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专栏文章突然爆火。
阅读量破百万,评论区炸了锅:
“泪目,转发了!”
“加油!我们陪你!”
“又是卖惨的?女的就爱写这种文博同情。”
我盯着那条恶评看了很久——
“你这是在消费家人痛苦。”
“你以为把别人的眼泪当故事,就能变成作家?”
手指悬在删除键上,却终究没按下去。
那一刻,我真的开始怀疑自己:
我是不是不该写?
那天晚上,我把文章截图发给了母亲。
她看完后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你写得对。”
我愣住了:“你不觉得……我们在被人议论?”
她说:“我们不是受害者,是幸存者。”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里某个锁死的门。
原来我一直以为是在替他们说话,
其实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被看见。
哥哥第一次认真问我:“你想不想出版?”
嫂子也说:“我们都支持你。”
母亲翻着我在虎牙论坛的文章,轻声说:“你爸要是知道这些都被写下来了,肯定也会笑。”
父亲坐在阳台晒太阳,听到这话,果然笑了。
他现在不太会说话,但眼神里全是骄傲。
我思考总结写下一篇回应:
《我不是消费苦难,我只是想让普通人被看见》
“这不是小说,是我爸的生命。”
“我不是靠煽情博同情,我只是想让普通人被看见。”
“这张图里没有痛苦,只有爱。”
“我们不是故事里的角色,是真实活着的人。”
我还附上一张照片:爸爸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妈妈在他身边切水果,哥哥抱着女儿在一旁打闹。
那天夜里,我收到一条信息:
“你好,我是XX出版社的编辑。
我们看到你的文章,想和你聊聊出版的事。”
我没有激动,只是回了一句:“好。”
第二天见面时,编辑看着我说:“你知道这本书会引起争议吗?”
我说:“我知道。”
她点点头:“但我们觉得,它值得被更多人读到。”
新书预售开启当天,评论再次两极分化。
有人说:“这才是我想买的书。”
也有人骂:“你是拿家人的伤换钱。”
可我没再退缩。
签售会上,我站在人群中,看着排队的人群,
有学生、有上班族、也有白发老人。
他们不是来看书店门口排起长队,有人拿着书,有人举着手机拍照。
镜头1:一位阿姨递给我的书上写着:“祝你爸健康长寿。”
镜头2:我低头签名,抬头时眼眶有些湿润。
镜头3:镜头拉远,背景响起读者的声音:“谢谢你写了这个家。”热闹的,而是来听一个家庭如何活下来的。
我在签售会说了句“我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写。”
“只是为了让我们记得,曾经一起扛过什么。
“写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为了记住我们如何活下来。”
“我不是要煽情,只是想让人知道,普通人的挣扎也值得被记录。”
“我们不是消费苦难,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真的努力过了。”
我在大猫知乎自媒发起互动:
【你会把家人故事写成书吗?为什么?】
A. 会,因为值得被记住
B. 不会,怕伤害到他们
C. 等他们同意后再决定
D. 想写,但不敢发出来
我在下面写道:
“我选D,但现在我愿意发出来了。”
“因为我们不是故事里的配角,是真实活着的人。”
[爆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