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仙侠玄幻 > 起元记 > 第101章 因缘合(三十)

第101章 因缘合(三十)

午后宴乐弭息,外间滂沱的大雨也渐停歇。

尹宁霓随赵明宇跨出太平殿门槛,及至敛足檐廊底下,仿佛仍能从湿漉漉的空气里嗅到一丝腥臭。朝臣步辇不得入内廷,纵是暴雨天气,也须得步行回到神武门,再乘马轿。她候在廊下的人丛间,看侍从们纷纷撑起伞,一拨又一拨宾客陆续躲进伞底,步入蒙蒙雨丝里。

待到四下人影寥寥无几,赵明宇才向身畔打个手势。侍从忙出前打伞,小奚也即刻提着伞跟过去。

“世子请留步。”长廊里传来一声尖细的低唤,一名宫人躬身近前,埋头行礼。

“陛下召见,请世子移步武英殿。”他道。

尹宁霓暗瞥那宫人,观其服饰形制,确是贞皇身边的近侍。她默立在侧,原要等赵明宇开口,却见他默了片刻,竟不答话,只扭头看向她。尹宁霓一顿,细看他那张毫无表情的脸,不解其意。

“世子妃可在神武门等候。”那宫人立时道。

赵明宇似乎想了想,又朝尹宁霓看过来。四目相对,她挑高眉梢,愈发不解。

一旁的叶宗昱不敢吱声,在夫妻二人间瞧上一圈,才试探地启口:

“那我——”

“你随世子妃去神武门。”赵明宇打断他,顺势撤开目光。

喉里话音一噎,叶宗昱低下头,强改了口:“是。”

不知他二人打的什么哑谜,尹宁霓只得顺下眉眼,当着宫人朝赵明宇福了福身。“妾身先行告退。”她说完便不再瞧他,转身欲走出檐廊,却听一道召唤响在背后:

“世子——”

尹宁霓住了脚,回头见赵明英在宫人的环绕下走来,满面笑意。

廊下众人忙一道行礼。

“太子殿下。”

赵明英停步,背着手将赵明宇端量一会儿,又看定那武英殿来的宫人。

“父皇要召见他?”

“是,陛下和下关王皆在武英殿等候。”

听得后一句话,赵明英神色一冷,乜斜那宫人。

“问什么便答什么,谁教你多嘴?”

对方埋低脑袋,手拱得更高:“奴才不敢。”

那负手在前的太子这才缓了脸色。

“本宫只是想同堂弟闲话两句,不碍着你公干。”

他转眸,向那俯首低脸的赵明宇支起笑脸。“当着东岁人的面,今日席上你倒未曾丢人,竟教我寻不出错处来。”赵明英奇道,“瞧你也是吃得惯那生肉的。怕是当年你那生母让人打死之时,也曾趁热尝过一块?”

赵明宇垂着脸,只字不应。这木讷模样倒教赵明英得意,一巴掌落上他肩头。

“余下的肉尽赏你罢,领回府里,慢慢吃,一口也不许剩。”

言毕,赵明英旋身要走,却不经意望见旁侧的尹宁霓,竟停下脚步,着意打量一番。

“世子妃也来了。”他笑道。

尹宁霓只好再次福身。

“见过太子。”

面前人将手一伸,托在她肘间扶起来。“适才宫宴上人多,竟不曾留意。”他上下细看,“果真如传闻一般,容色丝毫不逊于先王妃啊。”

“殿下谬赞了。”尹宁霓道。她觉出那只手在肘部轻轻握了一把,才慢慢撤开。

赵明英最后瞧她一眼,又回转向赵明宇跟前。“这样的绝色,嫁与你这木头也是可惜。”他笑着凑近赵明宇耳旁,“你往日里如何唤她?是‘爱妻’,还是‘姨母’?”

