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研究员被保卫科带走协助调查,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小陈焦躁地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念叨:“不可能,周老师绝对不是那种人!他昨晚明明跟我们一起去吃的饭……”
沈知砚站在窗边,望着楼下保卫科的方向,眉头紧锁。姜沫走到他身边,低声道:“这是栽赃。时间点太巧了。”
“概率接近百分之百。”沈知砚的声音冷峻,“对方在给我们施压,也是在试探我们的反应。”
他转身,目光扫过实验室里不安的众人,突然提高了音量:“小陈,把上周那组关于网络水军行为模式的分析数据调出来。既然他们想在暗处玩火,我们就用最亮的光把每个角落都照亮。”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实验室进入了一种战时状态。沈知砚带领团队日夜不停地整理数据、编写算法,将他们在对抗网络攻击时积累的经验,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素材。姜沫则发挥她的专业优势,将这些艰深的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脚本。
第三天上午,一个名为《AI如何识破十万水军:带你直击网络操纵的真相》的科普视频突然在全网发布。视频以姜沫和沈知砚在实验室的合作为主线,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水军的运作模式,甚至大胆地展示了部分被标记出来的异常账号特征。
视频的结尾,姜沫站在实验室的星空投影下,目光坚定地看着镜头:
“我们相信,真相就像星光,即使被乌云暂时遮蔽,也永远不会熄灭。这个视频,就是我们点燃的一盏灯。”
沈知砚的声音在画外音中平静地响起:
“在科学上,我们称这个过程为——逆向照明。当你无法直接观测暗物质时,就观察它对其周围环境的引力效应。”
视频发布后迅速引爆全网。这不仅是因为内容本身的价值,更因为它发布的时间点——就在周研究员被调查、各种猜测甚嚣尘上之时。这无疑是一记漂亮的回击。
视频发布两小时后,保卫科释放了周研究员。调查结果显示,他的门禁卡记录系被人用技术手段伪造。虽然暂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幕后黑手,但这场闹剧已经不攻自破。
“太好了!”小陈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周老师,我就知道你是被冤枉的!”
周研究员苦笑着摇头,眼神却充满感激地看向沈知砚和姜沫:“多亏了你们及时发声,否则我还不知道要被扣上什么帽子。”
更让人意外的是,视频发布后,之前几个因为舆论压力而暂停与姜沫合作的高端品牌,纷纷重新发来了合作意向。琳达在电话里兴奋地汇报:
“沫沫,反转了!彻底反转了!现在舆论一边倒地支持你们,连主流媒体都开始跟进报道网络水军的问题了!”
与此同时,沈知砚收到了一封邮件。是他的博士导师发来的,邮件里盛赞了这个科普视频的价值,并告知他,基于视频中展示的部分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已经被领域内的顶级期刊接收。
在论文的致谢部分,沈知砚写道:
“感谢姜沫女士在数据可视化与公众传播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她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艺术交叉地带的无限可能。”
这是学术界最高级别的认可方式之一。
傍晚时分,姜沫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是林静打来的。
“姜小姐,视频我看了。”林静的声音依然温和,但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许,“做得很好。既维护了真相,也守住了底线。”
“谢谢林阿姨。”
“知砚他……最近还好吗?”
“他很好。”姜沫看向实验室里正在和小陈讨论下一步计划的沈知砚,“我们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挂断电话后,姜沫走到沈知砚身边。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为整个实验室镀上一层暖金色。
“论文的事,恭喜。”她轻声说。
沈知砚转过头,镜片后的眼睛里映着夕阳的光:“是我们共同的工作成果。”
这一刻,不需要太多言语。他们就像两个在黑暗中并肩作战的战友,终于用自己的方式,点亮了第一盏灯。
就在气氛渐渐轻松时,沈知砚的电脑突然弹出一封新邮件。发件人赫然是沈怀明,邮件标题只有简短的四个字:
「面谈。现在。」
邮件正文更是简洁得令人不安:
「实验室一楼会议室。一个人来。」
沈知砚盯着屏幕,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姜沫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臂,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这场战争,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