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时期,刘恒拍着胸脯松了一口气,庆幸当年他出生的晚,没有赶上亲爹带着大哥打仗的时候,否则高低他也得挨上亲爹几脚。
他和他娘与沛县老人可没什么交情,夏侯婴肯救大哥和鲁元姐姐不一定会救他,毕竟人就只有两只胳膊,夏侯婴一手抱一个,他爹就不用说了,心里只有刘如意这么一个儿子,他刘恒肯定是被抛弃的那个。
他爹薄情寡义纯属个人行为,请勿牵连他人,反正刘恒觉得自己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孝子皇帝,看他如何对他亲娘薄太后就知道了,孝子之名毋庸置疑。
【刘邦在分我一杯羹和踹儿女下车两件事情上真实性存疑,但毋庸置疑,刘邦此人被刻画的极其不讨人喜欢。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刘邦善于笼络人心的本事,许多的英雄豪杰都因为他性情宽和愿意追随他。而刘邦在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这一方面,更是把只知道用人唯亲的项羽按在地上摩擦。
因为项羽乌江自刎太过悲壮,所有人都下意识忽视了能和项羽打成平手甚至打败项羽的刘邦的能力。都说项羽神勇,所向披靡,对手能力如此超乎寻常,刘邦又怎么可能是一般人?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汉五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称帝,定都长安,定国号为汉,国史称西汉或者前汉。妻子吕雉被封为皇后,刘盈被封为皇太子,属于昔日七国纷争上百年,至大秦一统天下后结束,大汉,一个崭新时代冉冉到来。】
项梁已经不搭理项羽有一阵子了,项羽眼巴巴的看着叔父,无奈项梁就是不去看他,项羽无奈,只能蹲到墙角去种蘑菇。
捡起从地上拾起的树枝,项羽无意识的画着圈圈,越是想刘邦,拿自己和刘邦对比,越是伤心不已。
始皇帝嬴政:知道了,朕的大秦早就忘了!
对比嬴政的冷漠,刘邦的尾巴简直要翘到了天上。
他擦了擦额头上不存在的冷汗,心里庆幸后世之人总算把自己的黑历史给讲完了,接下来就该是他大汉皇帝刘邦的光辉形象被天下知晓,啊,只要一想想,刘邦就不自觉的挺起胸膛,感觉骄傲的很呢。
项羽是刘邦最大的劲敌,都说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但刘邦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他觉得项羽比他差远了。如果没有他刘邦,项羽也得不了天下,就连项氏一族都掌握不住,宁肯改投他刘邦都不愿意跟项羽就能看出来了。
项羽脑子是真的不行,压根不会统御天下,让他坐天下估计又是来一波春秋战国历史轮回、百姓死伤无数罢了。反观他刘邦,虽然后世人说他厚颜无耻,这个评价刘邦也认了,但是刘邦就敢厚着脸皮说,自己得了天下,就是比他项羽做的好。希望后世之人多夸夸他的功绩,他很喜欢听呢。
未央宫中,刘盈听着天幕讲述边苦笑叹息,他这个皇帝做的,还不如当年那个皇太子呢。
当太子的时候被亲爹不喜,现在是皇帝了,还要受制于他的亲娘。皇帝指点江山的权柄在太后吕雉手里,他这个皇帝更像是太后手中的傀儡。
执起桌案上的酒壶倒了一杯酒,刘盈将其倾洒在地上,算是表达对亲爹的尊敬之情了。
黎苏苏虽然对刘邦此人无感,但并不否认刘邦建立大汉和对后世百姓的功绩,所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接下来一连串让刘邦喜笑颜开的功绩讲述于天下人耳边。
【汉朝建立于秦末乱世之后,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时甚至有小道消息,说大汉皇帝刘邦出行连几匹一样花色的马都找不出来,丞相、列侯的官员甚至只有牛车可以做,更不用说那些底层比牛马还不如的黔首了。
因为经过了连年战乱,百姓早已过的苦不堪言。刘邦登基后立刻下令免除百姓赋税,免除徭役等一系列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的旨意。大汉境内战争结束后,命令士兵归家劳作,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得以喘息安稳的生活。
为了能更平稳的巩固汉朝的统治,刘邦实行黄老的无为而治,命令萧何制定律法,叔孙通来制定礼仪,使百姓对大汉朝产生归属,民心逐渐归顺于汉。
刘邦虽然只在位短短八年,但是他这个皇帝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以及为天下百姓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没有任何依赖,凭本事打天下,最后却能坐拥江山,论能力不必其他的皇帝差,无愧被称为得国最正的开国皇帝。】
刘邦呲着牙得意洋洋的笑着,哈哈哈,得国最正的皇帝,嘿嘿嘿,这是在说他啊。
突然,想到还有一个叫朱元璋的和他齐名,刘邦愣了,谁,谁是平民出身?他大小也是个亭长好么。
洪武年间,被天幕提及的朱元璋骄傲的挺起了胸膛,对着大臣们嫌弃的说道:“咱就跟汉高祖学习了,你们也要和汉初的大臣们学学为臣之道,看看萧何,再看看张良,还有其他的开国功臣,咱也相像汉高祖对待臣子一样对你们宽容,但是你们也要知道好歹知道吗?”