没有回应。尹宁霓低下眉眼,悄悄收拢五指,听太子轻轻一笑,迈开脚步道:

“去罢,父皇和九皇叔还在武英殿等着呢。”

宫人杂沓的脚步远去,尹宁霓略抬眼帘,目送赵明宇随那传话宫人转过身,踩着宫灯摆晃的灯影步向长廊西侧。

檐外微雨如酥。

低垂的乌云爬过宫墙时,神武门前辐辏的车马已近散尽。一架鞍车停候宫墙边,两盏羊角灯挑在车厢前,随檐下滴滴答答的雨水轻微摇荡。

叶宗昱守立车旁,摸一把湿蒙蒙的脸,不知是细雨覆面,还是教湿热的空气蒸出了汗水。赵明宇的护卫从来只他一个,眼下侍从都跟去武英殿,只余下几个侍女聚在车旁咬耳朵,叽叽咕咕议论宫宴上那道奇菜,待叶宗昱也全不搭理。他一时无所事事,不觉背过手,数起宫墙上的瓦片来。

车厢侧面的窗帘掀起一角,露出尹宁霓那双眼窝深邃的棕眼睛。

“王爷和世子还未出宫么?”她问。

心里默念的数字一乱,叶宗昱伸长脖子,朝前方神武门看了看。“还不见出来。”他想一想,横着挪近半步,压低声道:“看这天又像要落雨了,左右王爷的车马也在,您要是等不及,可先回王府。世子令我留下也是这个意思。”

尹宁霓不答,只放下帘子,重陷沉默。

“南荧人可是当真会生食人肉?”她忽而问。

这一声问得轻,加之积雨滴答不休,站得远些的侍女竟无一人听见。叶宗昱左顾右盼,终于确信这是在问自己。他又悄悄挪远一步,压低嗓音道:“世子妃头一回见识这场面,大约是受了惊吓。我去叫侍女来陪您说会儿话。”

帘内话音阻住他脚步:“我不曾受惊吓,只需要一剂催吐药。”

“那我叫侍女去一趟寻御医。”叶宗昱马上道。

“已令小奚去了。”车内人说,“回话罢。我知道你去过西南。”

半转的身子滞住,叶宗昱不好再找借口离开。

“世子妃在神封城长大,大约也听说过元朝覆灭之后,西北陷入长达十年的饥荒,城中百姓易子而食,猪肉比人肉价贵的故事。”他道,“那原也不是胡诌。至今每逢饥荒,人民相食之事也层出不穷。”

“那是绝境,与风俗不可比。”帘里人声冷淡。

听那口气,显是非要刨根究底不可。叶宗昱背在身后的手绞作一块。“戈氏撤归横骨岭那一战,族长戈南料定我军要伏击不容谷,便以自己和族中老弱为饵,掩护年轻族人逃生。”他终于说,“他儿子戈拓原已率同伴冲出重围,为救父亲,竟单枪匹马杀回来,亲眼瞧见戈南被斩下脑袋。我看到戈拓捡起他父亲的头颅,生咬下一块颈肉,才又拼了命杀出去。瞧着是有些吓人。”

叶宗昱顿了顿,望向神武门前站得笔直的守卫。

“……但我以为那算不得野蛮,于他们而言不过意味‘永志不忘’。怪是怪了些,却要比食人取乐合乎情理。”

帘子里的声音沉寂一阵,又平静道:“从前听闻太子府中有一斗兽场,又多有被砍去下肢的南荧人,每隔数日都要从中抽取两人入内厮杀,遍邀世家子弟前去观斗,以此取乐。我竟还当是讹传。”

“来阳陵以前我也不信。好端端的人,砍去下肢便成了野兽,当真是奇谈怪论。”叶宗昱压着声儿咕哝,“都说咱们西北民风彪悍,我看这些才叫惊世骇俗。”

车厢内的尹宁霓瞥了眼窗帘。“东岁人好歹曾入主中土,却也不被大贞皇室放在眼里。”她道,“他们瞧不上南荧人,看西太人大约亦不过如此。”

“也是寻常事。”叶宗昱答得不以为意,“不少西太人也是瞧不上南荧人的。成日里瞧不上这个、瞧不上那个,不过是要显出自己高人一等,总不是最低下的罢了。”

尹宁霓静默半晌。

“你跟了他好些年,从前也是如今这光景么?”

