爷爷才是大家的福气,爷爷,交给剩下您。”
华鸿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至六岁,深入的体会、理解、感受,逐渐被安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凡的人和生活感动,生出比末世更加清晰的恻隐之心。
但她仍旧理智的,“某事在人。”人是对的人,是他们的人品能够相辅相成。
如果不是这样的爷爷,这些庄稼种子,她可能会找合适的时候再遇合适的人实现。
华仲亮不负希望,亲力亲为带领有经验的三位老人慢慢摸索育种,形成临时的红薯土豆生产队。
刘老头老人搓搓手,步子轻快,语气激动,“今天挖,我那快地肯定产量最好。”
董老头不甘落后, “哼!输的人请喝酒。”
秦老头笑眯眯的说,“这酒我反正喝定了。”
三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容光焕发,比起种自己的地,让更多人种到自己孕育的庄稼,
三个“专家”享受着新机遇里的新的人生价值。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