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朱元璋对诡异莫测的水镜事件下了最严封口令,值守太监与侍卫谁也不敢向外透露半个字。
洪武帝的狠,谁人不知?
即便是那些年陪他打天下的臣子,出了问题也是说斩就杀,不讲虚的情分。
然而,风过留声,雁过留影。
说的不是水镜异象,而是暂停宣读的继位诏书。
陛下在朝会上不露声色,一丁点也没显露出异常情绪,但总有敏锐之人发现了不对劲。
太子朱标四月病逝,朝中对于谁是下一任的太子颇为关注。
八月,朱标下葬孝陵东。在此之后,为了朝局稳定,趁着众藩王回京奔丧,依照常理该尽快决定新的继承人了。
时至九月,朝堂众人都在等朱元璋的决断。
朱标死后,陛下已经召集过群臣讨论册立新太子一事。当时刘三吾大胆劝谏:“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①
过去几个月,瞧着陛下时不时关照孙子朱允炆的生活,似是爱屋及乌。
有些人产生了猜测,朱元璋很可能将对朱标的看重转移到他儿子的身上。谁说洪武帝一定要在儿子中选择,说不定隔代选孙子继位。
太子朱标有过五个儿子。
出生前后分别是: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
朱标的原配嫡妻是常氏,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女,名将蓝玉的外甥女。
生下了朱雄英与朱允熥,但在嫡次子出生后不久,她就撒手人寰了。而嫡长子朱雄英在生母去世后的四年病逝。
常氏死后,太子次妃吕氏被扶正,成为继太子妃。
她的儿子朱允炆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而朱标的另两个儿子朱允熞、朱允熙也都是吕氏所生。
简单算来,先太子朱标活着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个是继太子妃吕氏亲子。
什么?你要说扶正的继太子妃不是正妻,朱允炆不能变成嫡长子?这事要看朱元璋怎么认了。②
如果洪武帝要选孙子继位,该选哪一个呢?
从过往朱元璋露出的态度,对于朱允炆更为亲和,夸赞朱允炆的纯善孝顺。
只不过,人们等啊等,从九月等到十月半,册封继任者的明旨迟迟不发。洪武帝究竟在做什么啊?!
朱元璋当然是在慎重行事。
水镜事件过去一个多月,对于他产生的冲击影响不能说是翻天覆地,也是山呼海啸般凶猛。
他将当日见闻记录在了小本子上,反复思考那段影像所透出的每一个细节。
水镜提到一句,“虽然洪武三十年他下令停止官方继续从太仓到辽东的海运了。”
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保守估计,不出意外他可以再活五年。
五年之后,自己也就是七十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能自欺欺人会长生不老,指不定哪天他就药石罔效死了。
可往好了想,至少还有五年,那就不必急在几个月内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得先弄清楚永乐帝“Judy”的情况。
无奈,确定“Judy”身份的进度缓慢。
水镜中的小人语调接近北平一带口音,但那个女声有些飘忽不定、断断续续。也许是时间造成的传输阻碍?反正他听不清“Judy”的读音。
另外,考虑到文字的书写与读音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且根据地区不同而口音不同。“Judy”是番邦文字,要在京师找到认识它的人很难,找到了也不能读出后世音调。
那就换一个角度。
“Judy”派郑和下西洋,想来很看中此人。找出他,也许能反推出永乐帝的身份。
这番寻找也不顺利。
朱元璋留意了儿子们与孙子们的手下,没有一个姓郑名和。
有两种可能性。郑和是在“Judy”做皇帝之后才冒头,或者这不是他的本名。当陛下赏识一个人,给他赐姓赐名,这种情况不少见。
再换一个思路。
民间传言“Judy”下令去西洋,与某个男人相关。
这个原因可能是谣言,但总是事出有因。那么儿孙们有特别关注某个男人吗?
朱元璋没有急于册立继任者,而是三不五时组织家宴饭局。把儿孙们聚集一堂,旁敲侧击观察众人,可是也没瞧出谁不对劲。
水镜中还透露出一条消息。追溯七下西洋的源头,竟是能联系到太子朱标之死。
朱标的死亡会引发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本来没有悬念的继位人突然成了大问题。
朱元璋本来倾向让朱允炆继位,不只是喜欢这个孙子的性格,更是权衡多方利弊。选朱允炆,而不选朱允熥,因为他们牵扯到的政治势力。
朱允熥的生母是常氏。虽然常氏的父亲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早逝了,但其舅舅蓝玉还活着。
淮西一系的功勋武将,一起打天下时各个都是好帮手,但是到天下初定后就不一定样了,可能变成尾大不掉的外戚。
朱允炆生母吕氏就与淮西勋贵们无关。其父吕本原先是元朝官员,后归降大明。吕本从太常寺卿到礼部尚书,后来管过盐务,文官出身,而死在了洪武十四年。
倘若朱标活着,以他的本事或能挟制勋贵武将,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定了。
朱元璋看着镜中自己已然两鬓苍白。
他用二十多年几乎毫无保留地培养朱标做太子,而今不会有第二个二十年去培养孙子。
比起勋贵武将起兵可能带来的动荡,当下的文臣更易掌控。
两害相较取其轻。册立朱允炆不是最佳选择,却是目前合适的选择。
朱元璋原本计划着立了太孙后,趁自己还活着一鼓作气将蓝玉一等有威胁的旧部彻底清除,让儿子们守边,以九王守边取代勋贵握有兵权。
等朱允炆继位后,只要他不是蠢钝至极,哪怕感觉藩王势力有威胁,也会循序渐进,慢慢将权力收归中央。
想到朱允炆的仁孝品性,他总不可能脑子有粪坑,一下子把叔叔们的藩王之位都给削了吧?那不是缺心眼,是愚笨到不可救药了。
那么“Judy”永乐帝就是大孙子吗?