叶宗昱愣了一愣,才明白她话中所指。“自打我入府便是这样。”他道,“您也莫见怪。若忍不下这口气,太子那儿定不会轻易放过,到时还得带累您和咱们这些下属。世子不还击,也是为着大家好。”

车内人不置可否,他偷眼看过去,只瞧见帘后一片模糊的人影。

“我是西太人,只知有债必偿。”那人影声音极冷,“从前有人入府行刺,杀死了我身边一位侍女。那年我十岁,随师父追捕那刺客半年,亲手割断了他的喉咙。”

“……我也是西太人,”叶宗昱抓一抓脖根,“往前在西北……我只杀过偷羊的狼。”

一阵窒闷的沉默。

“也对。”车里传来尹宁霓的声音,“你我两家本是世仇,你若是那等人,我怕也早没了性命。”

怎的还翻起两家旧账了?叶宗昱如坐针毡,重又盯住墙头釉料剥蚀的黄瓦片,听得神武门里一串仓促的步响,也不敢移目。

“我家祖训是‘冤有头,债有主’,纵是要报仇,也不至冲着您来。”

车窗垂帘一掀,尹宁霓露出脸。

那棕眼睛直勾勾望过来,即便盯着墙头不放,也实难忽略。叶宗昱清了清嗓子。

“……罢了,我胡诌的,没这祖训。”

跑跑跌跌的脚步声挨近,伴着喘吁吁的人息停至车旁。

“世子妃,药领回来了。”小奚清脆的话音咽着气。

车侧窗帘撒下去。

“上来罢。”

小奚应一声,收了伞爬上车,振落车厢檐下一片积雨。她打起帘子入内,才一揣着包袱坐下便皱起鼻子:“呀,这车里闷得很,世子妃怎的将帘子都放下了?”说着即去拢那窗帘,瞧见外头还戳着个桩子似的叶宗昱,方瞪大了眼睛,又忙忙将窗帘放下。

尹宁霓静倚在车里,看小奚手慌脚乱放下包袱,掏出袖中一团黄澄澄的物件。一丝清涩的香气钻入鼻腔。

“方才经过太极殿,奴婢还摘了一只桔子。”她将那东西送到尹宁霓脸前,“您先闻闻,祛祛恶心。”

“书呢?”尹宁霓抓住桔子。

“也从文渊阁借来了。”

小奚侧过身,解开座上的包袱,翻出两本书册与她道:“奴婢不大识字,您看看,是不是这两本?”

虽是皇城书库里寻得的古籍,那两册书卷也已纸页泛黄,书封上“练兵实纪”四字显是经后人描写补题而成。尹宁霓捧书在手,唇边僵硬筋肉放松下来。“回去我教你认字,往后你与我一道读书。”她道。

“啊?”小奚一呆。

尹宁霓不再多言,伸手叩一叩车窗。

“走罢。”

“啊?”帘外叶宗昱的回应一样呆笨。

尹宁霓袖起书册,听车外遥远的天际雷鸣滚响。

“不等世子了。”她说,“回府。”

连绵的细雨遮过黑夜,又蔽及白天。

太极殿早朝方散,武英殿重重的帷幔里便亮起地灯。赵世方撇下撑伞的宫人,披雨阔步而行,背后跟着虞髙逸为首的三名大臣,一行人一径踏入殿门。偏殿里照旧架着冰盆,宫人早已晾好了茶水,瞥得赵世方脸色,连忙将他迎至屏风后方更衣。三个大臣并排候立屏风外,身上朝服淋湿大片,弓着腰默不作声。

