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红是一个知性而坚韧的女性。她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从小便帮着家里干农活,织布缝衣,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她的父母虽然贫穷,但极为勤劳,教会了她如何靠自己的一双手生存。
她以为嫁入王家之后,可以摆脱贫困,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她一记耳光。公公婆婆始终瞧不上她,觉得她出身寒微,识见短浅,不愿让她插手家族企业,甚至连家里大事都不让她过问。婆家的姐姐更是趾高气扬,时常在她面前冷嘲热讽,认为她不过是靠肚子进门的外来人。唯一对她好的,只有她的丈夫王军。然而,王军生性懦弱,不敢违抗家人的安排,面对张越红的委屈,他也只能无奈地低下头。
日子并不好过,张越红拿着婆家固定的生活费,却始终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她不甘心,她要靠自己的手艺活下去。她未出阁时在家学了缝纫的技术,嫁过来后,她拿出仅存的积蓄,买了一台旧缝纫机,摆在街头给人修拉链、改衣服。寒冬腊月里,她的手上生满冻疮,却依然在冷风中埋头缝补。风大的时候,她用力扶住伞,生怕生计唯一的遮挡被吹走。夏天汗水浸湿了她的后背,她却无暇顾及,只顾着一针一线地缝补客人的衣物。日子虽然艰难,但她从不喊苦。
然而,她的坚持却换不来婆家的认同。她头三胎都是女儿,婆家人对她愈加不满,公婆冷言冷语,连丈夫也开始变得沉默。更令她心痛的是,婆家竟然硬生生地将她的三女儿送给了孩子的姑姑,连她这个做母亲的,都没有话语权。
但张越红并未因此崩溃,她默默地咬紧牙关,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努力攒钱。她白天在街头缝补衣物,晚上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帮一些裁缝店缝制衣服,只为了多挣一点钱。她的手被针扎得千疮百孔,手指肿得连握筷子都困难,但她仍然咬牙坚持。终于,几年后,她用辛苦积攒的资金,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缝纫店,不再受冻挨饿。她的手艺精湛,口碑极好,渐渐地,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了固定的客源。
与此同时,婆家的家具生意却因市场变化而逐渐衰落,曾经高高在上的公婆不得不开始面对现实,他们的傲慢不再,面对张越红的成功,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她的存在。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她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加过多干涉。她忙于自己的事业,时常无暇顾及王辉的生活,但她心里始终装着孩子。每当家里有了好吃的,她都会悄悄藏起来,等到夜深人静时,偷偷拿给王辉吃。王辉至今还记得,母亲曾带着他走进卧室,打开柜子,一股苹果的清香扑面而来——那是她特意留给他的。
王辉作为王家唯一的男丁,自出生便被视作掌上明珠,家中长辈视他如珍宝,生怕他吃苦受罪。无论他如何顽皮捣蛋,家人都舍不得责罚,甚至在他在学校不好好上学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衣服都是最好的,鞋子从来不曾破旧,每逢过年,亲戚们都争着给他压岁钱,而他的姐姐们却只能站在一旁看着。
王辉自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与母亲的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他或许并未察觉,正是母亲的努力和牺牲,才成就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
当王辉渐渐长大,他才开始明白母亲的不易。他看着母亲每天早出晚归,手上满是裂口,却从未听她抱怨过一句。他开始理解母亲的付出,也开始在心里默默地敬仰这个曾经被整个王家冷落的女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