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不禁问道:“湘云到底影射了什么人?作者看起来对她恶意很大的原因何在?”
芙蓉子道:“还记得第七十六回,黛玉与史湘云二人在凹晶馆联诗吗?
当时黛玉见河里有一个黑影,史湘云便拿起一块石头打过去,“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
于是史湘云就得了一句佳句:“寒堂渡鹤影。”
黛玉苦思方对上一句:“冷月葬花魂。”
这鹤与史湘云有分不开的关系。
书中关于她外貌的描述是“鹤势螂形”,她在芦雪庵咏雪联诗时便有一句“石楼闲睡鹤”。
宝玉写大观园怡红院的诗句《秋夜即景》里有“苔锁石纹容睡鹤”,《冬夜即景》里有“松影一庭惟见鹤”。
可见史湘云就是宝玉身边的鹤。那么这个鹤影射什么呢?
鹤有一个别称叫做一品鸟,明清两代一品文官官服补子上绣的即为仙鹤,因此鹤也被称为“一品鸟
明朝《大学衍义补》中称“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
宝玉代表帝王,那么常在他院中之鹤,就代表宝玉身边的一品文官大员。
黛玉道:“既是如此,该当是好事,如何又厌恶她至倡伎的地步?”
芙蓉子一笑道:“你且看书中描写,第二十六回里写到贾芸到怡红院去找贾宝玉,看到“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
在第三十六回中,薛宝钗中午去怡红院,见到:“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一并连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
发现端倪了吗?宝玉院里有两只仙鹤。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有两只仙鹤呢?因为明代一品大员朝服补子上是双鹤。
补子就是官服上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
而清朝一品大员官服补子上的仙鹤却为单只。
所以到了第七十六回,是一只仙鹤渡过寒塘飞去了藕香榭。
你可记得刘姥姥的牙牌令:“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
藕是莲花之结果,这里寓意结果她双鹤变单鹤飞走,意即从明朝重臣,变成了清朝的一品大员。
洪承畴投清后,顺治年间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后又任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洪承畴被俘后,崇祯帝接到吴三桂塘报,在四月十二日下旨称赞“洪承畴节烈弥笃”。
事实上,洪承畴于五月初五端午节正式举行降清仪式,而崇祯帝多次毫不知情,还于六月下旨,对洪承畴赐祭九坛,设立祠堂,议定谥号。
另外还有一个“水太凉”的典故,据说当年清朝军队兵临南京城下时,南明礼部侍郎钱谦益本来和自己的红颜知己“名妓”柳如是说好了要相约跳湖殉国的,但是当他试了一下水以后,说了一句“水太凉,不能下”。话音刚落,柳如是便“奋身欲沉池水中”,结果也被他硬托住没跳下去,事后钱谦益开城投降了清朝。所以世人纷纷嘲笑他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
所以“寒塘渡鹤影”就指降清,史湘云即影射投降清朝的一品大员洪承畴。她渡过寒塘后飞走了,可是黛玉却在寒塘冷月葬花魂。
不仅如此史湘云也代表吴三桂。
明朝官服上的补子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而清朝武官官服上的补子却与明朝不同,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史湘云另外还影射投清的武将吴三桂,原因是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金为满清属性,后来在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宝玉得了一个文彩辉煌的金麒麟,比史湘云佩的又大又有文彩。
吴三桂在明朝加封平西伯,降清以后加封平西王,可不是得了更大更有文彩的金麒麟。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与多尔衮五月初三进京。
宝玉五月初一得金麒麟后,不小心丢了,得到五月初六史湘云到贾府,在蔷薇架下,捡到了宝玉丢的金麒麟。注意这个蔷薇架有讲究,后文再说。
史湘云这次来贾府前已定亲,故此前着人送来礼物给黛玉等人,可是送给四大丫鬟的绛云石戒指却亲自带来了。黛玉便说她糊涂,前日一起带来岂不省事。
史湘云辩解一通,最后说“横竖我来给他们带来,岂不清白。”
稍带个戒指,有何清白不清白的?这里清白,就是不清白。
戒指,定情之物。前文讲过,宝玉嫁了人的女儿就是死珠鱼眼,意思投清的叛臣。
史湘云定亲,即已经定了要投清。送四个戒指给四大丫鬟,是一起投清之人。
史湘云说着,把四个戒指放下,说道:“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这倒是四个人的,难道小子们也记得这们清白?”
