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听完芙蓉子的话,略思索片刻说:
“凤姐判词中有一句“都知爱慕此生才”,魏忠贤虽不识字,但的确有才能,可是人生难免贪嗔痴,本来太监治世就名不正言不顺,他谋得权柄后又太猖狂,最终还是被自己对权财的贪婪害了。
让我想起书中第四十三回尤氏说王熙凤的话:
“我看着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
芙蓉子道:“魏忠贤被押送到凤阳看守皇陵,还带了珍宝四十马车,马千匹,壮士八百,最终还是在半路自缢了。自古道钱财本是身外之物,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
黛玉点头称是,又问道:“那这贾府中可还有另外的客氏、魏忠贤?”
芙蓉子道:“当然还有。秦可卿死后,来给凤姐托梦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说的就是元春封妃,要回家省亲的事。
元春的事,秦可卿又怎会知道。
作者用意秦可卿一死,就还魂到了元春身上。实际上,秦可卿的存在就是为了影射宫中的秽事。
作者曾在前言中说: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不谓其不备。”
他不敢直接写内宫朝堂,才以贾府做影射。”
黛玉惊讶道:“元春贵为国公府千金,又是贵妃,难道也影射客氏吗?”
芙蓉子道:“元春不仅影射客氏,她也影射魏忠贤,她影射的是宫中做了九千岁老太太和九千岁的魏忠贤。她也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国公府大小姐。
书中秦可卿有个弟弟叫秦钟,脂批说: “ 设云 ‘情种’。古诗云: ‘未嫁先名玉, 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 大比托、 大讽刺处。”
前文讲过贾宝玉即影射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宝玉来时就本姓秦。
“未嫁先名玉”,已经指明秦钟名字就叫宝玉,他是宝玉之影,意指嫁了人污浊之宝玉。
秦可卿葬礼上,秦钟尚惦记着与智能儿偷情,毫无悲伤的迹象,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亲姐弟,也是影射宝玉对元春无感。
所以这里秦钟的‘未嫁先名玉, 来时本姓秦。’的大比托、讽刺处在哪?
其实秦钟的出现就是为了影射贾宝玉的身世。
秦可卿的爹叫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前文也讲了,其实营缮司就是内工部,而贾政是工部员外郎,相对于内工部,他就是在外工部。
他与秦业二人一个外工部,一个内工部,秦业此处就影射贾政。
秦业因年至五旬时尚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谁知后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个女儿,小名叫做可儿,又起个官名,叫做兼美。这个女儿就是秦可卿。
贾政同样在宝玉前有一个儿子贾珠和女儿元春。
秦邦业却于五十三岁上又得了秦钟,今年十二岁了。
王夫人同样近年迈才得了贾宝玉。
书中在元春省亲时有说:“贾妃每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
秦钟与贾宝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生羡慕,一个可恨自己生在侯门公府,一个可恨生在清寒之家。
宝玉曾因金钏和蒋玉菡的事情被贾政笞挞,差点被打死。
秦业因为与智能儿偷情,受了秦业的笞杖而死。
秦业一家和贾政一家的家庭成员完全重合,其实书中就是在以秦可卿和秦钟,影射元春和宝玉的身世。
宝玉曾跟黛玉说:“把什么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
这里的凤姐姐显然不是指王熙凤,而是元春。
因元春才赐了宝玉和宝钗同样的礼物,方有此话。王熙凤是宝黛联姻的支持者,宝玉此处没理由攀扯上王熙凤。
宝玉下面的话就更清楚的说明问题了:“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是独出。”
话说到这份上,已经很清晰明了了。
宝玉的意思明显是他跟元春、贾珠不是同母的兄弟姊妹。
如果说这里指贾环和探春,他完全没理由不提元春,反去提赵姨娘的生的两个孩子。更何况后面的一句“独出”再一次盖章。
宝玉叫王夫人太太,从来不叫母亲。
宝玉对元春也表现的感情淡漠,听说元春要回家省亲,阖府都很激动,唯有宝玉不以为意。
贾环比宝玉还小两三岁,探春也比宝玉小一岁,可见赵姨娘在王夫人近年迈得宝玉前,都未曾生下孩子。
贾政曾讲过一个怕老婆的笑话,说明其怕老婆。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讲了个故事: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么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
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儿似的;
后起间真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粉团儿似的,聪明伶俐的了不得呢。这些神佛是有的不是?”
