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探班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节目组内部漾开层层涟漪。录制安排被重新调整,实验室也破例允许部分记者在特定区域进行拍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科研严谨的、略显浮躁的气息。
姜沫在休息室里,由化妆师进行补妆。琳达在一旁反复叮嘱:“记住,自然,松弛,偶尔可以流露出一点对科学的敬畏和懵懂,这很拉好感。和沈老师互动的时候,把握好分寸,那种微妙的、介于陌生和熟悉之间的感觉最吸引人……”
姜沫看着镜中的自己,明艳的妆容,得体的微笑,每一根发丝都打理得恰到好处。这是她熟悉的战场,只是这一次,对手(或者说搭档)是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沈知砚。她想起昨天他那番“演技方差”的言论,唇角不由得勾起一丝淡淡的嘲讽。今天,她这位“方差过大”的演员,可得好好演出了。
探班活动在实验室外的公共休息区进行。长枪短炮架起,灯光将这片平日用于喝咖啡闲聊的区域照得亮如白昼。姜沫和沈知砚作为节目核心搭档,被安排坐在一起接受群访。
沈知砚依旧穿着那件深灰色羊绒衫,在强光下微微蹙了蹙眉,似乎不太适应这种曝光度。他坐姿端正,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像一尊即将接受质询的精密仪器。
记者的问题起初很常规,围绕着节目初衷、科学普及的意义展开。沈知砚的回答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偶尔蹦出的专业术语让记者们只能连连点头。
很快,话题转向两人之间的互动。
“沈老师,在节目中指导姜沫小姐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感觉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个戴眼镜的男记者问道。
沈知砚侧头看了一眼姜沫,目光平静无波:“挑战在于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进行不失准确性的降维传达。这本身是一个有趣的认知沟通实验。”
他的回答,依旧把一切都框定在“实验”范畴。
“那姜沫小姐呢?和沈老师这样顶尖的科学家朝夕相处,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女记者将话筒递向姜沫。
姜沫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带着几分调侃,几分真诚:“感受就是,沈老师拥有一套非常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他沟通,需要不断学习,偶尔还会被他的‘毒舌’精准打击。”她巧妙地将昨天的“演技方差”事件,包装成了一个无伤大雅的趣闻,“比如昨天,沈老师就刚刚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微表情管理课’。”
记者们发出善意的笑声,气氛活跃起来。大家都看向沈知砚,期待他的回应。
沈知砚在众人的注视下,沉吟了一秒,然后非常认真地看向提问的记者,解释道:“那不完全是‘毒舌’,是基于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客观分析。颧肌和眼轮匝肌的同步率,确实是判断……”
“咳咳!”一旁的周研究员猛地咳嗽两声,及时打断了他可能即将开始的学术论述。
姜沫在桌子底下,轻轻用高跟鞋尖碰了一下沈知砚的鞋侧。
沈知砚的话语戛然而止。他有些不解地微微侧头,看了一眼姜沫,又看了看周围表情各异的记者,似乎终于意识到,这里并不是进行科学报告的场合。
他顿了顿,生硬地转换了话题:“……姜小姐的学习能力很强,进步显著。”
这略显笨拙的找补,和他平日里游刃有余的科学家形象形成了反差,反而让记者们觉得真实有趣,快门声又响成了一片。
群访结束,记者们被允许在限定区域内自由拍摄一些镜头。姜沫和沈知砚被要求进行一些日常互动,比如一起查看数据,或者讨论问题。
在一台显示着复杂数据可视化图表的电脑前,两人并排站着,供媒体拍照。姜沫依照导演的要求,微微倾身,手指着屏幕上某个区域,做出认真聆听和提问的样子。沈知砚则配合地进行讲解。
就在这时,一个靠得過近的记者,为了寻找更好的角度,不小心撞到了旁边移动的小推车,推车上放着几杯给工作人员准备的咖啡。一杯喝了一半的咖啡猛地摇晃,深褐色的液体眼看就要泼洒到姜沫那条昂贵的定制款裙子上。
事发突然,姜沫只来得及微微睁大眼睛。
几乎在同一瞬间,站在她侧后方的沈知砚,手臂极快地从她身后绕过,精准地挡在了她和咖啡杯之间。温热的咖啡大部分泼在了他的羊绒衫袖子上,迅速洇开一团深色的污渍。
“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撞到推车的记者连声道歉。
现场一阵小小的骚动。工作人员立刻上前处理。
姜沫愕然回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知砚被咖啡弄脏的袖子,以及他近在咫尺的、平静无波的脸。他甚至还维持着那个半环着她的姿势,手臂悬停在那里,没有触碰到她,却构筑了一个有效的物理屏障。
“没事吧?”他低头问她,语气依旧没什么起伏,仿佛被泼脏的是别人的袖子。
“……没事。”姜沫回过神来,心脏却后知后觉地快速跳动了几下。不是因为惊吓,而是因为……他刚才那反应速度,以及那种不带任何犹豫的、纯粹的保护姿态。这与他平日里那种“观测者”的疏离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工作人员递来纸巾,沈知砚这才收回手臂,接过纸巾,低头擦拭着袖子,眉头微微蹙起,似乎更多是在思考这污渍的成分和去除难度。
“你的袖子……”姜沫有些过意不去。
“咖啡因和色素混合物,羊绒材质吸附性强,及时处理应该可以避免永久性染色。”他头也不抬地分析,随即对走过来的小陈吩咐,“去我办公室,拿备用的那件外套。”
探班活动终于在一片混乱中结束。媒体心满意足地收获了足够多的素材,尤其是“咖啡泼洒”和“英雄救美”的插曲,足以大写特写。
人群散去,休息区恢复了安静。姜沫看着沈知砚换上了小陈拿来的备用外套——一件款式几乎一模一样的深蓝色羊绒衫。
“刚才,谢谢你。”姜沫走到他身边,真诚地道谢。
沈知砚整理着袖口,闻言抬起头,看了她一眼:“举手之劳。你的裙子材质娇贵,沾染咖啡渍处理起来更麻烦,从成本效益角度,这是最优解。”
他又开始用他那套逻辑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但这一次,姜沫没有觉得被冒犯。她看着他一丝不苟整理袖口的侧影,看着那件被迅速换下、可能已经送去紧急处理的脏外套,忽然轻声问:
“沈老师,你办公室里,到底备着多少件同款式的羊绒衫?”
沈知砚动作一顿,似乎没料到她会问这个。他沉默了几秒,才回答,声音比刚才低了一些:“五件。轮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决策消耗。”
姜沫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她转身走向化妆间,准备卸妆。脑海里却反复回放着咖啡泼过来时,他毫不犹豫挡过来的手臂,以及他办公室里那五件一模一样的羊绒衫。
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她,沈知砚那套严谨到极致的数据逻辑和成本效益分析之下,似乎隐藏着一套更为复杂的、连他自己都未必完全清晰的内在算法。
而这套算法,似乎正在因为她这个不断输入新数据的“异常案例”,而悄然发生着改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