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皈依的意义和方法 > 第1章 第一卷《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第1章 第一卷《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在讲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皈依”在我们佛法修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我们希望能“离苦得乐”,基于这样的心情,就会开始去累积一些善业。但是善业的性质有两种差别:

(一)外道的善业:就是我们在布施、持戒、忍辱时,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那么这样的善业只是一种“福报”,所以这种福报可以给我们产生暂时的安乐,但是对于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罪业,却没有对治的力量,也就是说不能产生“解脱”的功德,这就是所谓“外道的善业”。

(二)圣道的善业:就是你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时,你是从内心的“道”所发动出来的,这种善业不但带给你快乐,还会从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解脱的功德、调伏你的烦恼跟罪业,产生解脱,这就是“圣道的善业”。

所以说:佛弟子跟一般外道修习善业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佛弟子内心当中有“三皈依”的基础,我们是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础之下来修习善业,所以这个善业具有解脱的殊胜功德,所以佛弟子的善业叫做“波罗蜜多”,能够到彼岸。关于这两种“善业”的差别,我们可以举经典上的譬喻,来让大家了解:

在经典上佛陀说:在一个广大的草原上,有两个牧牛人,他们各自领了很多头牛在吃草,后来这个草慢慢被吃光了,他们就必须渡过恒河,到另外一边去吃草,否则这些牛就要饿死了。

那么这时候,第一个牧牛人,他没有用正确方法来引导这些牛,他就看到恒河宽广,水流又非常湍急,他就用强迫的方式,使令牛群往河流里面冲,结果有三分之二的牛都死在恒河当中,这个人没有方法。

另一个牧牛人,他非常聪明,就在恒河当中,找一个最窄(两岸最近)的地方、水流最平和的地方,而且把牛分成三类,第一种牛是强壮的牛,他让这三分之一强壮的牛,先往前冲;当这些牛冲过去,到达彼岸时,就非常满意地在那边叫着;这时候中等的牛得到信心得到鼓舞,一鼓作气,也跟了过去;等到三分之二的牛都到彼岸之后,剩下最后三分之一羸弱的牛,看到大部分的牛都过去了,输人不输阵,也就提起勇气冲了过去。结果全部的牛都到达彼岸的大草原,得到丰富的草水。

佛陀说:佛弟子们!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叫“善巧方便”。外道也想要离苦得乐,但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没有三皈依的引导,所以他做的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经常批评外道是盲修瞎练,其实这是正确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但是却不知道方法。

佛弟子在“离苦得乐”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修学,这个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可以这样说:“皈依”是所有修行的一个根本。你不管是修习五戒十善,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都要以三皈依做基础。

宗喀巴大师说:“一个佛弟子假设所修的善业,不跟‘三皈依’相应,这个就是外道法”。

所以“皈依”在我们佛教的修行当中,是非常重要,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你失去这个“道”,想要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因为你没有善巧方便。所以,我们的确需要花两堂课的时间,将皈依的意义跟方法,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好我们看讲义:

我们佛弟子为什么要修皈依?假设我们修皈依我们有什么样的功德?假设我们今天不修习皈依,直接去修习善法,会有什么过失?就是把皈依的意义先做说明。

第二个,当我们知道皈依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如何正确的修皈依?这个是讲方法,前面是讲意义。

第三段,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偈颂,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

甲一、总标皈依的意义 分二:乙一、解释名义。乙二、三宝内涵。

乙一、解释名义

“总标皈依的意义”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解释名义,第二段是三宝内涵。首先,我们把“皈依”的意义作个说明,它的一个代表内涵是什么?什么叫“皈依”这两个字?

我们讲“皈依”,当然是指“皈依三宝”。什么是“三宝”?“皈依”是约着我们“能皈依的心”来说;“三宝”是约着我们“所皈依”的境界来说。所以,这地方分成“能”跟“所”。我们先看皈依的意义,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二段再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三皈依”:“三”是指“佛、法、僧”三宝。

“佛、法、僧”为什么用“宝”来作譬喻呢?

