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从什么时候熟悉起来的呢?
红姑思来想去,大概是在开荒的时候。
开荒是个需要下苦力气的活计。
村中富户还能合起来租头牛回来,她们却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
当时,是于欢主动把力气活都揽了过去。
为了节省时间,两家要凑在一起吃饭。
慢慢的,就越来越熟悉。
一开始,两家一起用饭是为了方便于欢。
到后来,粮食所剩无几,于欢又开始不停往家里带猎物回来,便是她们娘俩占了人家的便宜了。
红姑心里明白,欢弟是想要接济她们娘俩。
红姑不是个爱占人便宜的。
她有心拒绝,但看到儿子消瘦的脸,却终究开不了口,只好在其他地方拼命找补。
饭要做的更好吃些,有空就多去山上割野菜,猎物每一寸都不能浪费、全都做成吃食,皮毛要收集起来做针线……
要不是于欢坚决反抗,衣服她都能帮着洗了。
人吗,朝夕相处,总会有感情。
有道是“两好嘎一好”。
于欢善良大方,红姑也不是那等差事儿的人。
小石头真心实意拿于欢当舅舅。
红姑也渐渐把于欢当成了一个可以依靠的远房表弟。
对于红姑来说,这已经是极信任的表现了。
而,就在今天早上,当她们在西山遇到那只大虫时,红姑原本是有些绝望的。
自从家里男人失去音信后,红姑先是经历了娘家的疏远,后又经历了整整三年旱灾。
她一女子带着小儿,为了活着,期间经历种种艰辛,如今想起都心神俱疲。
可以说,世态人心,红姑见的多了。
人都惜命,于欢当时就算选择独自逃跑,本也无可厚非。
趁着那大虫吃她娘俩的时候,于欢绝对跑的掉。
红姑不曾奢望于欢能舍己救人。
生死面前,便是亲兄弟姐妹也未必做的到。
她当时就只有一个想法——哪怕拼了自己这条命,也要让小石头先爬上树去。
但是,于欢没有跑。
于欢轻声让她母子先上树的那一刻,在红姑心里,这人简直是在发光。
那个肌肉紧绷、手握柴刀的背影是那样可靠,以至于红姑第一次有了能够依靠的、家人的感觉。
因此,即便是走在漆黑的旷野中,因为身边有于欢跟着,红姑仍然心中安定,半点不慌。
红姑转头看到于欢担着的粮食,又看了眼背篓里呼呼大睡的小石头,想到今日收获,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个冬天,好过了。
…………
两人快步赶回家,于欢先把小石头送回去,这才回家洗漱休息。
一夜无梦。
第二天一早,红姑熬了一大锅浆糊,带着小石头给两家的房子糊窗缝。
小石头负责在油纸上涂浆糊,红姑就把涂满浆糊的油纸小心贴上去。
红姑之前在家用兔子皮拼了两个厚厚的皮毛门帘,这会也一并挂了上去。
刚好两家的主卧一家一个。
至于其他房间,她还没倒出空闲做,暂且还得先忍忍。
红姑母子忙的时候,于欢则去山里割了许多捆稻草回来。
于欢之前在建筑队干了三个月,已经学会如何修补屋顶。
于欢将割回来的稻草一绺一绺处理好,便顺着梯子爬上去,给两家的屋顶加厚。
一通操作下来,屋里确实暖和不少。
但是因为门窗紧闭、光线不足,也黑了许多。
于欢在空间里用充电宝和灯泡给自己做了个小台灯,还用废品站里的纸皮做了个简易灯罩。
外表看上去丑了点,但也能用。
她手里的充电宝不多,里面的电用完就没有了。
于欢用的很是节省,只偶尔起夜时才用。
于欢现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到天黑就开始犯困。
她晚上躺在床上,在空间做那盏小台灯时困的直打哈欠,都是强忍着做的。
于欢不是那种觉少的高效能人才。
她就算在现代,每天至少也要睡上**个小时。
没事的时候,睡上十几个小时也是有的。
于欢还有一个优点——沾枕就着,不管多早都能睡得着。
来到这里之后,于欢很快适应了本地的作息习惯。
是以,晚上需要照亮的时候也不多。
红姑家的照明工具是一盏油灯。
她平日不舍得点,家里也总是黑黑的一片。
好在她们这儿都是吃两顿饭,下午那顿饭吃完天还是亮的,也不耽误什么。
于欢在城里的杂货店看见过蜡烛,要价很贵,一根几乎是一头猪的价格。
不是一般百姓能消费的起的。
她没有买。
也暂时没有自己研究制蜡的打算。
说到底,于欢现在只想好好活着。不想引起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注意。
…………
折腾完家里的活儿,于欢便把捉鱼提上了日程。
她还记得小石头说半夜会腿抽筋,想要给这孩子补补钙。
说到捉鱼,最简单的工具就是找一根木棍,把棍子一端削尖,做成简易版的鱼叉。
不过这种工具用起来很难,对人的眼力、反应力、速度、爆发力、和耐心都有极大的要求。
且往往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够掌握使用技巧。
村里人这段时间在河中潦草的收获便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于欢其实也没抓过鱼。
她为了提高成功率,特意去“图书馆”查了半日资料。
有本书上教了一种徒手抓鱼的方法,看起来就很难。
具体操作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1、在河岸找一处水相对较深、且水流比较缓的位置。
2、侧身躺下,将一侧手臂没入水中。
这里还加了一个小技巧:因为鱼在水中感知到人体体温的时候会逃跑,所以必须将皮肤温度降到和水里的温度一致。
3、用手模仿虫子在水中挣扎的形态。
4、开始守株待兔。
这篇文章的后面还根据不同鱼的种类,详细教授了读者不同的抓鱼手段。
比如按摩抚慰法、手指掐鱼鳃法等等……
于欢当时看的一脸懵,特意回过头去看那本书的名字,心里极度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正经教学的书。
就是说,抓鱼竟然还要在水里给它按摩吗?
