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夫郎送我上青云[种田] > 第33章 南时

第33章 南时

柳叔走后,庄聿白追在孟知彰身后,讨教“夫郎”是什么。

孟知彰背至身后的手指轻捻一下,他看着庄聿白一时也不知该如何跟他解释。

“我知道了。”庄聿白忽然茅塞顿开,咧嘴一笑。露出两颗洁白小虎牙,“在外人看来,我是你表弟。柳叔是府城来的,府城称呼表弟为夫郎,对不对?”

庄聿白强行将这个称谓的逻辑理顺,微扬脸庞,似乎在等孟知彰表扬。

孟知彰看着身量单薄的眼前人。有些事,他尚不确定能否现在明说,他恐这副肩膀担不起太多。

孟知彰眉心微蹙,没作回应。好在庄聿白很快被另外一件事情绊住。

“孟知彰,看不出来啊,你竟然和赫赫有名的三省书院关系这么铁!”

池中待飞之人,与知名书院师生结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庄聿白口中啧啧啧,眼睛上下扫视,重新打量起眼前这个日夜相对的读书郎。剑眉星目,矜贵自持,粗衣布衫也遮不住那股由内到外的浩然君子气。

谦谦君子,大抵如此吧。

孟知彰转身正对着庄聿白,虽未言语,眼神中似乎满是“何以见得”“向来如此”。

柳叔的到来打破了二人之间置气对峙的局面。

庄聿白变得有些兴奋,他知道三省书院在府城,府城自是眼下这小小孟家村不能比的,他刚逛过的暨县县城也难望其项背。他很好奇那里有些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比如人文景致、小食果品、茶楼酒馆什么的。此时全然忘记昨晚的恩怨情仇,只缠着孟知彰给他讲。

“孟兄,府城有没有诸如什么胸口碎大石之类的杂耍?”

“茶肆中的茶艺表演都是什么样的?听说每个茶肆都有茶博士?”

“那个,府城青楼巷馆的名妓……哎哎——知彰兄你别走啊!”

孟知彰面上不在意,实则暗松一口气,只要庄聿白不追着他提什么“成亲”“夫郎”之事,眼下问什么都可以。他将南先生带给他的书卷小心摆于桌案,拿出三省书院专用的空白书册。

“三省书院”,孟知彰第一次听说这名字,还是两年前早春的一个午后。

当时私塾先生在书房待客,孟知彰正根据先生交代带领学童诵读《大学》,正读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一小童来叫孟知彰,说先生让他去会客。

孟知彰自从县试和府试中连中两个榜首,先生每每有客来访,都会将他叫去应答一番。对此他早已习以为常。

孟知彰不知道的是,这次要见的客人,将会影响乃至改变他的一生。

杏花始开,暖阳洒满庭院。

先生身旁一位鹤发纶巾的老者,正端坐明堂,对着从院中而来的孟知彰拈须微笑。

“知彰,这位是南先生。”

先生的引荐下,孟知彰冲这位南先生郑重施了一礼。

“晚生孟知彰,见过南先生。”

后来的后来,孟知彰才得知这位就是鼎鼎大名、曾主持元贞变法的南时。

人生境遇就是如此。南时先生是读书人的楷模,在文官清流中享有盛誉,多少人求见其一面而不得。而乡野出身的孟知彰,年少时不仅能亲自瞻其颜,还能得其指点迷津,解惑答疑。

当然此时的孟知彰尚不知道,眼前仙风道骨、悠游世外的南先生,清誉加身的背后是一段沾满血泪与无奈的过往。

代表大恒朝至高权力所在的德胜殿上,锈蚀的铜铃换了一批又一批。七年前那场不见刀光的腥风血雨,至今仍是大恒朝堂上不忍被提及的一幕。

以世家大族为首的守旧派集体上疏,一夜之间几十封奏疏递到景帝案前,桩桩件件全是新法祸国殃民的“铁证”。

恰逢此时京畿大旱,流民汇集京郊,景帝正为此寝食难安。出身萧氏一族的惠妃带着七皇子近身侍奉,母子二人离开勤政殿不久,一道新法触动上苍、降下大旱祸事的诏书便传了出来。

明眼人皆知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有规划的权力斡旋。显然,以南时为首的寒门变法派,终究抵不住世家大族的狠厉围剿。

一夜之间,新法付之一炬,此前所有政令紧急刹停,连底层百姓的额首称赞的保苗法、轻赋法等也全部废除。

岩岩元老,梗之于上;岳岳台谏,哄之于下。“罪魁祸首”南时锒铛入狱。历时三年的新法变革败下阵来,也为时下天灾背了锅。

南时勤学苦读数十载,一朝入得天子们,随后宦海浮沉多年,可谓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原以为可以老当益壮如尚能饭否的廉颇,将元贞变法渐行渐稳推行下去。可谁料到头来竟落得个如此下场。

出狱后,南时便一味醉心山水,朝堂事似乎已成前世光景。那年早春,恰逢他的一名学生新任三省书院山长,便以山中景致奇绝和书院独有小食为由,特请他来讲学。

难抵美景美食诱惑,南时欣然前来。闲暇时他也周边悠游,这日便游到了周先生的私塾中。两人早年有过一段同窗之谊,再见已两鬓花白。

闲聊间,周先生频频提及自己那位十四岁便在童生试中连中两个榜首的得意弟子。南时会意,笑着指指他,“那我也见见?”

