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简单收拾了些行李,刘知南便踏上了行程,先是高铁坐到县城,还得继续坐乡村客运车。
到县城的时候已快中午,刘知南在高铁上没吃东西,他的胃不好,不能吃泡面,高铁的饭又难吃。
他是个嘴巴挑剔的人,对于不好吃的东西他宁愿饿着也不委屈了自己的嘴,想来除了三餐不规律外,还有这个原因。
胃饿的咕噜直叫,他实在顶不住了,在街边随意找了家小馆子就进去了。
小地方的馆子装修朴素,几张桌椅,墙上贴着招牌菜单,刘知南捡了门口的一张坐下。
老板娘是个发福的中年女人,为人热情爽快,小地方的人没那些弯弯绕绕,心眼儿也敞亮。
“看看吃点啥?”
刘知南接过那张塑封的菜单,扫了两眼,“老板娘,有没有不辣稍微软和点的。”
老板娘看了看他,哟了一声,“帅哥,你胃不好?”
刘知南笑了笑:“是有点毛病。”
老板娘:“那给你来锅粥,上一屉灌汤包子,这东西暖胃,其他的你就别吃了,放心,咱们这地方的灌汤包是招牌,家家户户的味道都出不了错儿。”
刘知南点了点头,听从了她的安排:“行,听你的。”
老板娘叫后厨做去了,她倚靠在柜台跟刘知南闲聊。
“看你这模样不是本地人,外地来的吧?怕还是大地方出来的。”
刘知南嗯了一声,“省会来的。”
“跑我们这小地方卡卡角角的来干啥,如今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来走亲戚?”
刘知南:“乡下买了个小院儿,过来看看。”
老板娘笑道:“不是我说,咱这乡下空气好的很,吃的都是原生态的东西,物价还低呢,你来这儿住住心情也畅快。”
过了会儿,便把粥和灌汤包上来了。
老板娘也不打扰他用饭,正好店里来了其他客人。
刘知南拿起瓷勺搅了搅碗里的粥,是碗加了虾仁的青菜粥,米粒熬的浓稠细糯。
他浅浅尝了口,鲜香暖胃,只搁了细盐的粥保留了稻米的原味儿,又带着虾仁的鲜和青菜的甜。
两勺粥下去,舒缓了他饥肠辘辘的肠胃,他又夹起来一个灌汤包,皮薄的很,晶莹剔透的能瞧见里面的汤汁在晃荡。
刘知南刚想咬一口,旁边那桌的大叔瞧了,咧着嘴好心提醒道:“新蒸出来的可烫了,里面的汤汁要烫人舌头。”
刘知南便收了嘴,小心的咬破了点汤□□儿,里面流出了一小股汤汁,肉馅夹带着香菇的香味儿瞬间浸到他的舌尖。
鲜!他的脑海里只有这么一个字。
吹凉了里面汤汁的温度,他这才一口咬了半个汤包。
肉馅紧实,里面混着的香菇粒Q弹,浸泡在汤汁里蒸了许久,现下一咬便能爆出汁水儿来,再轻轻吸一口汤皮儿,鲜香澄亮的汤汁就流进了嘴里。
刘知南一口气吃了三个,再伴上一口咸香的青菜虾仁粥,整个人都舒坦。
旁边那大叔也点了一屉灌汤包,见他吃的高兴,搭话道:“咱这地儿的灌汤包好吃吧,不是我说,走遍四方,想的还是这一口。”
刘知南笑道:“味道跟别的地方是有点不一样。”
“嘿,可不是,咱这儿的汤底喜欢用鸡汤加了牡蛎,扇贝肉这些一起熬,香菇用的干香菇,泡发后味儿更香,香菇水就顺便倒进汤底去。”
刘知南竖了竖大拇指,“难怪。”
老板娘倚在柜台招呼他:“帅哥,前面有下稀饭的泡菜,喜欢就夹一小碟儿吃。”
刘知南去瞧了一眼,是莲白切成的丝儿,旁边放着红油辣椒和香葱。
“放心吃吧,只泡了两晚上,现在捞起来吃脆嫩,吃着开胃。”老板娘笑道。
刘知南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吃得惯,只往小碟子里夹了一小点儿。
第一次吃这个,有点奇妙,并不像平常的泡菜一样,泡的酸软,还保留着莲白的脆嫩口感,却又泛着一股淡淡的酸,是泡菜坛子里发酵的味道。
就这么就着泡菜和灌汤包吃了半碗粥,他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活了过来,四肢舒适,胃部暖暖的。
付钱的时候,遇上菜农给饭馆送菜,老板娘还顺手送了他一根脆嫩的黄瓜,让他在车上吃,说客运车闷热容易晕车。
这让久处大城市的刘知南感受到了久违的善意热情,而他这一顿的花销,不过是他在城市里一杯咖啡的价格。