众人听了都笑道:“果然明白。”
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
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
黛玉的反应已经说明,金麒麟,绛云石戒指(即清人扳指),都是史湘云投清的证明,是以黛玉反应非常激烈。
在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众人起菊花社,里面有四首诗源自当初反清复明的复社中人的诗。以作者之才,并非写不出,实为以菊花诗喻复社,从诗见人,影射其人。
其中宝玉的《种菊》的前四句:
“携锄秋圃自移来,
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
今朝尤喜带霜开。”
源自冒辟疆的菊花诗:
“小锄秋圃试移来,
篱畔庭菊手自栽。
前日应是经雨活,
今朝竟喜带霜开。”
而当初冒辟疆的这首《菊花诗》,其小妾董小宛也和了一首:
“玉手移栽霜露经,
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此却无卿傲世,
看来惟有我知音。”
再来看史湘云写的《对菊》诗:
“别圃移来贵比金,
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
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
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
相对原宜惜寸阴。”
可以看到,史湘云的诗中,也有四句出自董小宛的菊花诗。
前面讲过,书中以情爱喻君臣,这里作者就以这种借鉴,将宝玉比冒辟疆,史湘云比董小宛,表面看是夫与妾的关系,其实是君臣关系。
书中史湘云的《对菊》紧邻宝玉的《种菊》,这里《对菊》的“对”字,除了是对着菊花之意,也有史湘云这首诗就是在应对宝玉的诗之意,以此影射董小宛与冒辟疆对菊花诗。
关于董小宛的传言,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说她忠于爱情,最后死了,但是里面有很多奇怪的言语,影射她是被抢走了。
坊间亦有很多传言,说董小宛其实就是董鄂妃,被抢进宫里做了顺治的妃子。
这里作者以董小宛死而复生又侍二夫的事情,影射洪承畴假死殉国,其实做了叛徒,事二主的事情。
崇祯当初接到吴三桂说洪承畴誓死不降的塘报后,指示“速与优旌,以慰幽忠”。
洪承畴的家仆陈应安等从乱军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报告洪承畴“殉难”始末,称洪承畴被俘后“骂贼不屈,惟西向叩头,称天王圣明,臣力已竭,死之。从来就义之正,未有如臣家主也”。
崇祯帝震悼痛哭,下令设祭坛于朝天宫前,准备亲自前往祭奠。
六月,崇祯帝下旨,对洪承畴赐祭九坛,设立祠堂,议定谥号。他临轩垂泣,说:“我不曾救得承畴。”,闹了个大乌龙。
负责恤典的礼部侍郎王锡衮提醒道:“因关外诸逃将塘报游移,并无确据,其意恐以抗节之忠,形其偷生之丑,以惑兵部。臣两次行咨兵部,俱不回复。”
后来崇祯帝听说洪承畴降清的消息,取消亲祭议谥,并将正阳门内关帝庙中供奉洪承畴牌位的祠堂改为供奉观音。直到明亡前夕,明廷仍未得知洪承畴确切消息。
这里作者借用董小宛和冒辟疆的诗,以董小宛讽刺洪承畴假死实降一事。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所以史湘云在菊花社的别号:“枕霞旧友。”
影射董小宛是冒辟疆旧日枕边人。
无独有偶,洪承畴别号就叫红霞。
冒辟疆和董小宛对菊花诗时,冒辟疆的好友杨龙友,也和了一首菊花诗:
“尚有秋情众莫知,
联袂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卿隐,
一样花开故故迟。”
黛玉写的《问菊》前四句显然出自杨龙友的菊花诗。黛玉的《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杨龙友是什么人呢?他名叫杨文骢,字龙友,贵州人,明代画家。也是南京复社成员。南明时拥兵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的马士英是他的妻兄。
因孔尚任写的著名戏剧《桃花扇》,让杨龙友扬名天下。
该剧以明末南明小朝廷苟安南京为大背景,讲的是东林党复社成员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在剧里杨龙友与李香君的养母李一贞丽是旧识,又很欣赏李香君,故李香君长大成人后,杨龙友介绍她认识了侯方域。
李香君与侯方域一见倾心,立志非君不嫁。
当时阉党成员阮大铖想接触东林党人,多次碰壁。杨龙友是他的盟弟,为拉拢阮大铖,杨龙友牵线由阮大铖资助了订亲妆奁给侯方域,以解侯方域囊中羞湿之窘。
没想到李香君虽出身青楼,但出污泥而不染。当她得知妆奁出自阮大铖之后,毅然退回。
马士英拥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后,重又得势的阮大铖一直记恨香君却奁之事,说动宰相马士英,要买香君送与漕抚田仰作妾。
李香君坚决不从,趁人不提防,一头撞在墙上,鲜血直流,白绫扇上也溅上了点点鲜血。
杨龙友望着那把溅血的白绫扇,提笔挥挥洒洒的就着那血迹画成几枝桃花。
杨龙友离去后,苏昆生把扇子递给香君,香君一面流泪一面感慨的说:桃花命薄,叶底飘零,大恨深愁,几时能报!
杨龙友为救李香君,他亲自出马,在危急中设下偷梁换柱的计策,让李香君的养母李贞丽代嫁田仰。最后做到了他所说的:“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
南明弘光皇帝登基之后,李香君以其母李贞丽的名字被选进宫中唱戏。马士英在要求李香君唱戏时,被李香君痛斥一番,说他们不干好事,是一□□臣。马阮二人恼羞成怒,杨龙友及时劝止,救下李香君的性命。
历史上的杨龙友后来在率众抗击清军负重伤被执,谕降不屈,乃被杀。举家三十余口同时遇难。
李香君写过一首《诀别口占》诗:
“眼空蓄泪泪空流,
苦苦相思却为谁?
自诩豪情今变节,
转眼无目更添悲!”
书中黛玉在宝玉送给他的旧手帕上所写的《题帕三绝句》: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
叫人焉得不伤悲。”
黛玉的诗明显源自于李香君。
所以作者在书中引用这些反清复明复社中人的诗,其实是在暗中表明一个怀明的主题,他是明朝遗民无疑,而非什么清朝的包衣奴才曹氏后人。
这些诗句其实是一组对比,以董小宛影射史湘云代表的洪承畴变节,以李香君和杨龙友这一对朋友影射那些至死不渝的抗清义士和大臣。
李香君既影射黛玉,则将来宝玉被陷害,应该有黛玉被逼嫁之事,黛玉誓死不从,投水自尽,以全节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8章 第 28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