于欢不懂,但大为震撼。
…………
研究一通之后,于欢心里有了大致方案。
一大早,吃过早饭,红姑在家里缝制冬天要穿的衣物。
于欢便带着小石头,信心满满的出发了。
第一步先找材料。
于欢去山上砍了几棵树,又找了不少结实的树藤,一并扛下了山。
她把这些东西扛到河边,开始动手剥树皮。
树的内皮是很好用的植物纤维,可以做成结实的线。
于欢先将树的内皮做成线,然后把两根线的一端系牢。
一手拿一根线,按顺时针方向拧,再将拧好的两根线按逆时针方向搓在一起。
如此,一根结实的鱼线便完成了。
小石头在旁边想要帮忙,于欢怕他把手皮搓坏了,便打发他去找鱼饵。
一般来说,鱼会咬那些和它们生长在同一环境中的饵食。
河里的小鱼之类是不用想了,大的她都还没抓到,小的只会更难抓。
于欢让小石头在岸边找些小虫子,用来充当鱼饵。
这可是孩子们的强项。
小石头在岸边迈着小碎步,找的可认真。
于欢做好几根鱼线,又用木头削鱼钩。
全部做完之后,她拿着这些东西在河边走了一会儿,最终选定一个长有不少柔软柳树的岸边。
书上说钓鱼最好的时间是黄昏黎明、暴风雨前、或者月圆月亏的夜晚。
这会天色还早,勉强也算是个清晨。
鱼在清晨和夜晚,更喜欢靠近河岸或浅水区域。
因为浅水区有太阳照射,水温相对比较暖和。
而北方秋天的清晨尤其冷,靠近浅水区的鱼只会更多。
这里就恰好合适。
于欢选好地方,小石头拎着一小袋“鱼饵”,颠颠儿地跑了过来。
他把口袋敞开,高举到于欢面前:“小舅舅,你看!我找了好多虫子!”
于欢看了一眼密密麻麻蠕动在一起的黑色虫子,那虫子有些背上隐约长着翅膀,正在颤巍巍的震动着。
她看的鸡皮疙瘩都立起来了。
于欢:“好好好,干的不错。快把袋子合上,别让它们跑出来。”
小石头不疑有他,乐颠颠的合紧口袋。
于欢不着痕迹的松口气,继续手上的活计。
她拿出鱼线,在鱼线上绑上好几个鱼钩,然后将鱼线一端系紧在低垂的柔韧树枝上,一根钓鱼竿便做成了。
当有鱼儿上钩时,那根树枝就会自动弯曲,提醒人们去把它拉起来。
于欢动作很快,眨眼便把“鱼竿”们都安置好了。
接着,她让小石头留在这里,负责看管钓鱼竿。
于欢教小石头给每个鱼钩上绑好鱼饵,然后把鱼线扔进河里。
于欢在地上放了个小凳子,让小石头坐在那儿看着。
小石头做的很认真,时不时检查鱼线,补充鱼饵。
于欢还在小石头旁边放了个背篓,如果鱼儿上钩,便可以放进去。
做完这一切,于欢开始去另一边制作她要钓鱼的工具——渔网。
书上说,可以用T恤戳洞做成简易渔网。
但于欢觉得如果她用衣服做渔网过于扎眼,被村民们看到影响不好。
最后,于欢选择用树藤来做渔网。
于欢在西山本就常接触树藤这种东西,她选的都是坚韧且有弹性的那种。
??先将树藤剥皮,去除表面的毛刺和杂质。
??处理好的树藤光滑且不伤手,于欢把这些树藤按照一定规律编织成了渔网。
渔网做好之后,于欢拿起一棵她之前砍回来的中间分叉的小树,将小树的两个分支弯曲后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框架,再把自制的渔网系在上面,一个简易的捞鱼工具便制作成功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章 第二十五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