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赚钱,沈翠也不急着收拾鱼了,赶紧凑了过来。
沈清说道:“还有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咱们可以卖柳条!”
沈平一听顿时没了兴致:“这满大街都是卖柳条的,谁稀罕买呀?”
沈清摆摆手:“咱们不像他们那么卖,你们听我说……”
听完沈清的话,沈平和沈翠面面相觑。
“这……能行吗?”沈平有些迟疑。
“姐说行就行,再说就算不行,也亏不着什么!不就是打几个柳条吗?我这就去!”沈翠性子急,一听说这法子能赚钱,蹭地站起身来。
沈平赶紧拉了她一把,说道:“你去什么去?你在家把鱼做了,连带着照顾姐,我知道哪里柳条子多,我现在就去砍。”
兄妹俩说干就干,等沈翠的杂鱼汤做好,沈平已经背了一大捆柳条回家了。
沈武在外面玩着,瞧见家里烟囱冒了烟,便跑回来吃饭,看见一盆杂鱼汤顿时高兴地不得了。
“真香!二姐,快给我盛一大碗,要多多的鱼肉!”
沈翠见他疯玩了半天,进屋就喊着要吃要喝,张嘴就要骂他。
沈清却拦了沈翠,笑着对沈武说道:“好啊,一会儿大姐教你背几句话,要是你背得好,大姐给你盛最大的一条鱼!”
有鱼汤做奖励,沈武的学习能力顿时小宇宙爆发,不过片刻功夫就把沈清教的几句话背得滚瓜烂熟。
姐弟四人一人喝了一碗汤,给家里人留了半锅,沈清便教他们把柳条裁剪修理,看着齐整干净些,然后就将他们三个送出了门。
没了沈清坐镇,连沈翠也觉得心里没底了,她背着装满柳条的筐,迟疑地看向沈平。
“哥,咱们卖柳条真能赚到钱?”
沈平琢磨了一会儿,说道:“我没瞧见过别人这么卖,说不定姐的主意能成。走,咱们去集市上转转。”
沈武则没敢说话,小脑袋里反复背诵着沈清教给他的那些话,生怕一张嘴就忘了。
大姐说了,要是卖柳条赚到了钱,晚上还能吃好吃的!
沈平熟悉路,带着弟弟妹妹一径儿去了集市。
古诗有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京都一直以来就有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因此从三月间,便有乡下农户或者穷苦百姓家的孩子折了柳条,进了城沿街叫卖,只是这柳树随处可见,卖的人又多,所以价格极贱,一文钱就能买上一把,除了有闲钱或者懒怠动手采的人家,谁会花钱买这到处可见的物事?
沈平三人到了集市,果然看见已有不少小贩和半大孩子或提了篮子,或背了筐子,一边走一边叫卖着。
“快来看呐,鲜灵灵儿的柳条——”
“柳条嘞,才刚摘下来的柳条嘞~”
“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喽!”
集市上人多,也有人图那柳条粗壮新鲜或图自家省事儿买上几根的,是以小贩们的吆喝声越发卖力。
沈平寻了一小块儿空地,将筐子放在地上。
这些日子他跑东跑西见多了人,卖东西也不是头一回了,因此倒是不怵场,张口便喊道:“新鲜的柳条,快来买啦,便宜喽~”
他还没喊完,沈武便不满地说道:“哥,你喊得不对,大姐教的那些话,你怎么不喊呢?”
沈平一路想着怎么找地方摆摊,怎么吆喝,又担心着能不能卖出去,一时间竟然想不起沈清教的那几句话。
“小武儿,那你来喊。”沈平把他拉到柳条面前,鼓励地说道。
沈武一直在心里反复念叨着沈清教的话,闻言便大声喊了起来。
“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
“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
他这么一喊,沈平和沈翠也记起来了,又不肯被小弟弟比下去,便一起大声吆喝起来。
他们的柳条虽然普通,口中吆喝的这些词句倒是新鲜,很快便吸引了一些好奇之人过来。
“小子,你们喊的是什么?以前怎么没听说过这些词儿呢?”
见来了人,沈平便说道:“就是些清明俗语,听个新鲜呗,大叔,您买捆柳条吧!”
那人扬了扬手里的一小捆柳条,笑道:“你们却是来晚了,我已买完了。”
“嗨,就这么一点儿哪够啊!”沈平笑嘻嘻地说道。
那人也是个较真的,说道:“不就是戴个柳条嘛,这些全家人都够用了!”
沈平煞有介事地摇摇头,说道:“大叔,您可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戴柳?”
那人一怔:“能是为什么?大家都戴嘛!”
旁边有好事者笑道:“戴柳条能辟邪呗!”
沈平向说话者点点头,说道:“这柳条不光能辟邪,用处还多着呢!”
见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沈平提高声音,继续说道:“柳条戴在身上能驱邪,放在家里能驱虫,还能驱瘟疫!那卧房,床头,门口,房檐,不都得挂上吗?清明节咱们去给老祖宗上坟,坟头上也得插上柳条,为啥呢?柳就是留啊,坟上插柳,说明子孙孝顺,舍不得自家老祖宗呢!”