“宝”:是指世间的无价珍宝。“珍”:就是它很珍贵、非常稀有,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个珍宝。也就是说,三宝的出世,不是经常出现的;一个人能遇到三宝,是很不容易的,有“稀有”的意思。而且“宝”也是宝物的意思,好比黄金、钻石、玛瑙……这些东西戴在我们身上,都能趋吉避凶、离苦得乐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在没有皈依三宝之前,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我们对于自己的烦恼跟罪业,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必须要仰仗“三宝”的加持,才能够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

说一个贫穷人,他想要离开痛苦、想要得到安乐,他必须要有这些宝物的加持。所以在佛法当中用这个世间的宝物来比喻“佛、法、僧”,因为它们三个东西,我们内心跟“佛、法、僧”接触的时候,的确可以产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效果。

“皈”有两层意思,就是“归顺、趋向”的意思。

一、“归顺”: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希望,当我们看到三宝,对三宝产生希望,我们希望能够跟三宝相应,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

二、“趋向”:它不但是一种希望、一种目标,还必须产生行动,它开始去修皈依,已经慢慢地跟三宝不断的接近,所以叫做“趋向”。

所以这个归呢,归顺趋向。“归顺”是我们把三宝的功德,当做我们生命的目标;“趋向”是我们有一定的修行内涵,慢慢地趋向于三宝的功德。

这个“依”就是依止、不要忘失。

当你内心有三宝的功德之后,就要不断地去忆念,不要把三宝忘失掉;已经得到的东西,不要让它失掉,所以叫做“依止”。

简单讲,“三皈依”,就是“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所归顺、所趋向的一个目标,而且我们对于这个目标,要经常地忆念、不忘失,这叫“三皈依”。

以上是简单的说明,我们看第二段道宣律祖的开示: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这段文对于“三皈依”就讲得更清楚了。我们看第三面,第三面呢,我们可以把这段论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引用《萨婆多论》的说法:“以三宝为所归”。

当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我们要清楚,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这当中的一个目的:“所归以救护”。

“皈依”的意思,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祈求三宝的救拔跟保护。

我们每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皈依处,我们皈依我们的**——心中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这个**就带动我们行为去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这些**。当我们起贪念时,我们就随顺贪念去造业;当我们起嗔心时,我们就随顺嗔心去造业,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虽然我们想要离苦得乐,但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它皈依的境就是说,诸位要知道,什么叫“皈依”:就是:这件事我做不到,只有他能够帮助我,所以我对他皈依!

如果说,我本身可以做得到,对方对我来说可有可无,那就不叫“皈依”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对于内心的**,没有控制的力量,因此祈求佛、法、僧三宝的加持、三宝的救护,这个叫做“皈依”。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道宣律祖讲一个譬喻说:“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

一个人,他本来在一个恶势力大国王所控制的国家里生存,而且他已经得罪了这个国王。我们要知道,国王是有大威德力,所以这个人长时间被这个恶国王所主宰,内心当中有很多的伤害跟逼迫;就好比我们在三界流转,虽然我们不愿意,但是一定会受生死魔王的控制,每一次的生命,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

这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改变——“投向他国”,我们希望改变我们的环境,到一个善良的国家去;“以求救护”,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善良国王的救拔跟保护,以远离逼迫和伤害。

这时候,“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这个善良的国王说:“你想要远离痛苦,所以才来投靠我,我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莫出我境’。第二个‘莫违我教’。这样子,我一定可以救拔你。”

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曾经受过“三皈依”,但是我相信每个人所得到的加持力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掌控正确的皈依的方法。说,唉,他受三皈依,我也受三皈依,我们会觉得三宝的加持力,好像“不平等”,对某些人而言,是特别的有力量,对某些人而言,却没有加持的力量。其实这是错误的,三宝对众生的加持力是平等的,重点是:我们皈依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因为三宝要救护你,他提出两个条件:

第一个:“莫出我境”。这是约着“人”来说的。

其实我们可以把三宝的内涵,分成“人”跟“法”;“佛”跟“僧”都是有明了性的,这叫“人”;“法”是真理,是没有明了性的。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人”和皈依“法”。

“莫出我境”是约着人来说的—就是你不能离开佛、不能离开僧宝善知识;你长时间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你的内心就容易随顺**活动。

第二个:“莫违我教”。你要经常听闻佛法的教诲,佛陀告诉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你要经常听闻佛法,你长时间没有亲近佛法,你就会亲近自己心中的**。

所以,我们希望祈求三宝的救护,必须做到两个条件:“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后文的修皈依,就是紧扣着这两个主题:第一个、如何皈依“人”。第二个、如何皈依“法”。这一段是譬喻,看第三段的合法: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我们一个非常苦恼的众生,始终被心中的**魔王所控制;有**就容易去造恶业,有恶业就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是一定的。虽然我们不想堕到三恶道去,但是我们却不断地创造三恶道的业力,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怎么办呢?“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唯有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才能调伏心中的**之魔,才能得到解脱,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皈依的意义一个简单说明。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复习,皈依呀,就是我们本来在痛苦当中,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圆满,其实不需要皈依的。“皈依”的意思就是说:“我希望对生命有所改造,我对目前的生命不满意;我希望有更好的生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祈求三宝的救护!”是这种心情。当一个人生命不想进步,他是不可能皈依的;他一天过一天,我皈依什么呢,他不想对生命有所改造的时候,他自然不会皈依三宝,不可能。

皈依就是:他出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可是他自己又做不到!

