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没想到自己课程的学生作业会在网络上掀起波澜。
事情起源于一个叫林小月的学生。在完成“采访长辈音乐记忆”的作业时,她回到河北老家,录制了奶奶哼唱的一首近乎失传的民间小调《月光光》。这首简单却动人的旋律,经过林小月的重新编曲,既保留了原作的质朴,又注入了现代的情感表达。
她将作品发布在个人音乐主页上,附上了创作过程和奶奶哼唱原调的录音。不过两天时间,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播放量突破百万,登上了热门搜索榜。
“听哭了,想起了我外婆”
“原来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歌这么美”
“这个改编既尊重传统又有新意,太棒了”
陈默是接到杨珍电话才知道这个消息的。
“你学生的作品火了,”杨珍语气复杂,“现在很多媒体想采访她,还有音乐公司想签她。你怎么看?”
陈默点开林小月发在课程群里的原链接,仔细听完了整首作品。确实,这个年轻女孩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音乐感悟力和创作才华。
“我需要先和她谈谈。”陈默说。
第二天课前,陈默特意早到教室,找到了正在角落里练习吉他的林小月。
“陈老师!”女孩看到他,立即站起来,脸上带着些许不安,“我是不是给您添麻烦了?”
陈默微笑摇头:“不,你的作品很好。我找你是想了解你的想法。”
林小月松了口气:“其实我也很意外。我就是按作业要求做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现在有很多机会摆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打算?”
女孩思考片刻,认真地说:“陈老师,说实话,我很困惑。有家公司说要包装我,承诺让我出道;还有媒体想采访我;甚至有个综艺节目邀请我做嘉宾...但我记得您在课上说过,艺术创作需要沉淀。”
陈默欣慰地点头:“你能这么想很好。突如其来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是助力,处理不好可能影响你的创作道路。”
“那您觉得我该怎么做?”
“遵从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准备好了,可以谨慎地选择一些合作;如果觉得还需要积累,就安心学习。无论如何,记住你做音乐的初心。”
林小月若有所思。
当天的课程上,陈默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他将林小月的案例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们思考艺术创作与公众关注的关系。
“作品一旦公之于众,就不再完全属于创作者自己,”陈默说,“它会引发各种解读和反响。作为一个创作者,你该如何面对这种关注?”
学生们热烈讨论,观点各异。有人认为应该抓住机会,有人认为应该保持距离,还有人提出可以有限度地参与。
“没有标准答案,”陈默总结道,“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艺术追求。”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林小月,既羡慕又为她出谋划策。陈默看着这群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无数种可能的未来。
当晚,陈默接到学院的电话,希望他能够组织一场公开活动,展示课程的教学成果。
“这是个好机会,”院长在电话里说,“不仅能够扩大学院的影响力,也能让学生们获得宝贵的展示经验。”
陈默思考后同意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活动必须聚焦于音乐本身,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与此同时,李建民和周屿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李建民在民族大学的“民间音乐工作坊”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人兴奋地告诉陈默,他正在教几个美国学生拉二胡,“他们学得可认真了!”
周屿则在现代音乐学院的课程中,带领学生们创作了一系列融合社会关怀主题的作品。其中一首关于环保的歌曲被环保组织看中,计划用作宣传曲。
“前辈,我从未想过音乐可以有这样的力量,”周屿在电话中感慨,“以前只觉得音乐是娱乐,现在明白了,它也可以是改变社会的工具。”
三人的教学实践,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一所重点中学邀请他们合作设计音乐教育课程,希望将这种融合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生活的理念引入中学教育。
“从大学到中学,这个跨度不小啊。”李建民在三人聚会时表示担忧。
“但意义重大,”陈默说,“中学阶段是审美形成的关键期,如果能在那个时候就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对年轻人的成长会有深远影响。”
周屿兴奋地提议:“我们可以设计一套适合中学生的音乐工作坊,让他们通过体验来理解音乐的魅力。”
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决定接受这个挑战。陈默负责课程的整体设计,李建民负责传统音乐部分,周屿负责现代音乐和创新环节。
第一次中学工作坊在一个周五下午举行。面对一群十四五岁的少年,三人都有些紧张。
“他们能坐得住吗?”李建民担心地问。
“试试看吧。”陈默其实也没底。
令人惊喜的是,中学生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当李建民拿出二胡,演奏了一段《赛马》时,全场沸腾了;当周屿带领他们用日常物品制作简易乐器时,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当陈默讲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时,许多学生认真记笔记。
工作坊结束後,一个腼腆的男生走过来,对李建民说:“老师,我以前觉得民乐很土,今天听了您的演奏,我觉得特别酷。我能学二胡吗?”
李建民激动得眼眶湿润:“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学,老师就愿意教。”
这次成功的尝试,促使他们开始规划更系统的中学音乐教育项目。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大展拳脚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出现了。
一家知名教育机构找到陈默,提出合作开办付费音乐培训班的建议,承诺给予高额分成。
“以你们三人的知名度,再加上已经被验证的教学理念,这个项目肯定能大获成功。”对方信心满满。
陈默婉拒了:“我们的目标是推广音乐教育,不是商业获利。”
但对方并不放弃,转而联系了李建民和周屿。老人被优厚的条件打动,有些动摇;周屿则因为经纪公司的压力,感到为难。
“陈老师,说实话,我有点心动,”李建民坦诚相告,“我老伴身体不好,医药费是一大笔开销。如果能多赚点钱...”
周屿也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公司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既能赚钱又能扩大影响力。”
陈默理解他们的难处,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商业运作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教育初心。如果我们把教育完全商业化,就背离了最初的理想。”
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与正规教育机构合作,开发普惠性的音乐教育课程,收取合理费用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但绝不追求暴利。
经过反复讨论,三人达成共识,决定成立一个非营利性的音乐教育工作室,专注于推广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音乐教育。
工作室成立的消息传出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几位企业家主动提供赞助,多家学校表示愿意合作,甚至□□门也派人来接洽,探讨将他们的课程模式推广到更多学校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陈默在学院的课程进入了期末阶段。他给学生们布置的结课作业是:创作一首能够体现“根与翼”理念的完整作品,并公开演出。
演出安排在学院的小音乐厅。令人惊讶的是,这场原本只是课程汇报的演出,一票难求。除了学院师生,还有不少音乐界人士和媒体前来观摩。
林小月的作品压轴出场。她不仅完善了之前的《月光光》,还创作了一首全新的《根脉》,将奶奶哼唱的古调与现代电子音乐完美融合。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一位资深音乐评论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今晚,我看到了中国音乐的未来。这些年青人展现出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勇气。陈默的教学理念,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
更让陈默欣慰的是,林小月拒绝了所有商业公司的签约邀请,决定继续深造。
“您说得对,我还需要沉淀,”她对陈默说,“等我真正准备好了,再让更多人听到我的音乐。”
期末课程结束时,陈默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的赠言:“记录你的音乐旅程,勿忘初心。”
学生们也送给他一份集体礼物——一本相册,记录了整个学期的点点滴滴。第一页是所有学生的合影,最后一页则是一句话:“感谢您,让我们听见音乐的本质。”
那天晚上,陈默翻阅着那本相册,心中充满感动。一学期的教学,他付出的不少,但收获的更多。
他在笔记本上写道:
“第二十四天。课堂有限,音乐无界。教育的目的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
合上笔记本,他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星光稀疏,但他的心中却灯火通明。
明天,他将和李建民、周屿一起,开始规划音乐教育工作室的下一步发展。这条路或许不会轻松,但他知道,这是值得的。
因为教育,是最长情的创作;而点燃他人心中的音乐之火,是最美好的归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