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嫔倒是没在后宫折腾,现在在后宫独大的是静妃,静妃虽然看着温温和和没啥杀伤力的,可她有圣宠啊,言皇后吃了多少亏了,陈德嫔才不去触霉头呢!
陈德嫔直接到梁帝那里吹耳边风去了,核心思想就是安王年纪大了,对朝堂一点建树也没有,实在是太不应该。
梁帝想了想也是,现下几个成年儿子中,就安王手中一点差事都没有,实在是不应该,也不管安王没有大婚,直接将他安插到礼部去了。
礼部尚书柳暨和中书令柳澄是兄弟,也就是说,柳暨是未来的安王妃的叔爷爷,有这样的关系在,再加上安王是皇子,他在礼部的日子别说众星拱月,也能算的上是相当滋润,以至于安王敢对着中正定品一事瞎指挥。
中正定品乃是朝廷选官的大事,这些年在献王和誉王的连番操控之下,搞得乌烟瘴气,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贿赂献王和誉王得到了上品的评价,接着在吏部选官的时候得到一个好位子。
这样的人上来多是不会好好治理国家的,只会鱼肉百姓。
原吏部尚书何敬中因为换囚案下台后,史元清接手吏部来了个大摸底,真是不摸不知道,一抹吓一跳,就连梁帝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才是今年中正定品一事落到萧景琰手上的根本原因,梁帝希望借萧景琰的铁血手腕来整治这些无法无天的人。
萧景琰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选出的中正官十分符合梁帝的选择,故而梁帝今年放了很大的权力给萧景琰,并没有和往年一样到处掣肘。
誉王摸准了梁帝的意思,选择了低调行事,只安插了几个实在拒绝不了的人。
因为誉王动作小,萧景琰也就没管,这也和誉王今年推上来的人能力还行,人品也不错有关。
倒是安王,因为被人吹的头脑发胀,一时间不知道天高地厚,强行将自己母族以及姻亲外加贿赂他的人定为上品。
要知道今年连言府的人都只有寥寥几个上品,安王一出手就是十多个,萧景琰哪里愿意,直接驳回了。
安王不服气,气呼呼的跑去告御状,梁帝看了安王给的名单差点翻白眼,这小子到底长脑子没?才沾这么一点权力就敢这么干?
安王接连在萧景琰和梁帝处撞了墙,哭唧唧的回后宫到陈德嫔那里哭去了。
陈德嫔也是个政治眼光不够的,认为是静妃吹耳边风,导致梁帝不相信安王,她对付不了静妃,还对付不了静妃的小妹惠妃吗?
因为言皇后让惠妃抄经文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惠妃一般很早就开始准备,省得言皇后心血来潮,自己没办法完成。
五月就是太皇太后逝世一周年,言皇后安排惠妃抄写经文用以周年祭,这次还给了足够的时间。
惠妃怕出意外,早早就完成了,将其交给了言皇后,自己又备了一份,原本以为万无一失了。
结果到周年祭的前几天,言皇后检查时,发现经文被水泡胀了,气的言皇后痛骂了一顿管理经文的侍女,接着让人通知惠妃赶紧把备用的拿来。
惠妃得知此事后,让人去屋子里找,结果发现她的那一份也被泡胀了,这下好了,没东西交差,惠妃也被言皇后骂了一顿,还要连夜赶工。
静妃听说后,也帮着惠妃赶工,言皇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希望在周年祭的时候有东西用。
惠妃和静妃熬了三个大夜才抄好的经文送到言皇后手里,言皇后仔细检查了一番后,让人供到了太皇太后的牌位前。
因为及时赶上了,梁帝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多少责怪,结果不知怎么的传出了惠妃不敬太皇太后的流言。
为了皇室颜面,虽然知道在宁王即将成亲的时候惩治惠妃不太好,但梁帝还是关了惠妃一个月的禁闭。
静妃敏锐的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寻常,言皇后这人不说别的,至少在御下和管理宫务上很有一手,惠妃也是个谨小慎微的人,怎么就发生了这种事情?
只是静妃虽然在宫中多年,但人手实在少的可怜,只能将这件事情交给了言豫瑾去调查,言豫瑾的人手不一定够,但她有言皇后做后盾,指不定能查出什么。
言豫瑾得知此事后,也上了心,忙完太皇太后逝世的周年祭后,跑了一趟正阳宫,说动言皇后调查此事。
言皇后险些丢了大脸,听到言豫瑾要查,二话没说,就让祺红去查了。
静妃见言皇后那边的人手动了起来,也就放心去探望惠妃了,去的时候还带了惠妃经常服用的药物。
因着梁帝没有下令不让人去见惠妃,所以静妃很轻松的就进了宫殿见到了惠妃。
惠妃一见到静妃眼泪水直接就掉了下来,她这些日子吃吃不好,睡睡不好,人都要垮了。
静妃对此很是不解,惠妃的性子温和,胆子又小,言皇后虽说折腾她,但也只是抄抄经文,点点香烛,虽磨心性,但也致命。
外加惠妃有宁王傍身,一般妃嫔也不会欺负她,怎么就突然被人针对了?
惠妃也不知道,她本本分分的,没招惹谁啊!不仅毁了她抄的经文,还害她被关了禁闭,她身体不舒服也不让她请太医,就连吃食也都是冷冰冰的,她这到底招谁惹谁了?