从小饭馆出来,刘知南去了客运站,准备坐班车到青桐湾。
班车还是老式的客运车,摇摇晃晃了半个多小时,刘知南到了他的最终目的地,青桐湾。
下车的地方有条溪,溪水绕着镇子,岸边掩映着竹林,郁郁葱葱的,虽是夏季,却是凉快的很,上面垄着一座石拱桥,半圆的桥洞倒映在溪面儿上,偶尔有一两只农村土狗跑过去。
刘知南掏出手机准备联系中介给他说的那个人,刚拨出电话,就听见桥对面儿喊了一声,有个人影从对面过来了。
抬眼看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儿,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阳光热情。
“是刘先生吗?”
刘知南点了点头,“是,你是来接我的人?”
小伙儿伸出手来跟他握了握,“对,你托人买房子的那人是我的大学同学,他让我照顾照顾你,说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
刘知南道谢:“那就麻烦了,我叫刘知南。”
“杨黎,青桐湾的村干部。”
刘知南笑了笑:“没想到你居然是个村官呢。”
杨黎爽朗笑了笑:“大学生就业困难,政府鼓励回农村建设家乡嘛,这不是响应国家号召,就回来了,哎,我这就带你去看看房子吧,来,把行李箱给我,我给你拉着。”
这儿的人像是天生就热情,倒闹的刘知南有些不好意思。
两个人往镇子里走,杨黎做为东道主,一路都在讲:“青桐湾这地方不大,常住的就百十来户吧,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你买的那院子在镇子的后面,挨着农田,房子的主人到隔壁省定居去了,空了半年,就打算卖了刚好你就买下来了。”
刘知南听着他讲,默默的打量着这个小镇,青石板街道,两侧是上了年龄的木楼,偶尔一两栋现代化小别墅混杂其中,有些杂乱。
沿途瞧见路边时不时会有三五个老人聚在一块儿聊天,还有妇女坐在门口择菜或是绣花,跨进这里,时间似乎慢了下来。
走出了镇子,两人踏上了乡村小道,时至盛夏,路旁的荷塘开的正好,荷叶莲莲,荷花藏在绿叶后,亭亭玉立。
风一吹,荷叶的香味扑进了刘知南的鼻子里,沁人心脾。
杨黎指了指前方不远处的白色小楼,“知南哥,那就是你的院子了。”
刚刚在路上,两人互相了解了一番,杨黎比刘知南小两岁,是得叫他一声哥。
刘知南望了望,房子不旧,视野也好,屋门口是一大片稻田,还没收稻,现下是金黄一片,在家就能欣赏稻浪翻滚。
院里除了那棵玉兰花,其余的花草已经全部枯死,看起来有些乱糟糟,房子里面还不错,通铺的木地板,除了个别有些翘起来外,都还是锃亮的,墙壁没有打石膏,是直接用墙砖刷的白漆,此外屋主还留了些老式家具,别说还挺有复古风。
“挺好的,我收拾一下就能住。”刘知南还是比较满意这院儿的,院门儿处还有一棵碗口粗的桂花树,夏天能乘凉,秋天还能看看桂花,他挺喜欢桂花香,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等到秋天了。
杨黎笑道:“知南哥你满意就好,日后住在这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就知会一声,我就住前面。”
刘知南点了点头:“多谢。”
两人在院儿里站了会儿,就闻到了一股饭菜香飘来,闻着很香,刘知南吸了吸鼻子,辨别出里面有莲藕的味道。
杨黎转向左边,指了指刘知南隔壁的院子,“忘了说了,知南哥,这是你邻居,陈正哥的家,闻到香味儿没有,他正做饭呢,正哥的厨艺贼好,我时不时就去蹭饭,日后你们熟了,你也可以去蹭饭,他人好指定欢迎你。”
刘知南没有多说,他其实不是个擅长与别人打交道的人,在公司里他公事公办,只需要与客户利益牵扯就行,私下里他几乎没什么朋友,他已经忘了这种朋友间该怎么相处了。
杨黎却直接踩上了刘知南院子边上搁着的砖头,伸出头朝隔壁院儿喊:“正哥,在家做啥好吃的,有我的一份不?”