善导大师对“皈依”提出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力量。

我很想要离开三界火宅,我自己觉得在三界当中,每一次都是这样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实在不是办法,我迟早要把这个生死给结束,到达涅槃安乐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皈依处,但是我自己没有出离的方法,所以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没有出离的力量。

第二个、你相信三宝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这个时候才构成皈依。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忉利天天王“释提桓因”,佛在世时,有很多很多释提桓因,其中一个释提桓因他的生命要结束了……天人跟人类不同,我们自己要死自己还不知道,但是天人濒临死亡,会有很多征兆,譬如:头上的花掉下来,枯萎了;天人身体本来是香气的,他却释放出臭秽的味道来,很多天人闻到他就纷纷远离……这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天福即将结束。

更可怕的是,天人有神通,他可以预知来生的去处。他用神通观察他这个天王做完以后他来生要到一个农村里面,有一只母猪怀了六胎,他是其中的一胎,做一个猪。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一个人长时间当天王,他来生将变成一只卑贱的猪,他心里上非常不平衡,所以他这个时候,所以一个人要皈依,他想要去抗拒命运,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他希望有所突破……他就拜访很多的善知识,最后找到了三界之王—大梵天王。大家都知道,大梵天王是三界中最高的主宰者。他就跪在大梵天王的座下说:“天王,我即将要死亡,而且我知道我死了之后,将要投生做猪,我知道您老人家有大威德,请您告诉我一个方法,我一定会好好奉行,只要能够让我脱离猪胎,继续做天王,我什么都愿意做。”大梵天王想了一下,说:“仁者,你问的问题超过我的能力,虽然我有方法让你做天王,但不是短时间的。你的死亡时间已近了,我没有那种快速的方法,可以让你继续做天王,这是我做不到的!”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听了,感到很失望……

天王接着说:“在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是一位大智慧者,你去向他祈求,可能会有帮助。”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天王一般来说,只要他不是佛弟子,一般的天王都是很高慢的,他看到是人类是看不起的,这个时候他有求于佛,佛陀现人身,所以他就化作一个人来到佛陀的面前。这个时候,他化做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他的果报体已经就像蜡烛快烧完了,寿命快结束了……这时候他赶紧用神通力,把他最后的生命冲到佛陀的精舍;看到佛陀,至诚地念“南无佛”,就至诚地“皈依佛”,很虔诚。

因为那个时候,死亡已经到来,他心中的恐惧非常地强烈,那种强烈皈依的心,透过他身体的礼拜,拜下去的时候,倒在地上就死掉爬不起来。他的业力瞬间牵引他到猪的地方投胎。但是,他在死亡之前,因为他礼拜、皈依大福田的佛陀,而且礼拜时他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恢复当天王的意愿,由于“善业力”和“誓愿力”,结果他投胎的时候……猪在生产之前,本来很安静地在草堆里等待生产,突然间,由于他善业力的发动,母猪像发疯一样,从窝里跑出来,到处乱撞,就把主人的玻璃瓶给撞破了;主人一气,拿棒子打这个猪,结果猪就流产了。流产之后,释提桓因所投胎的猪死掉了,因为他的善业力强,又让他转世作天王。这就是为什么要皈依,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功德力。

虽然我自己没有光明,但是我愿意经常去亲近光明,我自己也会有光明!这就是说明:“皈依”就是我们心中想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必须要内心随顺、趋向于三宝的加持,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效果,这个是我们皈依的意义。我们在看第二段:

乙二、三宝内涵

我们想要“皈依”,到底要皈依什么呢?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皈依呢?这一科,将三宝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三宝”的种类,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个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属于外相的三宝,它是一种有相状,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能够感觉存在的,这个叫作“住持三宝”。

第二个是“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是一种内心的功德,虽然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地法门。

首先我们看“住持三宝”有三种:

(一)佛宝:是形像、塔庙。“形像”是指佛陀的形像,譬如用纸画的佛像,或是用铜塑造成立体的佛像,这些都是形像三宝。

“塔庙”:是佛所住的处所,大雄宝殿也代表佛宝。换句话说,虽然佛陀灭度了,但是我们对着佛像礼拜,能够“拜佛如佛在”;依照宗喀巴大师说的:你看到佛像,你把它当作真佛一样地礼拜,它的功德就跟拜真佛一样大,因为它能够使令佛宝住世。关于佛像的传承,其实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佛像。

有一次,佛陀为了度化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佛陀,非常思慕佛陀,就派一个阿罗汉用神通来到天上,请佛陀赶快回到人间,向佛陀说:“弟子们很久没有看到佛陀,很想念佛陀!”佛陀说:“这个弘法还没有结束,就请一位画家,画下我的形像,你们恭敬礼拜我的形像,功德也是一样。”从那个时候,就有所谓的「佛像」。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可以用任何的形象出现。我们凡夫身叫“业报身”,我们受着业力的系缚,我的灵魂不能跑到你的身体内,不可以,被这个业力所系。佛陀没有业力的束缚,可以变现任何的形像。

事实上“佛宝”,除了佛像也包括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很重视持名。你说: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有人说是佛像,但是你用眼睛看佛像会很辛苦。所以,中国佛教从二祖善导大师之后,强调“持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你创造一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这个声音你再听回去,这时候你就皈依了佛陀。所以在净土宗当中,是以佛号声、以他的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

所谓的“住持三宝”,当佛陀灭度之后,借着外在的佛像,使令佛陀的功德能够不流失,这个“住持”就是相续而不流失的意思。

(二)法宝:是纸素所传。“纸素”就是白纸所记载的这些文字经典。其实法宝是一种“真理”;真理本来是存在佛陀心中的一个“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为了把圣道的观念流传于后世,就必须要假借文字了。譬如佛陀要形容我们生命的现象,佛陀说:“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我们从这样的文字就知道—生命就像水流,是变化无常,但又相续不断。所以这个“法宝”是指文字、经典,从文字当中,文以载道,可以让我们知道真理。

(三)僧宝:是戒法仪相。“戒法”从内心来说,有受持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外表上现出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仪相”,叫做僧宝。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得到、听得到的,叫作“住持三宝”。

其次,“理体三宝”也有三种:

(一)佛宝:是五分法身。这里的佛是指“法身”,是一种清净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可分为五种: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二)法宝:是灭理无为。“灭理”就是寂灭的真理。这个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生命的现象是变化的,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也会不一样,但是在涅槃当中,它是没有变化的,它没有这种变化、不安稳性,所以这个法宝事实上是指“涅槃”。

(三)僧宝:是声闻学、无学功德。“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无学”是四果阿罗汉,他所作已办—生死已尽,所以不用学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圣人”,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不一定是出家行者。从僧宝的实义来说,它是约心地,具足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这个叫“僧宝”,这个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

从次第上来说,我们刚开始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从“有相的三宝”,才能够趋向于“无相的三宝”,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刚开始一定要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然后你内心产生一种善业力,然后再契入理体三宝。我们一定是先成就善业力,然后才产生正念力,从“住持三宝”而产生“理体三宝”。

如果我们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个叫“执事昧理”;只有事相上的皈依,内心当中没有正确的观照,这样只能够成就人天福报。因为:

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

理体三宝是成就——正念力。

如果我们只是修“理体三宝”,没有修“住持三宝”,这叫做“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道事相。

我知道有一个学者,是一位在家居士,他研究佛教理论很多年,也作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有一次病倒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意志会比较薄弱,到了晚上,就有鬼神去伤害他、压迫他。他是佛教界的有名人物,平常只重视理论,只知道佛法的道理,平常对于“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修行,太过忽略,所以面对鬼神一点办法都没有;赶紧去翻阅藏经找大悲咒,看看藏经大悲咒怎么念……但是太慢了,因为不熟练,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念下去,鬼神就跑掉了。但是,如果你只有“事相三宝”,没有“理体三宝”,这个叫“人天福报”,也是不能解脱。所以“住持三宝”跟“理体三宝”,二者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是一个基础,“理体三宝”是一个目标!

这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有两种,等到后文我们再介绍如何来皈依。那么,时间也差不多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镜中色

贵妃娘娘千千岁

春夜渡佛

岁岁平安

春盼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