一名宫人挪入二门,朝屏风间的投影揖下去。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

“令他候着。”屏风后方传来不耐烦的声音。

宫人面露迟疑,转看那三位大臣,见他们各个垂头低脸,才轻答一声“是”,倒着步退下。

偏殿里静下来。纸窗上雨点爬动,在衣物窸窣的巨响中汇聚成滴。三位大臣屏气敛声,终于等到赵世方转出屏风,衣袂携风地经过面前。

“灾情如何?”他转坐罗汉床上,接过宫人递来的茶盏。

三人恭敬地转向那罗汉床。

“上游三县溃决八处,已淹了五个乡镇。”工部尚书不敢抬头,“若暴雨不止,再致下游决堤,恐怕……”

茶盏哗啦砸碎在他脚边,三位大臣并满殿宫人应声而跪,俯伏在地。

“年年修坝,年年淹。工部近五年拨与加固河堤的银子有多少,你们不知道?足以供养我大贞军队七年!”赵世方一掌拍上案几,“为何还会如此严重?那些银子都投太渊河里去了?还是都让你们装腰包里了!”

“陛下息怒!”户部尚书声线微颤,“今岁开春以来便暴雨连月,上游多县甚或一日积雨十寸!太渊河汛期提前,几处大坝尚未完工,确也难以应对——如今这水患……实是雨情异常所致。”

赵世方冷笑。“既是暴雨之故,它东汶也挨着太渊河,难道便不曾受灾?怎的还有银子拿来借兵?”

“东岁人每年都要举行冬祭,令司天台预测来年灾异。”沉默许久的虞髙逸俯首道,“兴许汶国早有准备罢。”

赵世方背窗而默,一任殿内荧微的烛光撕扯脸庞。“太傅言下之意,我大贞太史院令官十八员,竟不及汶国一个小小的司天台?”他幽幽开口,“看来也是时候清理这帮酒囊饭袋了。”

工部尚书打个寒噤,仰面瞻向那灰白的脸,甚至不曾留意二门外掠近的人息。

“陛下……”他哆嗦道。

“父皇!”

一声呼唤截断他话音,太子赵明英风风火火闯进珠帘,卷进一阵湿热的微风。

“——听闻您定了老四去领兵,还要带上赵明宇那贱奴当副将?”

哐啷一下重响,罗汉床上的桌几掀翻在地。

“没规矩!”赵世方呵斥,“你这是质问你父皇?”

赵明英惊住了脚,后知后觉屋里跪着一地人,忙也下跪门边。

“儿臣不敢!”他叩首道。

额角青筋突突直跳,赵世方捏一捏鼻梁,吐出一口浊气道:“太子留下,你们先下去罢。”话毕,他又冷睨地上瑟瑟发抖的宫人,牙缝里迸出声音:“还愣着做甚?收拾干净!”

一屋子的宫人动起来,虞髙逸等人纳首,从地上爬起身,悄然退出偏殿。

耳察几位大臣步声远去,待宫人们重新摆上桌几,赵明英便直起腰,膝行向前。

“父皇——”

“你今日功课完成了?”赵世方启声断了他话头,“练了多久的剑?”

两只膝盖停在脚踏边,赵明英勉力稳住性子。

“功课已做完,因着预备明日大宴,今日还未曾练剑。”

“已学到第几式了?”

赵明英抿紧嘴唇。

“第六式。”

罗汉床上再无问话。奉茶的宫人轻步走过身旁,赵明英悄看一眼,只见赵世方接了茶盏在手,从容不迫地掀动盏盖。“朕在你这岁数,学那剑法也才五年,却已熟通前八式。”他道,“你三岁习武,至今已十五年,不想着精进武艺,倒成日里冒失胡闹,还有那闲心过问东汶借兵之事,也是教朕百思不得其解。”

殿内宫人的眼光仿佛尽偷瞟过来,赵明英不觉咬紧牙关,低下眼去。“皇家剑法原不同于寻常剑法,儿臣天资不如父皇,自然学得慢些。”他胡乱搪塞,忽又仰起脸,抬高声调道:“可借兵一事关涉我大贞颜面,父皇令四弟和赵明宇去,岂非——”

“天资不足,便更该勤勉。”赵世方在盏边轻吹一口气,“什么时候你熟通了第七式,再与朕论旁的事。”

赵明英涨紫了脸。

“父皇——”

“什么事,进来报。”赵世方忽而打断。

脚踏前的赵明英一愣,这才发觉一名宫人徘徊珠帘外侧,正战战兢兢朝里看。触得太子怨恨的目光,那宫人垂下头,缩紧脖子入内,长跪在地。

“陛下,下关王已候在殿外了。”

赵明英闻言愈发恼怒。

“那便令他等着!”