这故事里老奶奶的儿子只有一个儿子,养到十七八死了,指贾珠,后吃斋念佛感动菩萨又养了一个。今年十三四岁,正是贾宝玉的年龄,指代宝玉。
故事里的老奶奶九十多岁的人显然不能生了。
而这一席话却“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刘姥姥讲故事,本来就讨贾母和其他人开心,胡扯的,书里说:
“见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所以脂批本这章回目名叫“村老妪谎谈承色笑”,本身刘姥姥的故事就是扯谎。
但没想到刘姥姥的谎话正暗合了贾母和王夫人的心事。什么心事?就是贾宝玉也是这么来的。
书中贾政有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周姨娘,应该就是宝玉生母。
因其和王夫人的陪嫁周瑞家的同姓,可知其很可能是王夫人带了的陪嫁丫鬟。
王夫人不能生养,起初也不让贾政和其他人生孩子,从养生堂抱了贾珠,即假的珠胎,和贾元春。
贾珠成人后,王夫人也已近年迈,眼看生子无望了,才对贾政放松了管控,于是贾政的周姨娘生了宝玉,赵姨娘生了贾环。
因宝玉衔玉而生,王夫人就抢了过来,过继给自己房里养活。
没想到贾珠长到十七八岁时死了,王夫人便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宝玉身上。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说的话:“三春去后诸芳尽”。
元春的判词有一句“三春争及初春景。”
后来薛宝琴作柳絮词,里面也有一句“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书中凡涉及“春”处,皆为三春。因为春天本来就只有三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和季春。
我国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古人在立春迎春,在仲春踏青探春,在季春惜春。
所以元春并不是贾府小姐,贾府只有三春,而非四春。
前文讲到过赵姨娘就影射郑贵妃,贾环影射郑贵妃之子,皇三子朱常洵。
贾环排在贾珠、贾宝玉之后,书中也称其为三爷。
那么宝玉此处身世自然就影射太子明光宗朱常洛了。
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临幸宫女所生,神宗因其母出身低贱本不想承认,但在内起居注中记载了这件事情,并有当时神宗赏赐给王氏的实物为证,再加上李太后盼孙心切,最后被迫承认这件事情。
所以神宗一直不喜欢朱常洛,想以郑贵妃所生的三子福王朱常洵取而代之当太子,为此经历了十年“国本之争”,在大臣的一致反对下方作罢。
王夫人就影射神宗的皇后王喜姐。
王皇后没有儿子,为对付郑贵妃,便支持王才人生的儿子朱常洛。
王皇后的父亲王伟才被封永年伯,王夫人是县伯王公之后。
王夫人喜吃斋念佛。王喜姐同样喜佛事,曾刊刻《观世音感应灵课》并亲自题记,祈祷宫闱清吉,国泰民安。
王喜姐为人端谨,孝敬太后,不计较郑贵妃专宠,爱护朱常洛,天下的人感怀于皇后的贤德,都称赞她为“女中尧舜”。
但王喜姐对下人严苛,据《酌中志》记载王喜姐身边的宫女太监多数遭到杖刑鞭打,死者不下百余人,近侍内官很多戴上墩锁的刑具。
曾有大臣关于皇后事参奏,于是明神宗下诏为自己辩白,说皇后是朕的元配,如今同居在一起就少有过失,只是最近几年脾气稍微有点不好,对待儿女严厉,朕每次都好好教训一顿,她也知道改正,怎么会有疾病。
影射王夫人撵走金钏,抄检大观园诸事。
元春进宫做的是女史,其实就是宫女。如果她真是国公府千金,是不可能进宫做女史的。
书中以秦可卿养生堂弃婴的身份给贾蓉做正妻,以元春国公府嫡女身份进宫做女史,都是书中大悖常理之处,提醒读者此中有假。
所谓女史,据明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女秀才》中记载:“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
受过教习的宫女,可以升女史,最终可升至六局掌印,相当于魏忠贤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书中说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凤藻宫尚书是女史官职,为作者杜撰,藻有辞藻,文采之意,相当于女史的六局掌印,此处影射魏忠贤因客氏之故,一跃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元春晋封女史尚书官职,又加封妃子,就不伦不类,讽刺客氏作为宫女乳母行妃嫔事,出入像贵妃一样。
更何况自古妃子封号都是单字,有贤妃,德妃,没见过贤德妃的,这里贤德二字影射魏忠贤的忠贤二字。
元春回家省亲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二位老圣人下的旨意。
宫里元春省亲,对应宫外袭人在王夫人授意下,风光回家探母。
袭人影射保姆,元春也影射保姆。
秦可卿,袭人都同时映射宫内元春,元春其实是皇上保姆,皇上幼年时,被太上皇指派去看护皇上。
书中又以秦可卿与贾珍扒灰事,影射元春同时与太上皇有染,因而得太上皇眷顾,准予回家探亲。
正月十五元宵节凌晨五鼓时分,贾府众人就在府外准备恭迎元春。
结果太监说太早了,说元春下午一点一刻用晚膳,下午两点半要到宝灵宫拜佛,脂批这里说“暗贴王夫人”,已点明王夫人是王喜姐王皇后身份,元春是女史身份。
下午五点一刻元春去看灯才请旨回家,晚上七点多才动身。
最后元春半夜两点四十五分回宫。
此一段影射熹宗特旨允许客氏可随时出宫回私邸,晚上客氏出行的盛况。
史料记载客氏每次出宫回宅,随行护卫达数百人,宫中内侍要跪叩迎送。出宫后,换乘八抬大轿,街上还要戒严禁行。
元春省亲时,书中写
“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
客氏回宫时,更俨然诰命夫人,前有八名太监,掌了大红纱灯引导,远远望去,和御驾一样。仪仗之后,便是明晃晃地一列排的荷兰晶灯。当时荷兰已与明朝结交,献晶灯百盏。熹宗专门赐予客氏二十盏,备夜来进出宫闱之需。把那条铺着黄缎的御道,照耀得如同白昼。最后便是灯晶彩羽,流苏玉坠的一辆高毂绣帘的凤辇,辇上端坐着客氏。真是仪从煊赫,仆侍如云了。
书中“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真是琉璃世界,珠宝干坤。”
书中元春省亲时,贾政自承:“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
贾府是国公府自然不是草莽寒门,这里借贾政之口,道出元春真正身世出自贫寒之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