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当事人都说没这回事,其他人也不能硬说有。这话题就算过去了。
不过姬旦有点好奇:“你方才背的这段,是谁写的?”
“是汉时的司马迁,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我背的这段,就出自他写的《史记》,这是《周本纪》中的一段。”
“听名字仿佛是一本史书,”扶苏低头思忖,“‘周本纪’,想是专门写周朝事的,难不成,还有‘夏本纪’‘殷本纪’?”
“或许还有‘秦本纪’,”王绾接过他的话,“这汉明显是我大秦之后的朝代,他们的人既然要编撰史书,必不会漏掉大秦。”就是不知道,后人会怎么评说他们。
不止他们注意到了这点,萧何亦然,“这倒是很有意思,以往的史书,都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编写的。如果按着朝代、国家划分,那么想知道哪朝历史,便可直接找到相应的‘本纪’去查看了。”
如果说其他朝代还只能讨论讨论的话,刘彻这里就比较方便了。他在听朱厚照提起司马迁的时候,立即就遣人将他带了过来,问他《史记》一事,着重提到了神龙和漦。
你既然这么写了,那你一定见过吧?
若是后来的司马迁知道他这么想,必然得在内心反驳一句:写了就一定见过?我还写了高祖是赤龙子的事情呢,那会儿还没我的影子呢。这编史不都是结合的前人述说么?最多再附一两句自己的观点。
可惜现在的司马迁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是怎么想的。他老老实实道:“臣尚无此心,不知。”不过他的父亲倒是有心编撰一部记录过往帝王将相事迹的史书,昭贤人功绩的同时也鉴前人之过,使历史文献不至于断绝。想必他后来也是接替了父亲的事业。
司马家的先祖任过周朝的太史,司马谈亦担任太史令,家学渊源,司马迁后来去写史书了,倒也正常。
刘彻便没再多问,带了些调侃意味,道:“现下你可在前头几位帝王面前露脸了,能被汤武始皇同时记住,是莫大的荣幸。众位大臣都要羡慕你呢。”
但是陛下,我觉得,他们可能对你印象比较深刻诶!
司马迁暗暗腹诽。不过这种无关紧要还讨打的话,就犯不着在刘彻面前说了。
但他想的也没错。
见司马迁在刘彻殿上,几位前朝帝王的第一反应就是——
哦,是刚才那个嘴欠家伙的臣子。
“那小朱啊,你不如现在就把他写了哪几卷说说,省得他以后还要多花一段时间想。”刘彻是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见朱厚照比他小不少,又是后世皇帝,自觉摆起了“前辈”的架子。
明朝皇帝们嘴角纷纷一抽。
“听着像在喊咱家这几个,”朱元璋道,“这汉武帝还挺自来熟的。”他倒没有把自己往“小朱”里面代。
他是老朱。
朱厚照本人却不觉得有什么,他年纪小,所处时间又晚了那么多年,本就和汉武帝差着辈儿呢。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本纪是记录历代帝王政绩的,世家记录的是诸侯和诸侯国,列传讲臣子或者其他重要人物,十表就是大事年表,八书记载了礼、乐、历法、天文什么的。”
“哦?这么说来,还有予?”子受饶有兴趣地问。
“这是自然咯。”
“记载了予什么?你《周本纪》都背得,《殷本纪》应当也不成问题罢?”
