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关于“异常心跳”的微信,如同石沉大海。直到第二天傍晚收工,姜沫也没有收到沈知砚的任何回复。她说不清是失望还是意料之中,只是将那盆“禄根”从阳台角落挪到了更显眼的位置,仿佛这片倔强的绿色能给她某种无声的支撑。
琳达倒是兴冲冲地打来电话:“沫沫,你昨天那句‘心脏比脸诚实’上热搜了!虽然排名不高,但反响很好,都说你真实又幽默!团队商量了一下,觉得你这种‘用幽默化解专业壁垒’的风格可以强化,以后在节目里可以多来点……”
姜沫听着电话那头的规划,目光却落在窗外。真实?她只是习惯性地在盔甲上凿开一道用于透气的缝而已。
“琳达,”她打断道,“顺其自然吧,刻意了就不好笑了。”
再次走进实验室时,姜沫感觉到一丝微妙的异样。几个年轻的研究员看到她,不再是单纯的好奇或礼貌的疏离,眼神里多了点类似……善意的揶揄?她听到有人低声笑着重复“心脏偷偷跑出去”,气氛比以往轻松了不少。
连负责指导她的周研究员,在讲解一个复杂的信号滤波算法时,都尝试用了新的方式:“……简单说,就像从一堆嘈杂的聊天里,只听你想听的那个人说话。姜小姐你昨天那个比喻,其实就很贴近‘信噪分离’的概念。”
姜沫有些意外,随即了然。她那个出于本能的段子,似乎误打误撞地成了某种沟通的润滑剂。她笑了笑,顺势接话:“那我以后是不是得注意点,别让我的‘心跳’在你们的‘聊天’里太吵?”
周围响起几声低笑。周研究员也笑了:“那倒不用,有时候,‘噪声’里也藏着有价值的信息。”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消失了数日的沈知砚,毫无征兆地走了进来。
他依旧穿着熨帖的衬衫,但眼底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倦色,像是连续熬了几个夜。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仿佛某种更高效的秩序被重新建立。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在姜沫身上没有任何特殊的停留,仿佛那几条未曾回复的微信和资料库的对峙从未发生。
“设备校准数据出来了,”他开口,声音略显沙哑,直奔主题,“第三组存在千分之二的系统性偏差,需要重新标定。相关数据处理暂停,先进行误差分析。”
没有寒暄,没有解释。他直接走到主控台前,调出数据流,开始下达指令。那个严谨、高效、不容置疑的沈知砚又回来了,像一块被重新投入水中的冰,迅速覆盖了刚刚滋生的些许暖意和轻松。
姜沫低下头,继续摆弄面前的软件。她并不意外他的态度,只是心里那点微小的期待,像被针尖轻轻扎破的气泡,无声湮灭。
午休时分,姜沫因为一个操作问题落后了几分钟。当她收拾好东西走出实验室时,大部分人都已离开。走廊尽头,沈知砚正背对着她,和小陈站在窗边低声交谈。窗外的天光勾勒出他清瘦的背影。
“……模型迭代的优先级需要调整,先把情感伪装的识别率提上来,那边催得急。”沈知砚的声音顺着空旷的走廊隐约传来。
“明白,沈老师。那……姜小姐那边采集到的‘不一致’数据样本,是单独归档,还是并入通用库?”小陈问道。
姜沫的脚步下意识地放轻,停在了转角处。
沈知砚沉默了片刻。就在姜沫以为他不会回答时,他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更低沉了几分:“单独标记,建立独立案例集。她的数据……模式比较特殊,需要更长的观察期和更复杂的分析模型。”
他的用词极其专业、冷静,听不出任何个人情绪。但“单独标记”、“独立案例”、“模式特殊”这几个词,像几块沉重的石头,接连投入姜沫的心湖。所以,她在他那里,终于从一个需要被过滤的“噪声”,升级为一个值得被“单独标记”的、特殊的“案例”了?
这算是……一种进步吗?她扯了扯嘴角,心里却泛不起丝毫喜悦。
小陈似乎又低声请示了什么,沈知砚“嗯”了一声,补充道:“通知项目组,下午的会挪到三点。另外,帮我联系一下图书馆,我需要调阅……”后面几个词声音太低,姜沫没有听清,只隐约捕捉到“认知失调”和“行为动机”之类的碎片。
她不再停留,转身朝着另一个方向离开。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下午的录制,沈知砚依旧在场,但全程几乎没有与姜沫进行任何直接交流。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主控区,与技术人员讨论着那些令人费解的数据和算法。只是,在一次姜沫操作仪器,因为一个极其细微的角度偏差导致数据采集失败时,他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对周研究员低声说了一句:“提示她检查一下Z轴夹具的阻尼系数,可能超出了她的触觉感知阈值。”
周研究员将话转达过来。姜沫依言调整,果然顺利完成了采集。
他依然在观测,在分析,甚至预判了她可能遇到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困难。只是不再与她直接对话。这种通过第三方传递的、精准到可怕的“关照”,让姜沫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她宁愿他像最初那样,用数据和概率直接地、甚至毒舌地砸过来。
她现在,仿佛被装进了一个贴着“特殊案例”标签的透明玻璃箱里,他站在箱外,冷静地记录着箱内的一切反应,却拒绝再有任何直接的接触。
录制结束,姜沫第一个离开实验室。她需要呼吸一点不带金属和消毒水味道的空气。在电梯口,她遇到了似乎早已等在那里的小陈。
“姜小姐,”小陈递过来一个轻薄的银色U盘,表情有些局促,“沈老师让我把这个交给您。里面是……一些关于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入门教程,还有……几个公开的情感计算数据集。他说……您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姜沫看着那个U盘,没有立刻去接。
所以,这就是他对于她那条微信,对于她这个“特殊案例”的回应?用更专业的知识,将她推向更深的、他所熟悉的领域,让她在数据的海洋里,自行去理解甚至“破解”他对她的观测模型?
她沉默了几秒,最终还是伸手接过了U盘。金属外壳触手冰凉。
“谢谢。”她听见自己平静的声音。
电梯门缓缓合上,倒映出她略显苍白的脸。她握紧了手中的U盘,冰冷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
他给了她一把钥匙,却没说门后是更广阔的世界,还是更精密的囚笼。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