刘知南埋头踩着脚底下的一根枯草,过了几秒,他听到隔壁院儿传来了一声低沉浑厚的声音:“你来。”
振的他心轻颤了一下,这声音挺好听的,听着就阳气足精神旺。
杨黎高兴的从墙头上下来,问刘知南:“要不要我带你过去跟你邻居打打招呼,见一面儿?以后你有什么事儿就能找正哥帮忙,他啥都会。”
刘知南摇了摇头:“改天吧,今儿坐车坐的挺久,我还真有些累了,收拾收拾早点休息。”
杨黎也不强求,又简单交代了几句便走了,想来是赶着去隔壁院儿蹭饭去了。
他走后,刘知南把院门儿锁了,回屋里收拾行李。
*
杨黎推开了陈正家的门,刚进屋门就被一道黑色闪电扑了过来,险些给他扑倒。
“老板,别闹!”杨黎摸着黑色拉布拉多的大脑袋,被它扑腾的快要往后仰,“你可是又重了!这段时间怕是长胖了不少!”
一个男人从厨房里出后仰探出半个身子,看了眼杨黎,“是胖了两斤。”
杨黎囫囵的揉了几把肥实的狗头,“哥,你可别再让它胖了,养猪场的猪怕是都没它肥实。”
陈正在厨房轻笑了一声,“回头让它每天早上跟我跑步去。”
“你做什么好吃的呢?”杨黎站在厨房门口探进去头,看着赤着上身系着围裙的陈正,单手插腰右手拿着汤勺搅弄着汤锅。
陈正:“莲藕炖排骨。”
“嚯,这个好吃,我爱吃莲藕,粉糯糯的。”
陈正笑了声:“回去的时候给婶儿带一碗。”
杨黎感动道:“怪不得我妈老是夸你,说你比亲儿子还亲。”
陈正没说话,往汤里放了一把葱花。
杨黎自来熟的从碗柜里拿碗筷,边拿边说:“哥,你隔壁有人儿住了,以后你就有邻居了。”
陈正端了汤碗出来,轻轻睨眼看了看杨黎,“来养老的?”
杨黎看着他隆起的二肱头肌肉,羡慕的眼红,他哥的身材真是越来越牛皮了。
“养什么老啊,人家一个年轻小伙儿,从城里来的,长的白白净净,看着就是个文化人,比我大两岁。”
陈正嗯了声,站在饭桌前将身上的围裙解了下来,露出紧实的腰腹,腹肌有力的起伏着,流畅的倒三角线最后隐在工装裤腰下。
杨黎拉开椅子坐下,迫不及待的动起了筷子,刚出锅的莲藕排骨汤就是香。
吃完饭,杨黎提着白瓷罐子准备回去了,陈正叫住了他。
“正哥,还有事儿?”
陈正又从厨房里提一个白瓷汤罐出来,“我那新邻居刚来,锅碗瓢盆都没有,怕是天然气都停费没通,给他顺手捎一罐去,好歹来了咱这地儿也有口热饭吃。”
杨黎冲他竖了一下大拇指,“我正哥人贼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灌汤包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