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们听说没有,淮州湾又打了胜仗,直逼得那帮倭人不敢上前呢!”
“听说了,陆卢两位将军同心协力,不仅打他们个落花流水,还把一个头目的脑袋都砍下来,直接挂在城楼顶上示众呢。”
“要我说咱们大曜就是不缺能兵强将,若是早点这么开打,我在淮州的那个兄弟也不至于……”
“行了行了,能打就比不打强,就趁着这股势头,我看铲平那弹丸之地是早晚的事!到时候国仇家恨也都一起报了,惨死的兄弟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真要这样就好了,我看依咱们现在那位的做派啊,估计也就打到这了……”
连着又赶了十多天的路,长期在荒郊野岭中跋涉,一下子到了城里,哪怕只是个江南的边陲小城,他们都一边嚼着馒头,一面侧耳聆听。
哪怕是再闭塞,他们的消息也远比自己这几个“半野人”的要灵通,只不过没想到刚一个月的功夫,僵持不下的淮州湾竟然连战告捷,即将大获全胜。
见正到关键突然戛然而止,老孙往旁边座位靠了靠,笑呵呵地想要再问些信息。
“有劳几位老兄,大破东倭是好事,怎么听哥儿几个的口气,对此兴致缺缺,好像不抱什么希望似的呢?”
方才提及惨死的兄弟的那位,有意无意地用手抹了把眼角的泪花,有些警惕地来回打量了他们几眼,才低声问道。
“听口音,你们是从外地来的?”
“这位兄台好眼力”,老孙笑着点了点头,继续道,“我们几个是从京城过来的行商,听说江南战事吃紧,所以特地做些药材生意”,说罢还不忘偏头看了莲心一眼。
莲心瞬间会意,从马车内取出两小包药,客气地递给那几个人,“都是些清热解毒的药,眼瞅着天越来热了,不仅专治头疼脑热,一般的疫病也格外有效。”
连年打仗的地方,有两样东西最是金贵,一是粮草,这第二,就离不开药。
不但伤病离不开,打仗就离不开死人,天冷还好,等温度一上来之后,若是转移的速度比不上死人的速度,或者又挨上什么屠村屠城,一连串的尸山堆起来,很容易遭上最怕人的疫病。
这病可不像别的,得了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一传十十传百,就像长了腿一样,让人高烧不退,甚至还会全身溃烂而亡。
所以一些常备的药草,在这时候就会显得格外金贵,那几人一听这话,脸上的防备顿失散了大半,也笑着接过药包,连声道着谢。
俗话说拿人家手短,要了东西,不仅态度亲近了许多,回答起问题来也有了精神,不说毫无保留,最起码也算言之七八分了。
率先开口的是那个泼冷水的红脸大汉,他将药包随手放在桌上,铁塔一般的腰背微弓着,碗口大小的双拳紧紧握在一起,语气也是不甚客气。
“你别看我现在这样,往上数三代,我家都是这一片儿顶顶的人家,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大户,但也都是吃官饷、给朝廷当差的。我曾祖父还做过几年这儿的县太爷,就说我爹,最起码还是个带刀巡街的捕快!”
“这都不假”,拭泪的汉子点了点头,“我两家是世交,这我能给他作证。”
许是回忆起了昔日容光,红脸大汉更是红光满面,语气中隐隐也带着得意。
“虽然官不大,也不怕夸口,说到忠心,我家上上下下半点不比那些大官们少”,说到这他语气一顿,再开口时那点自豪已经被满腔愤恨取代。
犹如被兜头倒了一盆冷水,他整个人就像一根打蔫了的茄子,紫红色的面皮皱巴巴的,带不了多少生气。
“可如今这世道,再忠心也不过就是热脸贴冷屁,白忙活一场。满腔热血的弃之不用,反倒是只会偷奸耍滑的龌龊小人大行其道,为君至此,这不是逼着咱们老百姓心寒嘛!”