“胡闹。”赵世方搁下茶盏,“那是你九皇叔,谁许你如此失礼?”

“纵是亲王,也不过一介根基尽毁的废人。”赵明英梗直脖子,目光灼灼,“儿臣是东宫太子、大贞储君,何须将他放在眼里?”

那怒容落进赵世方眼帘,不由教他收拢眉头。他朝那传报的宫人挥开手道:“便说朕与太子正议事,请他先候着。”随后又扫视余下的宫人,“你们都退下。”

宫人们连口唱喏,紧促有序地退出二门。

珠帘的摇动声弱下去。赵世方松开盘紧的腿,两脚踩上脚踏,手撑膝前。“这一介废人,当年可是动一动脑子便除去了你九位皇叔。”他注视地上的儿子,“你若招惹了他,怕是有十条命也难逃一死啊。”

“那又如何!要不是有父皇护着,他那残废之身早不知教人杀了多少回!”赵明英不以为意,挺直了身子倾向前,抱住父亲膝盖道:“父皇,四弟平日里油嘴滑舌,习武更是偷闲躲懒,比那赵明宇还不如!你让他两个去领兵,万一输了,岂不给我大贞丢人?”

默视他片刻,赵世方收回脚,从新盘坐起来,捧起茶盏。

“那你说该当如何。”

“那渝国本算不得什么,可父皇是没瞧见,如今东汶竟也显摆起来!前些年好歹差个少傅为使,虽是个没长毛的白面书生,倒还知些分寸。这回借兵大事,他们却派女人和酒鬼来充使臣,宫宴上当着百官的面对儿臣出言不逊!”赵明英暗自咬紧牙根,“依儿臣愚见,父皇倒不如让儿臣领兵,也好彰我大贞武备,令那些东岁人有个忌惮。省得他们再狗眼看人低,竟当我大贞太子还不如一个满头珠翠的辫子丫头!”

“那辫子丫头十六岁便上了前线,贵为王室嫡长女又有军功在身,便是年轻了些,当一国使臣也是绰绰有余。”赵世方睃趁他一眼,“你有什么,一条舌头?”

“一个辫子丫头领着一帮女兵,她们拿什么祭旗?癸水么?”赵明英却不察那目光,“说什么十六岁领兵,打的也不过东涞那等芝麻小国,不定炮筒还不足十台,胜了又有甚么稀奇?吹得那样厉害,昨日宫宴上还不是连个护卫也管不住,让朱雄杀了那狂徒,也一字也不敢多言!”

一语未了,赵世方手中的茶盏便重重落上桌几。

“朕不过问,你还敢自己提。”他冷冷道,“谁让你杀那护卫?”

赵明英面上一窘。

“是父皇您让儿臣——”

“朕是让你好生招待,莫失我大贞国威。不是让你大开杀戒!”赵世方声振殿顶,“你既晓得她东汶是女将率女兵,便动动你脖子上那颗脑袋,好好想一想——十六岁的女娃娃也能上战场,究竟是满朝上下没有一个可堪重任的将领,还是东汶已人人皆兵?她东汶王女在宫宴上忍下你这口气,又究竟是惧怕我大贞,还是不愿招人耳目,打草惊蛇?还有那酒鬼——”

他俯下身,鼻尖几乎贴到赵明英脸前。

“他是当真不服管束,抑或早与那王女密谋定了,要演这一出好戏,蒙骗你这个狂傲自大的蠢货?”