朱元璋想不出什么原因会让民间传言朱允炆派人七下西洋时要找某个男人。
总不能是找一位不世之材吧?莫非是求像刘伯温那般的奇才?要似请诸葛孔明出山非得三顾茅庐才行?
确定“Judy”身份一事暂时陷入僵局。
在这一过程中,倒是尽力搜罗了一堆番邦相关书籍内容。
可番邦人入乡随俗,在大明境内的番邦人多用筹算或苏州码子,那些番邦计数方法“1、2、3”等罕有使用。
为什么后世人会习惯用那种计数方式呢?
这个问题让朱元璋心底不安,他觉得答案可能又是一次晴天霹雳。
活到他这个岁数,早就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不该指望通过后世故事来预知大明的未来,但是看过了一次水镜影像,不免想看第二次。
至少让他把《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全篇看完。上次就讲了“1”,之后总该还有几集。哪怕再看一集也好,他定能获得更多线索。
隐秘地期盼着,等了又等,一个月多过去,水镜却再也没有出现。
那个主讲人叫「咕咕」,栏目叫「咕咕闲谈」,是主讲人遇上了什么意外了吗?或是上苍修补了时间漏洞,让他没可能再见神通?
“咕咕——”
一只鸽子从树顶飞过,拍打着翅膀叫了一声。
不经意间抬头。
朱元璋看到一只野鸽从奉天殿上空飞过,忽而灵光一闪,他又瞥了一眼当值太监。
咕咕?
鸽子。
割了!
该不是他想的那样吧?
水镜丑小人讲故事的次数,难道是很可能会像太监一样,没有下面内容了?
不!
偏偏,叫他恨得牙痒痒,压根没办法催促那人把下一集做出来。
在一个月前的水镜显形发生后,已经派人详细调查了宫内情况,没有一处有异常。没找到人为设计阴谋的痕迹,也就找不到抓人关小黑屋,没了逼问下文的可能性。
朱元璋悄悄求神拜佛、祭祀祖宗牌位,甚至是给「咕咕」烧了点纸钱希望对方显灵,却是连一只鬼影入梦都没发生。
这滋味真的太不好受了,但又什么招都使不出来,真是可恶!
当值太监的传话声响起,“陛下,燕王求见。”
朱元璋心情不佳地说:“宣他进来。”
【小剧场】朱八八:朕怎么也会有催更的痛苦!!!
——
①《明史·刘三吾列传》: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死后,朱元璋召群臣于东阁门议立太子,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当时皇室诸王多拥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节制沿边士马……威名大振’,凯觎皇位已久。对此立储大事,百官谁都不敢多言。此时刘三吾却挺身而出劝谏“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②关于朱允炆是不是被认可为嫡长子,我认为当时的明朝朝廷基本是认可的。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册立朱允炆的皇太孙继位诏书的三年后。
老朱修订的《皇明祖训》最终明确:“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凡王世子,必以嫡长。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换句话说,老朱要不是自打自脸,在没有争议的太子嫡长子朱雄英早死后,已经把朱允炆当做太子朱标的嫡长子。
别管后来人怎么看吕氏扶正是不是能比过原配嫡妻,这样的做法是不是骚操作,当时明朝朝廷基本是认可的。(朱八八够狠,不认可的怕也不敢明着讲。)
像是朱元璋册封皇太孙的册封诏书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嫡孙允炆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告尔臣民想宜知悉。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明确说了是嫡孙。
还有朝臣的认可。在朱标死了,该让谁继位的讨论中。朝臣也说朱允炆是嫡子。
一般来说,庶长子的年纪大于嫡次子,嫡妻也死了,这种情况下把庶长子的生母扶正,是会有很尴尬的局面。
嫡长子朱雄英不幸离世,朱允炆比朱允熥只大了一岁,年龄相近可不就要涉及到储位之争。
假设朱标没有死,那么依照明朝传嫡长子的规矩,吕氏一扶正,朱允炆按规矩是下一任皇帝,朱允熥可不就极其尴尬。当然了,私以为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改,反正老朱已经去世,是规矩就能找到钻空子的方式,后来的皇帝总有操作空间。
——
郑和,本来姓马,据说小名本叫三宝/三保。
原来是燕王朱棣身边的太监。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朱棣赏识而赐姓郑,大名郑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三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