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过后,广东快速入秋,梧桐叶落了一地金黄,异木棉的开花,把整个广南市浸染在一片迟来的花海里,看起来像是春天一般。
广播台的播音室,成了林詹逸和朱尔遥心照不宣的秘密花园。
这里隔音极好,厚重的门一关,便隔绝了外界。空气里只有设备低低的嗡鸣,以及彼此呼吸的节拍。后来的播音工作里,林詹逸总是提前十分钟到,调试设备,将两人的稿纸在播音台上并排摆好,角度精确。这是他表达秩序与重视的方式。
朱尔遥则会准时推门而入,带来一丝窗外清冽的空气。她脱下外套,露出里面熨帖的洁白毛背心,坐在他身旁的高脚椅上,轻轻旋开自己带来的保温杯,喝一口润喉的蜂蜜水。一系列动作,优雅得体。
霜降后的第一次播音,是播报一则关于极光观测的科技新闻。稿子里有一个斯瓦尔巴群岛的挪威语地名“Longyearbyen”。
“是朗伊尔城,”朱尔遥轻声纠正了他资料上一个微小的音标误差,语气平常得像在讨论天气,“去年寒假和我父母去特罗姆瑟时,听当地向导念过。”
林詹逸敲击键盘确认资料的手指微微一顿,侧头看她。
灯光下,她睫毛低垂,专注地看着稿子,仿佛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他捕捉到了她嘴角那一闪而过的、极细微的得意。
“好。”他低声应道,没有多余赞美。但在接下来的播报中,他自然地引用了她提到的地名,将她无意中展露的见识,无缝编织进共同的成果里。
这是他独特的尊重——将她的智慧,纳入他严谨的体系。
年少时的恋爱,一旦陷进去,就不甘于平淡,不管是内心本就住了野兽的朱尔遥,还是把克制嵌入骨血的林詹逸。
按照广播台的工作行事历,每年11月的第一天,邹老师都要在播音部挑选最默契的搭档,主持学校一年一度的直播评论,通过播音部成员的投票,大家一致把票投给了这对“金童玉女”。
今年的主题是关于“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哲学根基”的艰深直播评论。
“夜晚好,各位广南大学的听众朋友,欢迎准时收听《热点直通车》的特别评论单元。我是朱尔遥。”
“我是林詹逸。今晚,我们将暂时离开纷繁的国际时事,潜入另一个同样波澜壮阔的领域——西方音乐史的脉络深处,探寻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背后,那驱动其灵魂的哲学根基。”
“没错。当我们聆听莫扎特的精准与和谐,或是被贝多芬的激情所震撼,再或是沉醉于肖邦的诗意与忧郁时,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在声音维度上的投射。”
“我们先从古典乐派说起。它的黄金时期,大致与欧洲的启蒙运动重叠。理性至上,秩序井然,相信宇宙存在如牛顿力学般精确的法则。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音乐中。”
“所以,古典主义的乐章,常常呈现出清晰的结构感,比如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就像一场建立在逻辑之上的辩论。海顿、莫扎特的音乐,即使在表达欢乐或悲伤时,也常常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平衡。这背后,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确定性,以及莱布尼茨对‘前定和谐’的信仰——认为世界本质是和谐、有序的。”在“克制”二字时,朱尔遥微妙挺多,仿佛意有所指。
林詹逸此时的声音能听出有一丝增强的张力。“这是一个精准的概括。然而,历史的车轮前进,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兴起,催生了新的时代精神。于是,浪漫主义登场了。它的哲学根基,更倾向于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与‘情感崇拜’,以及康德、叔本华所强调的——人的主观意志与世界的不可知性。”
“是的!当古典主义在描绘一个清晰、可知的世界图景时,浪漫主义却转向了内心宇宙的无限与神秘。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已经展现出这种挣脱枷锁的倾向。而到了舒伯特、舒曼、肖邦…音乐不再是‘描绘’情感,它本身就是情感的洪流,是个人主义的宣言,是面对浩瀚自然与命运时的敬畏与颤栗。”
“这种转向也体现在形式上。浪漫派音乐打破了古典范式严格的桎梏,更自由,更强调色彩与氛围。标题音乐兴起,因为作曲家渴望用音乐‘讲述’更具体的故事,表达更个人化的体验。这背后,是哲学上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悄然转变——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比世界本身是什么更重要。”
朱尔遥把话题引向林詹逸: “詹逸,那么在你看来,这种哲学根基的差异,是否意味着浪漫派在艺术成就上‘超越’了古典派?或者说,这只是一种必然的演进?”