沈武立刻应声说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人群中一个头戴方巾的中年男子闻言捻须微笑:“这孩子还会背诗经呢,孺子可教!”
这个时代向来尊崇读书人,沈武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站在最前面的人听了沈平这一篇话,不禁连连点头:“让你这么一说,只买一捆确实不够,你这柳条怎么卖?”
沈平忙说道:“一文钱一捆,童叟无欺!”
大家见他筐里的柳条不像其他人那些都是徒手折下来的枝条,而是修剪得格外整齐,长短适中,上头还洒了点点水珠,显得越发新鲜水灵,纷纷掏钱上前。
沈平连忙一手接钱,一手拿柳条,筐里的柳条很快就卖掉了一多半。
人群渐渐散去,一个戴着蓝布头巾的婆子走上前看了看,摇了摇头:“这都是人家挑剩下的,又小又细,我可不要。”说罢转身便走。
方才那些先买的人都挑枝条粗壮,枝叶繁茂的柳条买,余下的多是些嫩柳条,难怪那婆子看不上眼。
沈翠闻言笑道:“嫩柳条才好呢,有的人专挑嫩柳条买,说是上头的柳芽能治病呢!”
那婆子回过头来,看起来半信半疑的。
“柳芽能治病?这话怎么讲?”
沈翠便细细说道:“我姐姐说了,柳叶芽是一味药呢,能清热,能解毒,还能泡茶喝呢!”
那婆子眼前一亮:“当真?那我来两捆!”
京都多是苦水,因此老百姓素喜喝茶,以茶解苦水的咸涩之味,只是茶叶要花钱买,如今听说柳叶芽能泡茶,又能清热解毒,不止那婆子买了两捆,余下的嫩柳条更是被一抢而空,那些没抢到的,只好去寻其他小贩买。
沈平没想到不过短短的时间,一筐柳条就全都卖光了,他压抑着内心的喜悦,背起空筐,拉着弟弟妹妹飞快地跑回了家。
“姐,姐,我们回来了!”
看到弟弟妹妹喜形于色的小脸,沈清便知道柳条生意做得不错。
沈平刚要跟沈清说话,忽然想起院子没有大门,连忙叫大家都进了屋。
他把腰间的布包取下来,将里面的铜板哗啦啦全都倒在了炕上。
“姐,你教的那些话真管用,那些人都抢着买呢!”沈平还是第一次一下子就赚了这么多钱,激动得脸庞通红,“姐,这些钱你先收着,我这就再去砍柳条去!”
他真后悔刚才没多砍点儿,要是多背几筐柳条过去,就能卖更多的钱了!
他刚要起身,却被沈清叫住了。
“大平,你有没有想过,你刚才那些说词这会儿肯定已经被人学去了,你再背着柳条去,还能卖得出去吗?”
沈平方才被喜悦冲昏了头脑,被沈清说得立刻清醒过来。
集市上那么多卖柳条的,他们方才生意那么好,他们的吆喝和说词很快就会被人学了去,等他再背着柳条去卖,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想到这一点,沈平不由得垂头丧气。
沈清见他的脸渐渐白了,笑道:“愁什么,这又不是什么长久生意,不过临时赚点儿小钱而已,你要是还想去,明儿我再教你们几招。”
沈平想到她刚才随口教了几句话,柳条就卖得这么好,便又重新高兴起来。
“成,那明儿我一早就去砍柳条!”
沈翠早就着急了,见他们商量好了,迫不及待地说道:“哥,姐,咱们来数数这些有多少钱吧!”
沈清点点头,沈翠连忙脱掉鞋上了炕。
她和沈武都不识几个数,沈平也只是一个一个地慢慢地数铜板,沈清见状不禁失笑。
“你这么数,要数到什么时候去?”沈清伸出手,开始教他们数铜板,“把铜板像这样拨出来,一次拨五个,拨两下这一堆便是十个,这么一拨,最后有几堆,就是几十个。”
沈翠能数到五,闻言立刻动手帮忙摆铜钱堆。
沈武虽然不会数,但是他知道这些是很多很多钱,可以买很多很多块豌豆黄!
沈平和沈翠很快就把铜板数完了,看着眼前这一摞摞铜板只觉得目瞪口呆。
“六十六个,咱们这一会儿足足赚了六十六文!”沈平兴奋不已,压低声音说道。
之前他跑东跑西,到处看人脸色找活计,一次不过赚个三五文,有时候还赚不到钱甚至白忙,今日他才卖了一筐柳条,就赚了这么多!
沈清看到自己随口几句话就能赚到钱,也忍不住微笑起来。
前世她研究中药的时候看过很多书,关于清明节的各地习俗也有所涉猎,所以才会编出那么多新鲜的叫卖声,没想到就这么几句吆喝,便能让一个小小的柳条生意如此兴隆。
所以说不管什么时代,知识就是力量!
【注】
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山东清明节俗语。
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江苏盐城童谣。
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江苏无锡一带俗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005章 柳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