春日早阳打上满院杏花,明丽疏影中少年神采奕奕立于堂下。

南时拈着胡子频频点头,有那么一瞬,他仿佛看到年少时意气风发的自己。

十四岁两个案首收入囊中,问及为何未及时参加府试时,少年道,“家母亡故,三年守丧”。

南时得知少年家中已无亲人,替人抄书为生,心中不免唏嘘。又看了少年所作文章,直叹小小年纪便风骨初现、文心卓然。字,更是遒劲洒脱。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所望。”

南时口中喃喃,他背手走近少年身旁,却发现少年身材却比同龄人健硕魁梧得多,一副难得的儒将之姿,仰头笑道,“初次见面,未备礼物。你,可有什么想要的?”

孟知彰立于一旁,得到周先生准许的眼神后,又恭敬向南时行了一礼,“学生听闻先生在三省书院传道授业解惑,想来家中藏书颇丰。”

“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你们师徒二人都惦记我家垫桌腿的那几本书呢!” 南时捋着胡子呵呵笑起来,他背起手在厅内挪着步子,清癯矍铄,一袭半旧长衫,一派仙风道骨之姿。

“家中之书,原可以挑几本相送。然书非借不能读,倒不是老朽小气,而是……”南时看着身旁的师徒二人,“而是我想到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法子。”

三省书院筹备学院书库扩充,山长自然也就求到这位家中藏书如海的恩师面前。南时家中之书多为珍藏孤本,若全部扩充至书院,心中多少有些不舍。

“你的字,老朽很喜欢。我打算与三省书院山长择期挑选一批书籍出来,请你誊写抄录。抄书费用及所需笔墨纸张等,全由书院承担。假若你有喜欢的书,也可以自抄一份留存。不知你意下如何?”

少年眼神越发明亮,他退后半步,而后郑重跪地,向南先生行了一个大礼:“学生孟知彰,谢过先生。”

之后,每半个月南先生身边的柳叔便会来给孟知彰送来抄录之书,以及抄书之资。和录好之书一起带走的,还有孟知彰录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条-子”。当然,半月后柳叔便会将南先生的“解惑条-子”带给孟知彰。

春去冬来,这书一抄就是两年有余。而孟知彰,也成了南时名副其实的编外“条-子”学生。

条-子教学过程中,孟知彰逐步接触到圣贤书之外的大千世界。

孟知彰知道了科举跃龙门是步步走近那权力至巅,他原非长袖善舞之人,自然无意于那权力背后的功名利禄。但南先生告诉他,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那都是背不动、跨不过的沉重巨石。每一道政令,在当权者不过文书诏令一纸,但下到百姓身上,却是一场割肉动骨的动荡浩劫。

比如赋税每加一层,百姓丢失土地、卖儿鬻女成为流民的概率就会攀升三层。若再遇上旱涝蝗灾,十室九空、饿殍满地的人间惨象,便会比比皆是。

孟知彰虽读圣贤书,也自认对窗外事知晓一二,但此前百姓疾苦似乎只停在冷冰冰书页上的文字,与他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时间尘雾。“黎民百姓”对他而言似乎也只是一个模糊又遥远的群体。

但南先生的话点醒了他。

“黎民百姓,是你是我,是我的父辈祖辈,也是你的后世子孙,是你身边的乡邻亲朋,更是你亲近之人,你心中最为在乎之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不是谁弱谁有理,一味祈求上位者可怜是没用的。痴心上位者能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个笑话。

上位者的视线根本看不到底层蝼蚁,即便听见或瞥见一眼,那也是被无数双手处理到变了形、走了样的景象,也只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让上位者看到的“定制景象”。

你我读圣人书、食百姓俸,所能做的是尽自己所能,努力去靠近决策中心,哪怕只是将一些政令变得缓和,压在百姓身上时能让他们有喘息可能,也就不枉平生所学,不枉自己寒窗苦读这十数年。

“若能将惠及民生的举措上达圣听、形成诏令、遍行天下,看着黎民百姓因此衣暖饭足、安居乐业,也才是科举求仕的意义所在。”

孟知彰将珍藏的一沓沓解惑条子收好,仔细放回书架的木格中。

庄聿白听着孟知彰举重若轻地讲着与南先生的这段“忘年交”,听着眼前人的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他内心像被什么东西撞-击着,一下又一下,细看时似乎还萦绕着淡淡忧伤。但若让他描述这到底是股什么心绪,他一时又很难说清,只觉酸酸胀胀、朦朦胧胧。

孟知彰像是察觉出庄聿白眉心的情绪波动。

“南先生在京城生活多年,曾在回信中描述过那里的繁华。”

果然,换到这个话题,庄聿白的眼睛渐渐亮起来:“如何繁华?”

孟知彰将手负于身后:“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庄聿白正听得激动,却听孟知彰长叹一声,无奈摇起头,口中直道:“可惜了,可惜。”

“可惜什么?”庄聿白一头雾水,眼睛瞬间瞪圆。

孟知彰余光看了眼庄聿白,神情不无遗憾:“府城繁华,虽不及京城,但新奇物件遍地,吃食小玩意等也是不胜枚举。只可惜琥珀兄吃不到,也玩不到了。”

“为什么?”庄聿白急了,站起来时险些将身后的椅子带倒。

孟知彰一把扶正椅背,一本正经看着庄聿白:“昨日,你不是说要搬走么?”

“我……”庄聿白一时语塞。

孟知彰:“对了,你何时走?我让大有去送你。”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所望。——先秦《周易》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先秦《大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先秦《周易》

岩岩元老,梗之于上;岳岳台谏,哄之于下。——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南时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反派渣攻再就业

狩心游戏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