朱厚照沉默了一瞬:“其实我记性也不太好,只是最近正好学到《周本纪》了,《殷本纪》早就忘光了。”假的,他自幼过目不忘,前一天授的课第二天就能倒背如流,只不过他本人更爱好练武打仗,对这些史书典籍没什么兴趣,因此也只泛读了读。
别看他前面迫害姬发迫害得津津有味的,那也是因为姬发是历史记载的情绪稳定。史书评判一人难免会有偏向,因为是人都有情感,就好比,有人爱牡丹,有人爱莲花,爱莲花者觉得牡丹庸俗,爱牡丹者说莲花寡淡。于人也是一般,崇敬这人,就算这人有些事情做的不够好,也可理解甚至直接忽略;不喜欢这人,那他就算做遍了好事,也不过是“装腔作势”,伪善尔。
但有些特点却是情感没办法左右的。比如能忍。
姬发就是个中翘楚。他不但忍了,还忍得心甘情愿。
按说这人常年征伐,应当有点儿“暴脾气”,可他不。
据说当时孤竹国有两位王子,伯夷和叔齐,因为受不了纣王的暴、政而去投奔西伯姬昌。路上正好遇见了武王伐纣的大军,才知道姬昌此时已经死去。二人大失所望,扣马谏阻:“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差不多就是指着姬发的鼻子骂他不仁不孝了。姬发手下的兵士见状立刻就要杀了他们,却被姜太公以“此义人也”为由放归而去。
虽然是姜太公阻止的,但就朱厚照自己而言,要是有人敢这么骂自己,不管谁劝,他定是要对方好看的。
还有一回西戎国进献了一只大狗给姬发,这只狗四肢短,善于搏斗,颇具灵性,姬发十分喜爱,重赏了使者。但此事被召公奭得知后,便作《旅獒》劝谏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武王看完后立即醒悟过来,不但把獒送了人,还把其他贡品也分赐了下去。
有些人别看被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古往今来多少贤人都恨不得跑回去给他效命,其实连一只狗都养不了。
代入自己这边的文臣——他们大抵是觉得武王会惯着他们。
瞧瞧,人家指着他鼻子骂、让他把自己心爱的小狗送走,他都能忍。
那还有什么是不能经受的呢?
所以对姬发,朱厚照还是比较肆无忌惮的。但是子受这个人,撇去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不谈,就直面他的这几眼,朱厚照就觉得这家伙不好惹。这种人他虽不怕,却也不想多聊。
总感觉和他说多了会走进坑里。
“是吗?那可惜了。”子受哼笑,没再问什么。
眼看着一个话题就要告一段落了,天幕还是没其他反应。
“这天幕总不能就是让大家互相聊天儿吧?”大家开始和自己的同僚咬耳朵。
“还挺有意思的,成汤、商纣王、周武王、秦始皇……这些可都是鼎鼎大名的帝王,没想到还有亲眼得见活人的一天。”
有些画师早已在确认天幕上人身份的那一刻就动起笔了。
前朝帝王真人像。
不能错过!
“没什么不好啊,我们可以和后人互相交流,若有什么大事发生,得后人提醒,我们可以尽早想办法规避。”
“说的是,还可以互通重大事件……君不见刚才成汤武王纣王都对《史记》中的‘神器’一说完全不知么?若能根据他们本朝人的描述编撰一部详实完备史书,那可是利在千秋的好事!”史官们摩拳擦掌。
司马迁已经知道了自己未来是要写《史记》的,少不得要赶紧打算起来。
早写晚写都要写,不如现在立刻行动,从收集资料开始!
他看向刘彻:“陛下,臣待会儿……”
他话音还未落,天幕上的几个人影颤抖了一下,转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
司马迁内心呐喊——我还没来得及问他们事情呢!
别走啊!
史官们的崩溃没人能懂,画师们却是松了一口气:
幸好咱手快!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今天起迟了!】
刚才消失的天幕又重新亮起,一个少年捧着堆成小山的书,摇摇晃晃地走到了幕里的桌子上。
“砰”
书本被丢到桌子上,发出一声巨响。
“这……”众人满目惊愕。
“是仙人?!”刘彻“嚯”地站起了身。
没想到神龙没见着,来了个仙人。
刚还和众臣说自己这儿孙迷信的刘邦也呆住了:“真有啊?”
“仙人……还睡觉?”韩信迟疑道,“还会起迟?”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懒的仙人?
其他人陷入了沉思。
幕上的少年并没有听见他们的话,只低着头一本一本地整理散在桌上的书籍,嘴上还不忘忙着絮叨:
【本来刚才就该出来了,但是我平时没起这么早过,今早实在太困了,就开了你们的视频,让你们自己先讲一会儿。】
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他们交流得很高兴。
【这个视频机制就是谁声音大投谁的,所以你们如果要和自己身边人说什么小话,建议声音压低一点。】
刚才之所以第一个投到嬴政那个界面,就是因为李斯和王绾有些争上头了没控制住嗓门儿。然后姬发没忍住失声询问,就投到他了。
还得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两口子,不用他说,自己就把天幕的门道摸出来了。
他说完这句话,抬起了头。
当目光触及到他面容的时候,许多人的呼吸都滞了滞。
“观音婢,你觉不觉得……这小仙人的相貌,有些熟悉……”
“有几分刚才始皇帝的影子,”长孙皇后内心将少年和刚才天幕所见秦始皇作了个对比,“就是眉眼不太像。”瞧着更温善柔和些,少了始皇的冷冽锋锐。
秦朝位面的人更是炸了锅。
“这小仙人还真类陛下!”