林詹逸短暂沉吟后,沉稳而笃定道。 “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线性超越。古典主义构建了一座用理性之光砌成的、比例完美的神殿;而浪漫主义,则是一片探索人类情感与潜意识每个角落的、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前者体现了人类对秩序与完美的追求,后者则释放了人类灵魂的深度与广度。它们是互补的,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双重维度。”
“一个精彩的总结。就像理性与感性,规则与自由,永远是我们生命中需要平衡的两极。或许,最好的状态是——拥有古典的骨架,来承载浪漫的血肉。”朱尔遥缓缓说出这段话时,是带着一丝了然的、轻柔的笑声的。
“是的。感谢尔遥带我们进行今晚的思想漫游。音乐永不停止,而驱动它的哲学思考,也同样生生不息。”
“感谢收听。晚安。”
对白结束的瞬间,高强度脑力运动后的寂静笼罩下来。朱尔遥缓缓靠向椅背,长舒一口气,侧头看向身旁的林詹逸,眼中还残留着辩论的亮光,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完成了某种隐秘交锋的得意。
而他,依旧坐得笔直,只是抬手,轻轻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无人知晓,在刚才那场关于“理性神殿”与“原始森林”的论述中,他内心那片被严密守护的“古典秩序”,正在经历何等汹涌的“浪漫”冲击。
此时录音间里异常安静,只有设备冷却的轻微声响。
朱尔遥没有立刻离开,她转动椅子,面向他。目光落在他放在调音台上的左手——骨节分明,沉稳有力,刚才就是这双手,精准地控制了所有音轨的推子。
她忽然伸出食指,用指尖,极轻、极慢地,从他左手腕骨凸起的地方,沿着那道淡青色的血管脉络,向上划了一道。
动作轻柔得像羽毛拂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侵略性。
林詹逸的整个身体瞬间绷紧。他能感觉到她指尖微凉的触感,以及其下蕴含的、挑衅般的温热。像一道微弱的电流,击穿了他所有冷静的防御。他喉结不受控制地上下滚动了一下,呼吸滞住了半拍,却没有动,也没有收回手。仿佛被施了定身咒,全部感官都集中在那一道细微的轨迹上。
他甚至没有看她,依旧目视前方密密麻麻的调音按钮,侧脸线条绷得像一座冷硬的山峦。可那骤然收缩的瞳孔和微微泛红的耳廓,泄露了山峦内部的岩浆正在如何汹涌。
几秒钟后,朱尔遥收回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她站起身,拿起自己的保温杯,声音带着一丝完成恶作剧后的慵懒满足:“走了,搭档。”
她推开录音间的门,外面走廊的光线和喧哗涌了进来。
门在她身后缓缓合上,重新将寂静还给他。
林詹逸依旧保持着原来的姿势,许久,他才抬起那只被她“划过”的手,指腹轻轻摩挲过腕上那片似乎还残留着奇异触感的皮肤。然后,他闭上眼,很低很低地、几乎无声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混杂着彻底的无奈和一丝……认命般的纵容。
没有一句对话。她却用最微小的动作,在他严防死守的领域里,插上了属于她的旗帜。而他,未发一兵一卒,便已心悦诚服地献城。
这种细腻至极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互动,才是属于他们之间的,顶级较量与浪漫。
广南市的秋天,是斜斜映在骑楼廊柱上,一抹蜜糖色的光,温存得像个不敢停留太久的吻,榕树的气根还垂着夏日的深绿,风过时,却带着薄薄的凉意。接踵而至的冬天,倒像一篇冗长而温吞的散文,濡湿的空气,入骨的寒意,都在反复咀嚼着那句未来得及回味便已结束的秋词。
期末的氛围像一层薄霜,笼罩着校园,紧张而安静。林詹逸和朱尔遥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初识的暧昧、试探的甜蜜,过渡到一种更深沉的、并肩前行的默契。
