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末一开始完全没有考大学的想法。
因着租界林立、工商业发达,津城在前朝便已是非常繁荣的国际大都市,西学昌盛。
与家乡学校相比津城的女学生报考大学可选择的专业更多,但苏末调查后发现,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上,国际大都市的女大学生与家乡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选择都少得可怜——老师算是最常规最好的就业选择了。
大多数女大学生只是拿文凭镀金以图嫁个条件更好的人,苏末无意拿大学证书做嫁妆,在当了一年老师后对这个职业也逐渐没了热情,但收到校长建议后,她也认真思考起日后的发展。
当时正值新旧政权更替,各种革命活动、解放运动四处开花,津城这样的大城市,进步人士、革命人士自是少不了。
苏末到津城的两年时间里一直借住在族亲家,有位族兄是在报社工作的热血进步青年,日常来往中她受这位族兄影响很大。
一开始苏末只是借族兄工作便利接点翻译的小活挣一些外快,后来跟族兄关系亲近后,便在他的指点下开始撰写时评、社评。
因有着逃难的经验,苏末对时局的批判尤为深刻,嘲讽当局的文章寥寥几语便能切中要害,很快她便受到各大报社欢迎,成为了新闻业炙手可热的新星。
而想要写出高质量的时评、社评,闭门造车自是不行的,苏末开始积极参与津城的各类进步活动。
教师工作要求苏末全天都在学校,时间上并不是很方便,深思后的苏末选择辞去学校的工作。
不上班后空闲时间多了起来,苏末又开始琢磨其他挣钱办法——一穷二白到津城,要想带着女儿和妹妹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光靠写社评、时评文章的稿费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她名气大、稿费标准高,但社评、时评的文章字数还是太少了。
一番研究后,苏末的目光放在了小报上。
津城报业十分发达,除了苏末投时评文章的大报社,还有各种数不胜数的小报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凑一笔钱买几台机器,一个报社就能开业了。
编些骇人听闻的的离奇故事,加上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这些小报社的报纸印出来销量那是相当不错。
关键这些报社家小业小,什么内容都敢印,有时候报道内容过于离谱引来官府要被整顿了,老板门一关扛着机器就跑路,换个地方改个名字又是一家新报社!
彼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一些大报社连载的小说风格都是延承以前的古典小说,以文言文为基础。
苏末写的时评和社评文章备受欢迎,得过很多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之类的夸赞,但真要用那样的风格进行小说创作,苏末觉得肯定是一件高投入低收入的事——看看诸多小报的销量就知道,那些文绉绉、词调优美的小说受众群体其实很小。
传统文风的小说往往故事精彩,但阅读门槛高导致受众小;而小报文学因用语通俗易懂、阅读门槛低,传播更广、百姓接受度更高。
苏末研究不少小报内容后发现这些小报文学大多用低俗、暴力的下三路情节做噱头,整体故事内容写得十分稀烂。
她当即便有了灵感——何不结合两类报纸小说的风格,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打定主意后,苏末通过族兄的关系找上一家小报社,换个新笔名用通俗语言写起小说来。她的第一个故事还是以逃难路上的见闻为素材,撰写志怪江湖传说。
这种文风的小说大报社不收,但十分受小报社欢迎,一经刊印瞬间便风靡津城。
津城百姓也苦小报文学久已!津城经济繁荣、教育发达,识字买报的人着实不少——不然津城报业也发达不起来不是?
大家日常习惯通过正经报纸获取新闻、了解时局,但消遣娱乐还是更喜欢看小报——内容先不提,关键读起来不费劲,没那么晦涩难懂。
血腥暴力下三路的烂故事看多了,骤然看到题材新颖、内容精彩还不晦涩难懂的故事,津城百姓那叫一个高兴。
小报卖疯了,苏末也赚疯了,很快就在族亲家附近买了自己的房子,彻底在津城站住脚跟。
苏末就这样两头努力,既积极参与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写时评社评投给大报社,又通过族兄帮忙遮掩身份偷偷给小报写小说。
如此半年,苏末自觉也算是找到了名利双收的发展道路,准备就这么按部就班下去的时候,校长突然找上门来。
原来在苏末离职后,校长还一直关注着她。她发表的各类时评校长每期都有看,一次友人相聚,校长不由得在席间夸赞起苏末来。
校长的好友席广月听了,便对苏末产生了兴趣。
彼时席广月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受邀担任津城女子大学的校长——她也是该校首任女校长。
听闻苏末的身世经历,又看了她写的时评文章后,席广月便请好友牵线约苏末见面。
席广月留洋归来,学识渊博且思想先进,对于女性解放运动的认识尤为深刻,简单交谈便折服了苏末。
对于苏末早早放弃学业、没能接受系统教育,席广月觉得十分可惜。而在与席广月交谈后,苏末也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局限性,加之写小说挣了不少钱,经济宽裕后也有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想法。
正逢席广月决意对津城女子大学进行改革,学校很缺人手,俩人一拍即合,苏末很快通过学校的考试,成为了津城女子大学外语系的助教,不仅学费全免每月还有补贴,四年后也能拿到毕业证——算是半工半读。
进入大学的苏末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她漂亮有才华,又在津城新闻界崭露头角,一时追求者甚多。
苏末一开始应付起来还算得心应手,大多数追求者都讲究一个体面,她直言拒绝,大家也就散去。
如果遇到脸皮厚死追猛打的人,苏末就发挥自己写时评的辛辣文笔,洋洋洒洒写一封嘲讽味十足的拒绝信,再见报一二——这招一出,脸皮厚的也扛不住散了。
到最后还有那不识趣的人?苏末便也不留情直接动手揍人——问题也就出在了这,被打的是通过各大学联合活动而认识苏末的男大学生。
打了孩子来了妈,男学生的父母不乐意了,跑来学校大闹——怪苏末不正经勾引他家孩子。
骂得太难听,苏末也不是好脾气的,学生一巴掌家长两巴掌——全家一起揍,最后闹去了警察局。
还是由两个学校的校长出面进行协调,家长害怕影响了儿子的学业,才不情不愿跟苏末和解。
当时这事闹得沸沸扬扬,苏末的名声受到不小影响,学校外面尚且不提,就是在津城女子大学内也有一些学生议论嘀咕。
当然欣赏崇拜她的学生也不少,王丽娜和云可怡就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二人,俩人没少跟嘀咕苏末的同学们吵架,吵得厉害了还动起手来——先礼后兵,算是把苏末的作风学了个透彻。
三人由此结下友谊,到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感情依然十分深厚。
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阅读与收藏,比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金陵城里忆往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