“莫不是咱陛下的某个后代,飞升成神了?”
此话一出,不光是臣子们,连嬴政的呼吸都不免急促了些许。
他的子孙……飞升了?
若他们嬴姓血脉能有此仙缘,那是不是就证明……
他也可以?
刘彻反应倒比嬴政大些,他指了指天幕:“始皇没找到仙山,也没找到长生药,而他的后代居然飞升了?这是他哪位儿孙?朕怎么不曾听过?”就相貌来看,这人不像是旁系,而始皇嫡系除了公子高一族,其余都被屠戮了,连公主都没逃过……照这样推测下来,这小仙人,当为公子高后人?
先秦时期的各位君主亦坐不住了。
这秦国,现在压着他们打,后面把他们灭了,再后面,居然还能有一个飞升的子孙?
这是什么鬼机缘!
不是,他们凭什么啊?
嬴稷“喔”了一声:“看来天命还是眷顾我秦国的。”他说着,望向范雎。
范雎道:“就是不知除了帝王将相,平民百姓能不能看见。”若是能看见,他自然好,若是不能……
“天佑大秦”一说,可以散播起来了。
古人是非常信天命的,尤其是百姓。毕竟物质生活好了,才有心思去追求别的。先不说平民百姓没那条件人人读书明理,就说这个生存问题——他们没别的出路,只能指着老天爷怜惜,叫这年风调雨顺,让他们得个好收成,自然比贵族们更依赖神明。士兵们大多也是从百姓中选出来的,使天命在秦一说深入人心,各国兵士们从心理上就不想和秦国对上了,到时各国国君哪怕再不甘心,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夺得神器。
如果这个神仙没一个人认识,那么他们最多就当成是一个神迹。可偏偏这神仙还可能是从人族飞升上去的。
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如果是自己不认识的人做了什么事情,比如赚大钱,那么他们最多也就感慨一句“这人真厉害诶”。
可若是自己身边的人赚了大钱,那就是另一番想法了。
“他都能行,我应该也可以啊!”
诸天万朝的修仙爱好者们是这样想的。
秦始皇的儿孙既然能飞升,为什么我们不行呢?
不过有理智的人最多也是想想,在未知的情况下,眼观鼻鼻观心才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的是不理智的。
“你是谁,和始皇帝是什么关系?”说这话的是朱厚熜。
少年目光反反复复逡巡,仿佛是在寻找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朱厚熜。
“稍等!”他道。
待终于把书本理好了,他才起身,理了理衣襟,正色道:“三千年不见始皇帝,您一切安吗?”紧接着,朝着屏幕行了一个并不算熟练的礼。
嬴政放在膝上的手指微微一蜷,从容道:“朕一切安好。你是谁家的孩子?”这自然是问他是嬴姓皇室哪一脉的后人。
“我父公子扶苏。”
“我?”骤然被点到名,扶苏颇为惊愕。
他有猜测到这可能是自己的后人,但未想到辈分如此之近。
嬴政并未看他,继续问:“第几子?”
“长子。”
“棠?”扶苏想起了自己方才三岁的儿子。
“去将皇孙抱来。”嬴政吩咐道。
“不,不了吧!”嬴棠连连摆手,“自己看幼年期的自己,怪怪的……我怕看见了我什么都说不下去了。”
嬴政也没有再坚持。
扶苏细细打量起了屏幕上的少年:“你长大以后是这样子的?”昨儿还在对着他流口水的儿子突然变这么大,总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
“怎么瞧着这么小?”
“莫不是飞升的早?”有人揣测道。
这少年看上去也就十二三岁不到,而皇孙现在已经三岁了。
那岂不是说,只要再过几年,就能出现神迹?!
“秦时有神迹?”刘邦摸着下巴,“乃公怎么不曾听说?”按说真有飞升一事的话,应当全天下都知道啊。
嬴棠笑笑,没立即回答,而是坐回了位置:“……我想知道,我十八叔现在还好吗?中车府令赵高又在何处?”
伯夷叔齐的故事: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一开始并不叫《史记》,它是没有固定名字的,有叫《太史公书》的,又叫《太史公记》的,还有叫《太史记》的,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主持人千呼万唤始出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