沉重的威压如钟罩顶,赵明英僵跪在地,定看那双极近的眼睛,张了张口,却难吐一字。

“答话。”赵世方冰冷的吐息喷在鼻尖。

“……儿臣不知。”

那威压好似无形的幕布般撤去,赵明英僵直的腰身一软,扶住床沿喘气。

赵世方略微抬起上身。

“让你四弟过去,便是他脑子活泛,善于察言观色,识人之慧远在你之上。你真当那辫子丫头不敢吭声,是因她怕了你?她不吭声,恰说明她城府颇深。若与你一般恣意妄行,还论得甚么借兵,趁早教大贞夷为平地便了。”

他伸出手,曲起指头狠戳儿子脑侧。

“动一动,动一动——脑袋长这儿可不是摆设,明白么?”

好容易平顺了气息,赵明英脸色惨白,再不敢争辩。

“儿臣明白。”

赵世方直起身,下了罗汉床,闲步至近处的书架前,取下一册随意翻看。“这两年忙着修吉壤,也不曾过问你功课。”他口里道,“明日起,午后都上御书房一趟,朕要考校你。”

“是。”赵明英闷声应道。

“习武更不可懈怠。”赵世方兀自翻动书页,“这段时日你便住在东宫,不许去那城外的府邸看甚么斗兽。秋猎之前还未练熟第七式,便莫想出宫了。”

地上的赵明英唇角抽动,只得低垂脸庞,掩饰难看的神色。

“……儿臣领命。”

赵世方鼻里一哼。

“回罢。”

珠帘微微垂荡,发出清脆的撞响。外间雨脚奔走声渐紧。

赵世方冲门外扬声:

“传下关王。”

而后他将书一合,扔上罗汉床。

案头灯火扑闪,映纸窗间雨滴横动,留下几道爪痕般狰狞的水迹。

一只苍白的手环住烛光,烛剪伸入微弱的火焰,轻轻一合,截去一段焦黑烛芯。委顿的烛火晃动一下,慢慢立起身,撑开一圈黑暗,照亮赵世辰毫无血色的脸。时近午夜,连绵两日的细雨渐成大雨。他独立西院书房中,面朝底里书案,书架静立身旁,幽暗的室内只身前这一点光源。

掌心环护的火光微微一倒。赵世辰侧转过脸,瞟得墙角多出一道人影,便搁下手中烛剪,转动侧旁紫铜鎏金的香炉。

密室启开,他秉烛入内,听一串履响跟进来,在壁面隆隆的转合声中几乎无可察觉。

赵世辰停步墙边的条案前。

“可有人觉察你行踪?”

“从东院石阵而来,无人发觉。”背后人声年轻。

“府内眼线众多,万事须得留个后手,不可掉以轻心。”赵世辰倾斜烛台,点亮条案上那半截蜡烛,“那石阵的幻影虽可迷人眼目,亦非万全之策。下回换条路径过来。”

“是。”背后人应道。

两点晃动的烛光撑亮密室,赵世辰回过身,视线穿过狭窄的甬道,落向入口处凭墙而立的少年郎。他略低着头,那双弯长的眉眼木然依旧。

“前日里你已见过那汶国王女,可瞧出她是甚么路数?”赵世辰问。

“不知。”

“是不知,还是瞧不透?”

“不知。”

少年郎那低垂的脸毫无情绪。赵世辰注视一会儿,收回目光。

“也罢,你终日闷在这院里习武,确也无甚识人的机会。”

他放下烛台,从袖里抽出一卷半指长的密笺,长指轻轻拨开,内里却空白一片。昨日入宫时,虞髙逸特乘便将其暗交与他。

“行装可都打点齐备了?”赵世辰捏纸笺置于烛火上方。

“已尽打点妥当。”

空白的纸面透出火光,渐浮出五个名字来。那是东汶司天台的五官名单。赵世辰掠过一眼,便知与他上回造访汶国时并无不同。

“太渊河上一回大修还是利朝初期,距今已七百余年。如今决堤也在意料之中。”

