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只是表象,但隐藏在这场荒诞的大案背后的本质又单单只是文字疏漏吗?
当然不是——
胤礽蹙眉道:“就算想杀人也不能用这般荒谬的理由吧?老四也真是太不顾忌名声了。”
胤礽确实看不上雍正帝的举动,但和弘暄以为的却是天壤之别。听了胤礽的话要是弘暄还反应不过来的话,那也太对不起胤礽这么多年的教导了。
弘暄:“……”
好家伙,原来如此。
吾日三省吾身,跟他这些叔叔们比,他还差得远呢!
真是一刻也不能放松。
他清楚的意识到他能在背地里搞事情,这是利用了自己的年龄优势,利用了前世高屋建瓴的见识,并非他更聪明。
弘暄再一次提醒自己,面对老谋深算的一众叔伯,哪怕他有着前世的见识,哪怕他背地里铺展了不菲的势力,在政治敏感度上他依旧只是个弟弟。
只能说……
每当弘暄有那么一丝沾沾自喜时,他总能在二伯身上看到警示。
二伯不聪明吗?政治手段不高吗?汗阿玛不爱这个儿子吗?
即便如此,二伯依旧败了。
那他这个住进毓庆宫的皇孙又算什么?
当然,也就是对着弘暄,胤礽才会这么情绪外露。
一方面,正如弘暄所言,他的年龄还小,胤礽又是看着弘暄长大的,本能的不会去防备他。另一方面,两人名为叔伯,实为师徒,弘暄更像是胤礽政治生命的延续。况且,双方明面上又没有利益纠纷,在胤礽心中,弘暄明面上的势力都是在他的势力基础上凝聚的。
总之,对着弘暄,胤礽放心的很。
当然,在弘暄看来,二伯对信任之人不加节制的放心,正是他会输掉的原因。二伯站的太高,在二伯面前,贪官污吏表现的也是兢兢业业。若不是如此,太子党又如何会一开始就良莠不齐?不过,二伯这个性子很好,倒是方便了弘暄自己私下的发展。
好为人师的胤礽甚至还考教的问弘暄:“说说吧……光从面上,老四这一手有何利弊?”
“好处的话,杀一儆百,警示作用杠杠的;至于坏处,皇帝本人声名扫地,这……”
弘暄现在了解为什么雍正帝的名声为什么不好了,多来几个类似的案子,四伯真是掉到黄河洗不清。名声这东西,说不重要,也重要,说重要,也没那么重要,在打压政敌上四伯的手段傻的可爱。
尽管和胤礽一样,对清史只知皮毛的弘暄也无法猜出雍正帝的目的,但不妨碍弘暄和胤礽一样看不上雍正帝的手段。
打压政敌的手段有很多,哪怕不得已利用文字狱的手段铲除敌对方,用数千年前流传下来的《诗经》也是下下之选。
何况,文字狱对思想的无形毒害贻害无穷。
【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一道荒谬的指责摸黑,导致查嗣庭全家被逮捕严办。哪怕查嗣庭死于狱中,却依旧受到戮尸之辱。其儿子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
更甚的是,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
一个荒谬的判断,以一人牵扯一省学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先破防的是浙江省的学子。
“什么——”
“卧槽!”
“这……他读书读了狗肚子里了——”
“诗经都看不明白,读的什么书!”
“凭什么!”
“有没有搞错?”
“不是,雍正帝他有病吧?”
……
浙江省内,一时谩骂无数,全是对雍正帝口诛笔伐之人。
江南文风鼎盛,浙江自然也不例外,听到这里一种浙江籍的官员学子直接炸毛了。
断人前途,如杀人父母。
雍正帝在浙江省的风评今日起急转直下,用这么荒谬的理由生生耗了学子们六年前程,这仇恨值拉的高高的。
隐藏在一种谩骂之中的总有些理智清醒的聪明人,从这一麟半爪的信息中看到隐藏在文字狱之下的政治斗争。
时任兵部尚书的陈元龙就是个中翘楚,出身浙江海宁的陈元龙本能的对雍正不喜。哪怕在此之前,陈元龙对雍郡王印象不错,此次天幕一出,印象分也直接归零。
只是,在对胤禛不喜的同时,他又敏锐的察觉到隐藏在该判决下的蹊跷。
单纯的文字狱,单纯的官员构陷,会将一省的科举考试停顿六年吗?
座师关系非同小可,同门同籍属于天然的政治联盟,未来浙江籍官员做了什么,皇帝才下达了这般命令?
科举终止的六年是肃清,也是警告。
比起浙江籍官员学子的忿忿不平,康熙皇帝的反应却是平平。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不是吗?
老四又不是疯子,会没有缘由的用《诗经》中的话构陷官员。
只是,康熙皇帝心里还得说一声,老四这事儿干的太蠢了。
皇帝再一次坚定了内心的想法,胤禛这个儿子,做个贤王直臣很好,做皇帝还是算了。从这件事上看,上位者办事和臣子办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时,一众皇子也察觉到了此案的蹊跷。
但怎么说呢?
