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王照所派的督军,手持秦王敕令和皇后手书,来到了潼关。
独孤茂见敕令,有几分疑虑。再看妹妹的手书,详细地写了母亲突患急症、陷入昏迷,医官束手无策的情状,只恳求他速回,见母亲一面。纸上曾洒下斑斑泪水,有些字的墨迹都晕开了。
他神色凝重,闭目,双手按在书案上,长叹一声。
他父亲壮年亡故后,母亲独自支应门庭,对他循循善诱,若是不能见最后一面,实在枉为人子。然则,边境战事如箭在弦上,此时作为主帅,又如何能够离开?
大周谢氏父子虎视眈眈,绝不会轻易罢手的。
王照派来的督军正是内侍长丘德生。丘德生笑眯眯地说:“将军,陛下说了,您是大孝子,令堂生死一线间,总该见一见。快马加鞭不过几日时间,潼关天险,又有石将军这般得力的副将,守几日总是可以的。”
独孤茂看向石础。石础有些犹豫,大战时,最忌主帅离营。万一有敌情,人心如何聚拢?但是,他知道独孤茂对寡母至孝,就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独孤茂将敕令和手书放下,请丘德生去休息。待他走了,他和石础信步走出了元帅府,缓缓地上了城楼。
厚重的潼关城墙,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年年重复修建的城墙上,洒了许多人的鲜血,终结了许多人的生命。
城墙上,夜色浓重,寒风凛冽。远远地看,城外是大周军的军营,火光点点。
最终,独孤茂长叹一声,道:“我快马加鞭,回京一趟。两日可达京城,四日就能回来。你守住四天,就可以了。”
石础张嘴欲说些什么,最后却只是一抱拳,应下“诺”。
独孤茂带着十余亲卫,连夜离营。
谢时很快收到信报,将领们连夜被从被窝里拉起来,聚集到中军帐中。武将都对李渡佩服等五体投地,赞扬声不断:“先生真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此算计人心,精妙无比,佩服佩服!”
李渡轻咳一声,面上流露出一丝得色,“好了,等攻占潼关,再来庆功不迟。需要静待两日,独孤茂进入长安城后,我们发起总攻。这两日,军营一切如常,不可引起潼关守将的怀疑,否则他派人追回独孤茂,就功亏一篑。”
众将领领命,谢时开始分派任务,部署计划,以及武器用法。
慕音所在的医药馆,自上次治疗了众多伤兵之后,药材药丸绷带几乎一洗而空。趁着议和这十余日的空档,又一一补齐了,做了些临时的止血散、镇痛丸。决战很快就要来了,只会比上一次惨烈。
她正在清点药丸的时候,谢时来了。她觑他一眼,继续清点,一边道:“将军来得正好,本来要去找你的。这里有止血散和镇痛丸,带在身上。受伤流血了,就先用着,顶住来到医馆。”
她上一次清点亡故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人的伤势,其实并不算太重。但是,从战场下来,再到医馆,需要时间。如果伤口血流不止,伤者很快就失血而亡。止血散和镇痛丸带着,或有能多几分活下去的可能。
但是,时间太紧张了,能做的数量有限,只能分发到给千夫长、百夫长,普通士兵只能看运气了。
谢时懒洋洋地看着他,拖长着声音说:“我分不清楚哪个是止血的,哪个是止痛的。慕医官给我说一说呀。”
战前不知为何,突然想见她一面,就这么来了。可是,慕音显然忙碌着,并没有想跟他多说话,甚至连正眼都没看他一眼。谢时不痛快了,那就必须让慕音也做不成事。