大臣们:“臣等谨遵圣喻。”
声音整齐划一,听起来却有些委委屈屈的。也难怪这些大臣如此,因为他们觉得朱元璋和刘邦比起来脾气太差,汉高祖刘邦对待手下干活的大臣态度温和,出手大方(划重点),除了弄死异性王之外朝臣并无伤亡,而朱元璋给他们乏的俸禄,除了能填饱肚子就再无多余的了,连家人都差点养活不起。如果不是两朝相隔年前的时间,大臣们都想去汉朝给汉高祖干活儿了。
【当然,刘邦最后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他本人知人善任的能力,也不离开拥护支持他的人杰们,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汉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刘邦的谋臣,后勤保障和军事统帅,对汉朝的建立和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人分别是张良、萧何和韩信。
刘邦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足智多谋,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夺取天下,刘邦继位后封其为留侯。刘邦多次感叹自己因为有张良这样优秀的谋士在身边辅佐,胜利也是理所当然。反观项羽,明明身边有同样优秀的范增,却因为自己派人食用的离间计而猜忌,果然是竖子不足以谋。
萧何和刘邦是同乡,在沛县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就好的不得了。萧何做为刘邦的后勤部长,在刘邦外出打仗时留守后方,安抚人心,输送粮草,保证了汉军后方的稳定和充足的物资补给,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就是刘邦给萧何的评价。刘邦登基后,萧何名列功臣榜第一,被任命为丞相。
而韩信原本投奔的是项羽,但是先前UP主说过了,项羽这个人用人唯亲,韩信自知在项羽麾下得不到重用,便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最开始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的军事才能,让韩信做了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韩信看刘邦不重用他,就又跑了,之后就发生了大家都熟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
萧何慧眼识珠,跑到刘邦面前举荐韩信做大将军,刘邦应下。后来果然不出所料,韩信屡立奇功,更是在楚汉之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垓下之战率领三十万人歼灭项羽军队,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自己都认可了韩信的军事才能。
得此三杰辅佐,刘邦又怎么可能不一统天下呢!】
嘶~
刘邦你好大的福气啊!
谋圣张良,丞相萧何,兵仙韩信,虽然大秦朝廷上英才济济,但嬴政就是更眼馋别人家的人才,看着这三人恨不得往自己碗里使劲儿扒拉。
想到张良曾不遗余力的刺杀自己,嬴政头疼的同时觉得自己大度一点,高渐离也刺杀过自己,但他是真喜欢高渐离的音乐,不还是让高渐离活的好好的?
嬴政看向蒙毅吩咐道:“蒙卿,你速速派人去把这三人都抓来……啊,不,是请来咸阳,既然是我大秦的百姓,自然要为朕所用。不用你用什么样的手段,都要把这三个人带到咸阳。”
利诱也好,威胁也罢,嬴政喜欢一切有能力的人才。
萧何和韩信和他大秦无仇无怨,只要蒙毅能把人带回来就是我大秦勤勤恳恳的打工人,爵位厚禄应有尽有。至于张良不肯投靠秦国?嬴政觉得无所谓,先把人抓住再说,在自己手里和不在自己手里是两回事。有韩国王室后裔在手,嬴政不怕张良不老实的听话做事。
蒙毅听出了始皇帝的话外之音,想到了当初不肯仕秦的韩非,瞬间就什么都明白了。他能怎么办?自己的陛下,只能自家宠着了呗。
躬身应道:“喏”。
贞观年间,李世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眼馋。虽然他本人就是天策上将,被后人誉为六边形战士,但他也喜欢收集有军事才能的武将。
韩信没有政治天赋,他所求的无非就是出人头地和名扬天下,李世民自认有能力可以压得住他,说起话来不着痕迹的就拉踩了下刘邦。
“如果韩信跟着朕,他一定可以寿终正寝。”
李世民言辞凿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