他对折那纸笺,将一角探入跳动的红焰。

“岁底南边雪灾,西南二县爆发瘟疫,好容易熬过冬季,竟又多地暴雨肆虐,庄稼倒伏大片。四方灾害频仍,收成跟不上,只怕难以为继。”赵世辰道,“汶国偏这时候带着重金借兵,倒很是耐人寻味,好似一早便料定今岁多雨,大贞国库空虚,必定需要这一笔银两赈灾。纵是贞皇疑心,形势所迫,也不得不出兵相助。”

火舌燎上短笺,吐出更高的明焰。

“……可见东汶的司天台人才辈出,不容小觑。”

纸笺化作灰烬,赵世辰撇下最后一隅废纸,回看甬道尽头。那少年郎仍默立原处,一言不发。

“汶国野心不止于东南。”赵世辰告诉他,“贞皇令四皇子与你一道,便是为探听底细。你只需作壁上观,不必干预。”

“是。”

“贞皇会与你两个影卫。要如何处置,你心中有数。”

“是。”

赵世辰端起烛台走近,略侧过脑袋,细看少年郎面庞。

“当真有数?”

那张漠然的脸浑无变化。赵明宇启开口,只答出两个字:

“除掉。”

烛火在父子二人的吐息间轻微颤动。

良久,赵世辰才回转向那墙边的条案,携光而去。“四皇子为人不似太子张扬,却城府颇深,识人之术更是老辣。此行除去探察东汶之事,他大约也会分外留心你的一举一动。”他一面交代,“你只寻隙行事,若无机会,留待回京处置也无妨,切莫露出蛛丝马迹。”

“是。”背后话音没有丝毫起伏

赵世辰敛步墙前,举烛照出条案上那只木盒,金漆的芙蓉纹路隐隐闪烁。他打开盒盖,里头再无长生丹,丝绒内衬间只陷着一枚珍珠,不过弹丸大小。

修长苍白的五指伸进盒中,却待拾起那珍珠,又忽而停住。赵世辰侧过身,看那少年郎还默伫甬道尽头,全无离开之意。

“还有何不解?”

赵明宇低下眼睫,垂向靴底石地。

“影卫,可尽是男子?”他问。

赵世辰长久地凝视他,确信那脸上没有旁的情绪,方才转回身去。

“如今玄盾阁已无女门人。”他道。

那少年郎似乎默了一瞬。

“是。”

赵世辰轻抚盒中的珍珠。

“近来与世子妃相与如何?”

“安好。”

“你若是不中意她,为父可再拣几个放你院里。只莫冷待尹家姑娘便是。”

“是。”

背后答话声平静如初,显是对男女之事无甚兴致。赵世辰合上眼,将那枚冰凉的珍珠纳入手心。

“去罢。”

入口处的活墙又隆隆挪转起来。密室阴风涌动,墙间烛光忽明忽暗。

等那躁动的烛火重归安定,赵世辰才松开五指,注目掌中之物。那坚硬的圆粒已有些温热,十八年间反复摩挲,竟也光泽温润,皎皎如旧。

“……究竟是同胞手足。”他低语。

刚好更新一百次了,算是正式官宣阿念和阿宇的关系。

前文线索:

皇城初遇时,阿念觉得阿宇眼熟,赵世辰一看到阿念的脸就故意留下她说话。

阿念第一次让小周叫自己“阿姐”,提到过母亲说她原有个弟弟,迟她一刻出生,夭折了。

尹宁露退场时,阿宇大受打击,远在西南的阿念心口不适,无端联想到“只有一面之缘的”阿宇。

戈氏不容谷撤退战时,叶宗昱从望远镜里看到阿念,觉得眼熟;后续阿宇和尹宁霓大婚夜,叶宗昱发现好像在哪里看过阿宇的脸。

李景峰回玄盾阁那晚,在祠堂提起阿宇的长相,向李显裕暗示阿念和阿宇长得像。

此外还有描写上的暗示——阿念和阿宇都有一双“弯长的眉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1章 因缘合(三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纯白恶魔

苍山雪

共建和谐魔法世界[西幻]

逆鳞

老祖从未见过他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