慕音这才停了手中的活,瞅了谢时一眼,说:“谁给你气受了?阴阳怪气的。什么慕医官,我可不是。”
话是这么说,慕音麻利地捡好了十余颗镇痛丸和四五包止血散,装在了一个布囊里,堪堪可以握在手中,揣入怀中。
“若是见血了,轻伤就先止血,一到两包就够了。但若是大出血,就四五包都用上。受伤的话,必然伴随剧痛,痛的受不了,就吃丸药。”慕音一边说,一边把布囊递给了谢时。
谢时接过,往怀里一揣,说:“小爷一定会旗开得胜!潼关很快就会打下的。你不要怕。”
他还记着她在蒋大龙的尸身旁失魂落魄、嚎啕大哭的样子。
慕音唇角扯出一个微笑,道:“我知道。你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谢时,是天上星宿下凡。”
谢时伸手,轻轻揉了揉她的发顶,道:“等我的好消息。”
长安,独孤府。
独孤茂快马加鞭,连夜回京。回到家中,丢下马鞭,衣裳都来不及换,就去正房探望母亲。孤灯一盏,老妻还坐在一旁打着盹。见他回来,又惊又喜,忙给他端茶倒水。
独孤老太君已是病了几日,水米不进,自觉不久于人世。孰料,膝下唯一的儿子漏夜赶回。她树皮般干枯的手掌轻轻抚摸他的脸颊,道:“见过这一面,就行了。快快回潼关去吧,那才是你该待着的地方。”
独孤茂在床前,撩起衣摆,跪下,给母亲行了三个大礼。起身,快步离去。
然而,他才刚刚走到府门,就有王照派来的羽林卫,请他入宫一叙。独孤茂在宫中,建了秦王,秦王轻飘飘地告诉他,由于老太君病重,已经临时任命石础为元帅,总领潼关事。“国舅你只需要在京城,照顾老太君便是了。”
独孤茂霍地一下站起身来,怒目而视,“战时换帅,动摇军心。我立刻返回潼关。”
王照笑着说:“潼关天险,又有石将军在,他亦是身经百战。”
独孤茂不再多说,行礼告退。然而,在他要踏出御书房时,羽林卫拦住了他的去路。
“请国舅在长安城多待几日吧。”王照冰凉的声音从内殿出来。
大周军对潼关的第二次攻击是在凌晨时分发起的。巨石落在城墙之上重重的撞击声,搅碎了潼关将领和士兵的梦,也包括丘德生。
丘德生不过是出身乡野的小民,活不下去了才净身进了宫,凭借着几分揣摩人心的本事,一路青云直上。他久居深宫,那日来到潼关,看到这般天险,又作为督军,在元帅府中对一众将领传达帝命,人人对他奉承不已,感觉实在很好。待到他登上城楼,在三丈高的城楼上俯瞰时,更觉得自己俾睨天下,什么独孤茂、谢昭,也不过尔尔了。有如此城楼,还怕什么。
果然,独孤茂走了两日,大周军都没有什么动静。丘德生更加得意了,想着自己这一回回去太极宫,不知道能不能再进一步,到朝堂上去。就像从前那些王朝里,把控朝廷和小皇帝的内侍们一样。
这样的美梦被巨石的撞击声砸得粉碎。
丘德生慌乱中奔出房间,就看到天空中火光大胜,城墙外杀声震天。丘德生大惊,跌跌撞撞向议事厅跑去。
这时,大周军已经开始了第一轮的攻城。先放孔明灯投书,乱敌人军心。再上投石机,声音巨大,乱敌人心神。机弩连发,火箭不断,带着火油,逢物就烧。这段时日,他们探听到粮草所在位置,火箭也就密集射向该区域。
步兵持着盾牌、云梯,开始攻城。
石础等守城将领按照此前布防,进行反击。依然是石头、热油、弓箭持续不断地往城墙上倾倒,一轮一轮的士兵上前,攻击下方攻城的将士。
箭弩声、巨石砸落声、火烧房屋声、惨叫声、怒喊声,充斥着城池上下周围。熊熊火光照亮了黑暗的天空,映照出不断冲向城墙的大周军。大周军如同波浪一般,前赴后继,一浪又一浪。
仅仅只是如此,石础还是镇定的。他也是从战场里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将领,潼关一切布防早已做好,就是元帅独孤茂,也是按计划行事,并无不同。