“老李——”
旁边沉默良久的白脸老汉猛地抬头,拔高了声音重重喝了一声,一旁的红脸大汉自知失言太多,也不再开口,只是用蒲扇般粗大的手掌用力摩擦着自己的面皮。
聊天聊到这里,就算感觉再投机也只能就此打住了,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若是再聊下去,进去吃牢饭都不够,恐怕要一起去下面再会了。
与几人分别后,虽然又走出了老远,可马车上的几人都嫌少地没人作声。
就连一向最会没话找话的齐薪,也都没有耍宝似地弄出点乐子缓解气氛,而是静静地靠在马车外,目光无神地看着两旁飞逝而过的村落。
瘦小老人那婆娑的泪眼,红脸大汉那忿忿的表情,以及最后白脸老汉那低低的叹息,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划开了看似平静恬淡的外表,露出了隐藏其下的处处暗疮。
之所以走到如今这个处处被动的地步,作为一国的君王是难辞其咎的,虽然不愿去想,但他们这些怀揣着复兴大曜理想的人都清楚,只是在这时候才不得不直接面对。
无论是南边的东倭还是北部的突厥,只是加剧病情恶化的一种外伤,就算他们闯三关过五将地将这些一一铲除,但还远远算不上大功告成。
外伤最明显也最好治,真正决定生死的,往往都来源于自身。
这三代君王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在大曜内部留下了这样那样的症结,久病不医反倒再添新伤,积累下来也就成了顽疾。
顽疾不除,必成大患;帝王昏聩,国之大灾。
可这些显然不是他们这个身份能去决定的,就算偷偷想想,也是大不敬,走漏了风声砍头都是轻的,弄不好还要诛九族。
看着两边不断袅袅升起的炊烟,莲心轻轻吐出一口气,他们只能做好江湖之远的事,至于庙堂上,只愿也能有更多挺身而出之人,为大曜再续上百年寿命了。
“大家精神精神,前面就是临江镇,咱们加把劲儿,今晚上就能在淮州城里过夜了!”
自一年前被屠城之后,淮州就成了一座空城,重新整顿之后也没有百姓前去,只能作为守备军的后地,由卢将军监管。
都到了这一步,莲心也猜到了,此行运镖是假,给卢将军这边秘密送盐铁才是真。
说是临江镇,可这里不过就是靠近江边的一块空地。
之所以如此命名还是因为在百年之前,一位新兵为了保护身后逃难的妇孺,单枪匹马和对方十余名精锐打斗了数百回合,从天明打到天暗,直到那些人成功被保护起来,那群敌兵才得以脱身。
而这位因保护而突发神力的新兵,也得到了被保护百姓的感恩,为了纪念他,特意在这里立了一块碑界,名为“临江镇”。
虽然你已经倒下,但承蒙你庇佑的生命却生生不息,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一镇的人口,但在未来,这种精神会代代相传。
碑前杂草起,摆渡的船只就悬挂在不远处,戴着草帽的摆渡人百无聊赖地靠在树旁,在看到他们时不禁眼前一亮。
“一人三十文,马车要再加五十文。”
那摆渡人显然大半天都没有开张,见老孙豪爽地一口应下,一张嘴都笑得合不拢,黝黑的眼角甚至夹死了一只嗡嗡乱飞的苍蝇。
当地的民风算得上是淳朴,周围几个一起等活的汉子不仅没有嫉妒,反而都上前来七手八脚地帮忙捆绳子。
很快,马车就被绑在了一架竹筏上,齐薪看了看那摇摇欲坠的竹筏,有些怀疑地问。
“这么小的竹筏,能不能禁得住啊?我们这可都是贵重药材,可不禁泡啊!”
闻言,那几个汉子哈哈一笑,为首的那个摆了摆手,“放心放心,别说马车了,三头牛我们也都载过,这浆子结实着呢!”
等到几人在前面一架竹筏上站好,齐薪还是有些不放心,一下跳在后面载着马车的竹筏上,朝他们挥了挥手。
“你们先走!”
见他这样众人也没拒绝,都有些诧异于他突然的心细,连和他一向不对付的齐祐,都不禁感叹了一句,“这小子平日里大咧咧的,没想到关键时候还行!”
前半程还算顺利,只是当竹筏行至中游时,也不知是不是起了暗流,开始摇摆起来,起初幅度较小,可没过多久就越来越晃,若是下盘不稳,几乎都站不住。
就连一向经验丰富的船夫都有些惊诧,连连感叹自己做了二十多年的摆渡人,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
庆幸的是,这样的情况只维持了一会,片刻后竹筏逐渐平静下来,可还没等众人松下一口气,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惊呼。
齐薪这个人他们是了解的,大大咧咧是真的,可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这样取弄人。
果然,后面的情况比预想还要糟糕几分,也不知是不是方才摇晃太强烈碰到了河间的礁石,用来连接的粗绳被磨得只剩发丝粗细,看这形势不需多时,连人带马车就会被卷到不知道什么地方。
幸好老孙提前有所准备,将包袱里的绳索一下扔了过去,这才算有惊无险。
但是,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波刚平,那边又起了一波。
这不是比喻,因为刚才那来势汹汹的暗流,此刻又卷水重来了!
求求收藏,爱你们么么哒[比心][比心][比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1章 借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