觉得雍正帝这手蠢的倒是真没几个,大多数皇子还觉得胤禛的手段还算不错。
胤禛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面对敌人,铲除不听话的官僚的手段不重要,结果达成了就行。
从雍正帝的角度看,铲除不听话的臣子,防止官员结党营私,这做法有什么不对?
非黑即白,性格较真的胤禛并不觉得雍正帝有错。可想起汉臣们的态度,再想起浙江省,胤禛的脸色难免不好。
而胤禟哪怕看懂了胤禛此举的背后意义,也不妨碍他继续唱衰老四:“这下好了,老四直接自绝于浙江学子。”
如此种种,不一而论,一句简短的概括,不过时,动画小人再次上演。
【文字狱的荒谬在于数千年的《诗经》可以反清,更在于进步的科学言论遭到禁锢。】
{思维存于心,还是存于脑呢?
动画版的人体解剖示意图的心和脑,倒并不怎么可怕。尤其是带着嘴巴眼睛的心和脑。
心:这还要犹豫吗?说人聪明怎么形容,要说心较比干多一窍。所以,犹豫什么,当然是心了。心主神明,几千年的老祖宗就说了,思维靠心。
脑:你不要误导人,去窃取我的功劳。明明大脑才是控制思维的器官,你不要人云亦云,要讲科学。你一个管供血的,跟思维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拟人化的器官一出,天幕谈及的是什么案件显而易见。不出意外的话,天幕要提及的是发生在康熙二十年的朱方旦案。
听到这里,皇帝本人的眉头不禁蹙了起来。
思维由心生,有什么问题吗?
有什么问题?
问题大了,随便问个上过几年学的现代人,心和脑谁控制思维,没有人会对此纠结,也几乎不会有人答错答案。
什么时候思维存在心中了?这不是荒谬吗?
但古人却不知道。
哪怕康熙帝重文兴教,热爱科学,哪怕皇帝曾向来华的传教士虚心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也不妨碍他认为思维存在于心中。
对于康熙二十年发生的朱方旦案,弘暄是全然陌生的。毕竟,比起提及的诗词类诬陷案件,这起由医学进步带来的文字狱被提及的寥寥。而医学在大清又不是什么高贵行当,又过了四十年之久,他不清楚才是正常。
弘暄不清楚,不代表胤礽不清楚。
胤礽诧异:“不会朱方旦案,汗阿玛判错了吧?”顿了顿,他又道:“难不成思维由脑控?”
弘暄瞳孔一瞬间放大:“……”
不是,你们不会认为思维由心控吧?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弘暄差点骂出声来,将科学打成伪科学这种事情,很好,这很大清。
{朱方旦,湖北人,自称‘二眉道人’。说话间,一个惟妙惟肖的医者小人跃然画面中。
朱方旦是个名医。因其多才,医术高超,在当时很有名气。大大的医馆,络绎不绝的求医之人,不断对朱方旦拜谢的各色动画小人,更是论证了这一点。
艺医术高超,于是著作了两本书。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补说》和《中质秘录》。并且因为他医术高超,时人都很追捧他的论述。
这两部书都流传一时,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朱方旦提出了脑是人的思考器官。
朱方旦的动画小人问道:“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
所谓‘中道’,指的是人的意念、记忆,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意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意识是在脑子里面的,意念存在于脑。
但这和人们一直以来的认知是相违背的,哪怕朱方旦医术高超,他领先时代的科学言论也会遭到驳斥。
康熙二十年,翰林院编修王鸿绪跳出来攻击朱方旦。
只见一个清朝官僚的动画小人跳了出来。
他说:“朱方旦这是诡立邪说,妄言休咎,煽惑愚民,诬罔悖逆。”
并认定朱方旦犯有罔上,逆圣,惑民三大罪行。他奏请康熙帝按大清法律严处朱方旦。
不光如此还有一帮满汉大学士也跟着煽风点火。大学士明珠还强烈要求:“凡是收藏朱方旦书籍的人,也要严惩不贷。 ”}
王鸿绪是谁?明珠又是谁?朱方旦到这里,对于朱方旦的下场可想而知。
弘暄只是觉得可惜和不忿——
同样是科学思想进步,同样遭到打压,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等众人皆知,而东方的朱方旦却几无人知。
这样岑参的对比,带给弘暄的感触极深。
在这一刻,弘暄的眼神锃亮,他再也不想仰望天幕中的昭武帝,而是想要成为乃至超越天幕中的昭武帝。
他想,昭武帝能做到,他也行的。
大清文字狱,死于真理第一人。[捂脸笑哭]
这个是写思想这块查文字狱才知道的,之前根本不知道朱方旦案,这个案件挺令人唏嘘的。
真理有时候太容易被打成异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4章 朱方旦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