丘德生跑到议事厅,看到石础镇定地发号施令,底下众人都听令行事,井然有序,一颗几乎跳出喉咙的心才缓缓地落到了肚子里。
战事如火如荼,双方都憋住一口气,不知疲倦地冲锋陷阵。石础现在回过味来,知道议和只是大周军的一个幌子,目标就是让潼关守将掉以轻心。
到了现在,这场战争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双方都在倾尽全力。
天色熹微的时候,潼关城墙上的将领和士兵,看到了他们此生难忘的一幕,十余个巨大的云梯出现在了潼关城十丈之外的地方。
云梯高约四丈,底下有车轮,正在缓缓地向城墙靠近。为了抵挡来自守城方的攻击,云梯的三面都有盾牌抵挡。正面的盾牌上画着巨大的樾山鬼面,铜铃大的眼睛、锋利的牙齿,面目狰狞,犹如地狱恶鬼、阴间杀神。
每架云梯下方,配备了步兵方队,持着盾牌,抵挡来自城墙上的箭弩,推动云梯缓缓向前。
石础大惊,此前攻城的云梯,只有梯子,没有防护,因此士兵攀爬时很容易就会被城墙上的弓箭和刀剑击落。但是,如果是这种怪物般的云梯,只要它能靠近城墙,那么大周军将会快速杀入城内。
潼关城位于山地之中,并没有护城河,无法隔绝云梯的靠近。此前在城外挖出的三道壕沟,在昨夜的战斗中,大周军步兵已经趁乱填平其中一部分,造出了一条临时的道路!
“火攻!”石础强自镇定心神,射出火箭。然后,也不知道那四周的盾牌是什么材料,火箭打不进去,掉落在地上,没有着火。
投石机的石头,在昨夜的战斗中,已经基本使用完毕。由于石材笨重,一时半会还搬不上来。
石础急忙安排人手去搬运石材,想用巨力去砸倒云梯。
然而,就在这时,从大周军营方向飘来无数的孔明灯,随着北风,吹入潼关城的上空,白纸不断地从空中洒落。石础追着捡了一张,只见上面几个大字写着:“独孤茂弃城逃跑!”
独孤茂回京,只有几个高级将领知道,底下士兵是不知情的,以免乱了军心。怎知大周军做如此诛心之策!
这纸张到处洒落,许多士兵都捡到了,也不知道这是真是假,都纷纷打听,人心乱了起来。
“说起来已经两天没见到元帅上城墙巡查了!”
“这是不是大周军惑乱军心,想要乱我们阵脚!”
“那些云梯跟恶鬼一样,真的很恐怖,我刚从城墙下来。”
“潼关城是不是守不住了?”
“这上面说降者不杀,是不是我们都不会有事?”
“我听说汴京这几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是不是天命庇佑?”
底层士兵的窃窃私语,传到了丘德生的耳中。丘德生忍不住颤抖,他乃是秦王的内侍长,若是城破,自己恐怕是性命难保。他连忙把任命的圣旨给了石础,装腔作势地说:“石将军,陛下早就想过了,若是独孤元帅不在期间,突发战事,就任命您为元帅,总领潼关事,接旨吧。”
石础领过圣旨,电光火石之间,醒悟过来。他顾不得许多,宝刀出鞘,架在丘德生的脖子上,厉声问道:“你们是故意召回元帅?”
丘德生吓得尿都出来了,冰冷的刀还带着血腥气,他指尖隔开刀锋,连声告饶:“实在是老太君病重,所以才召回的。独孤元帅一切安好,一切安好!”
石础强忍住手刃丘德生的冲动,宝刀入鞘,疾步奔向城墙。丘德生则清点卫兵,趁乱从一侧城门逃遁回京。
数据好冷……
好难过啊,会坚持下去的,把文章更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再战潼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