他们像两颗沿着不同轨道运行的行星,各自发光,却又被彼此的引力牢牢牵引。
林詹逸的课余时间,大半耗在了工程学院的实验楼,和数控编程课题组的各位成员们一同扎进这一项研究里。
实验室里弥漫着金属、机油和电路板特有的气味。他常常对着一行行复杂的G代码,一坐就是数小时。屏幕上绿色的字符流淌,模拟着刀具的路径。有时会遇到瓶颈,一个参数的微小误差就可能导致模拟加工的全盘失败。
他从不急躁。只是沉默地起身,去接一杯冷水,站在窗边看着楼下裹紧大衣匆匆行走的同学,几分钟后,再回到屏幕前,清空思绪,重新开始。
徐教授欣赏的就是他这份远超年龄的沉静和专注,时而对着他的背影点头微笑,满脸骄傲。
深夜,实验楼常常只剩他们课题组的灯还亮着。林詹逸收拾好笔记和笔记本电脑,独自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脑中还在回响着伺服电机的控制逻辑。这种极致的投入和思维被挑战到极限的感觉,让他感到一种充实的疲惫。
此时他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一眼置顶对话框里,“刚从图书馆出来,冻死了”,朱尔遥不久前发来一条消息,配着一个裹成粽子的表情包。那时,他紧绷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丝微不可查的弧度,仿佛极寒之地里,望见了一扇透着暖光的窗。
与此同时,朱尔遥也像一位精准的指挥官,规划着自己的战场。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却有条不紊。
主攻GPA,她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善于构建知识网络,将能源与自己感兴趣的硕士研究方向——海洋工程联系起来,她的笔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常常被室友温尹借去复印。
朱尔遥向来是个思路清晰、对人生独出己见的女孩,在去年时,随父母去挪威旅游回来,就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因此决定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赴奥斯陆大学读硕士。
清晨,朱尔遥在宿舍楼顶的天台,呵着白气,跟读挪威语语音教程;夜晚,戴着耳机反复聆听新闻广播。那种拗口的音节从生涩到逐渐流畅,给她带来了攻克堡垒般的快感。
同时,她提前准备雅思考试和完善简历,研究心仪能源公司的企业文化,将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理解巧妙包装,每一版简历的修改,都力求精准有力。她知道,这份实习不仅仅是履历上漂亮的一笔,更是她证明自己能力、在申硕文书上争夺话语权的关键一步。
这对恋人见面的时间被急剧压缩。有时是在广播台交接资料的几分钟,他会自然地把她冰凉的双手拢在自己掌心,用体温捂热,再若无其事地放开。有时是在深夜的微信通话里,背景音是他敲击代码的轻响,或是她翻阅书页的沙沙声。他们不一定时时交谈,只是知道电话那头,有一个人,同样在为自己的未来倾尽全力。
这种状态是独立的,却并不孤独。因为他们深知,对方正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好的爱情,不是时时刻刻的缠绵,而是望向同一个方向的努力。
合则天下无双,分则各自为王,这是他们的默契。他们都在成为更坚硬、更璀璨的自己,为了将来某一天,能够以更挺拔的姿态,站在对方身边,不仅是恋人,更是可以互相辉映的、平等的战友。
这个冬天,寒冷而安静,却在无声中积蓄着最蓬勃的力量。
我感觉我不适合写剧本,就这样挺好的哈哈哈哈哈,温吞一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7章 合则天下无双,分则各自为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