惠妃和静妃盘算了半天,也想不到自己到底得罪了谁,静妃好生安慰了惠妃一下午,回到芷萝宫后就让人叫言豫瑾次日入宫。
言豫瑾得知惠妃的遭遇后,也皱起了眉头,说实在的,言皇后不是个刻薄的人,梁帝摆明这次对惠妃的惩罚形式大于实际,外加宁王早三十年前就没有了继承权,谁没事去对付惠妃啊?
静妃想让言豫瑾去查这事,她和惠妃走的近,别是惠妃替她当了灾。
言豫瑾想想也是,便走了一趟正阳宫,说服言皇后加大力度查。
言皇后认真起来,效率是很高的,短短几天就查出了结果,是陈德嫔收买了言皇后身边的小宫女干的,目的是为安王出气。
言皇后得知缘由后脸上的无语收都收不住,中正定品一事上,萧景琰哪里做的不对了?为国家选取人才,自然是要通庶务,懂刑律、农事等,还得人品好的?安王名单上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只知道收刮民脂民膏用来吃喝玩乐的,萧景琰将这些人刷下去怎么了?哪错了?
再说了,明明是萧景琰得罪的安王,陈德嫔冲着惠妃去干什么?惠妃又没得罪你,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也不知道羞。
言皇后确认事情是陈德嫔办的后,连审问都懒的审问了,直接罚了两年的俸禄,外加闭宫思过三月。
说实在的,这惩罚轻了,陈德嫔毁坏经文一事,往大了说是不敬太皇太后,有意破坏祭典,言皇后这般轻轻放过已经是仁慈了。
可安王没看到,在他心里陈德嫔是无缘无故被言皇后关了起来,秉承着天大地大,皇帝老爹最大的原则,安王将这事闹到了梁帝的面前。
梁帝了解完情况后,心里很是奇怪,虽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可安王这听不懂人话到底像谁?能在宫里养大孩子的,那个不是冰雪聪明,就算不聪明,那也听话懂事,这安王???
安王都二十多了,也不是梁帝宠爱的皇子,梁帝也没耐心教,直接一句‘皇后乃一国之母,依礼管教个嫔妃无错’就打发了安王。
安王被气个半死,可他没有底气反驳梁帝,只能将这事安到了宁王身上,不得不说,在欺软怕硬这方面,安王像极了陈德嫔。
正好六月十一,宁王迎娶南楚公主,因是两国联姻,这事是由礼部办的,安王就在礼部当差。
安王此人委实没有什么大局观,宁王脚伤一事虽然总所周知,但是谁都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说,大家有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当面骂人瘸子的事情做不出来,可安王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说出来了。
因是两国联姻,虽然双方都知道宁王脚有问题,可在婚礼当天,大家都不希望展现出来,所以礼部让人专门定制了鞋子,宁王穿着走慢些,看不太出来脚有问题。
安王到好,在六月初七的时候将鞋给弄坏了,这可把宁王气到了,不说惠妃和陈德嫔之间有什么恩怨,就说他的婚礼是举国大事,你这么干想干什么?
而且安王做事比陈德嫔还不遮掩,宁王上门质问的时候,他直接就认了,还当着礼部众大臣的面嘲笑宁王是瘸子。
宁王多年以老好人的形式示人,可这不代表他没脾气,他当场直接给了安王两个巴掌,说实在的,这是安王应得的。
但安王不这么认为啊,他最近被捧的飘飘欲仙,只觉得天下梁帝第一,他老二,当场就打了回去。
两个皇子就这样在礼部上打了起来,萧景琰正好路过,别人不敢拉架,他敢。
因着静妃和惠妃的关系好,萧景琰拉架的时候不免帮着宁王一些,安王看到萧景琰帮宁王,直接对着萧景琰出手。
就安王这种只能和不善武事的宁王打个五五开的人来说,萧景琰可谓是战力天花板了,轻松就将他按在了地上。
安王见自己丢人丢大发了,什么骂人的话都敢说,气的宁王直接用帕子堵了安王的嘴,拖着他跑到梁帝面前告状去了。
一边跑来看戏的献王(原太子,四皇子)、誉王和淮王也跟着去了御前,说起来他们都是哥哥,萧景琰最近圣宠傍身,安王都敢骂敢出手,一旦他得势了,所有兄弟都要遭殃。
当梁帝看到行三到行七的五个儿子绑着行八的儿子进来时,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更气人的是马上要成亲的宁王脸肿了,这时要将脸丢到国外去啊!
梁帝黑脸道:“谁给朕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了?”
宁王作为当事人,同时也是实际意义上的大哥,当仁不让的开口解释了来龙去脉。
梁帝听完脸抽抽,他这个八儿子不能要了,哪有这么小家子气的?两国联姻在即,就连誉王和萧景琰都收敛了,没有大张旗鼓的争权,献王特赦回京也装作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这这这安王到底是怎么想的?
安王的脑回路没人懂,他这个时候还在嚷嚷萧景琰以大欺小呢。
梁帝心想,欺负的好,也不看看什么日子,两个当朝王爷在礼部互殴,皇室的脸往哪里放?
还有一章可能在晚上,有点卡文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第 38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