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英时常觉得,在巴黎的那几年才是他生命之河真正开始流动的时光。初来的那年,Givaudan并没有招生,他作为调香师学员先被招募去了IFF,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业余时间学习法语。
IFF学徒制采取个性化,从熟悉原料开始,然后创造谐调,直至完整地创作出一款香水。他的嗅觉本领和嗅觉记忆都远超于常人,一年后顺遂通过了Givaudan的招录。如果他没有记错,那一年学校里统共收到了三千份简历,最终被录取的只有他和Serge。
班上统共只有六个学生。日常除了学习就是实验。学习的课程也非常多,其中最首要的便是嗅觉课,课上对原材料进行研究,并学习嗅觉语言。
每节嗅觉课上,老师对原料一一进行讲解,在学生们能熟练辨识后,再以实例的方式对经典香水进行研究。沈杰英喜欢这堂课,倒不是因为他天赋卓然的缘故,事实上,他只是在掌握、研习原料方面快很多。艺术常常是这样,习得是一回事,表达是另一回事,就像一个精髓的小说批评家未必能创造出诺贝尔文学作品。在这方面,Serge的艺术品位确实高他一筹,这点沈杰英深信不疑,Serge对于摄影、文学、电影都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他表达意象的方式很多,他也常常说香水在他是一个文学概念,不以文学出发就没有香水。调香师或许是一门职业,但调香师的身份后,本人也可能是一位美学艺术家。
每堂嗅觉课在静默与个人学习之间交替展开。个人学习要求学生写下对于气味的想法,在大脑、词语与气味间建立关联。除了研习经典原料,他们也要学习香水和香基。
试验调香要求学生用少量的原料混合调制出简单的谐调。在沈杰英看来,试验调香是配方的艺术,从单一的花香调到复合花束香,从不同的谐调组合再到香水纲要,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原料的混合去诠释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一个能触发人们情感、回忆和意象的故事。
那一段的学员生涯,沈杰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以及心安,因为不管是向生的道路还是向死的道路,他都在路上。他的生命从来没有这样和谐过,他开始明白艺术之于他生活的意义,艺术就是打通外在现实与内在自我的一条甬道。就连时间都不那样憎恶,开始变得清真起来。
他偶尔从墨镜里窥到枝头上跳耀着的阳光,也不觉忒嘲戏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隐晦的不安,似是在提醒他不要得意忘形到忘记初衷。有时他会觉得,命短有短的好处,你永远都在和自己赛跑,没必要规避死亡,死亡反而可以指导一个人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所需,不必耗费一些时间在无所谓的作为上,死亡的哲理也教会他,许多事的解决之道,其实就在反面。
樊孬孬并没有来法国,而是去了意大利,因为法式花园的灵感来自意大利花园,花园迷宫之风也兴起于意大利。樊孬孬还给沈杰英邮寄了很多花园迷宫的相片:灌木迷宫,欧洲最大的黄杨迷宫,还有《闪灵》里出现的花园迷宫,还有一张相片是让-雅克·桑贝的画,两位绅士在一座迷宫里相遇,互相脱帽致意。还有一部分来自布洛涅“地球档案”里的花园照。
相比之下沈杰英就懒多了,和樊孬孬聊天多是用网络。沈杰英的生活跟樊孬孬一比,简直乏善可陈,每天几乎不是在课堂就是在实验室,不然就是去奥斯莫提克香水档案馆。偶尔也会参与院校的艺术项目,不然就是气味展或实验性香味峰会。运动之外还要尽可能接触绘画、音乐、文学等所有的艺术形式。毕业前两年他开始自学金融,连烟酒也不碰。樊孬孬说你怎么跟苦行僧似的,向沈杰英推荐各式各样的花园,比如吉□□斯的莫奈花园、枫丹白露宫,甚至还有凡尔赛宫花园参观指南。樊孬孬还经常给沈杰英分享自己打理的花园视频,并附上喜感而悲壮的一句:“我希望以后我死了你不要在我的坟墓前献花,以我对你的理解,那些花一定是你从我的花园里摘的。”
联系沈杰英的人除了樊孬孬和许智颖,最多的当属他的姨妈,其实无外乎要钱。沈杰英走后没多久庞美芳就被离婚了,儿子的抚养权也没争到,她认为这一切都是由沈杰英导致的,所以不分昼夜地给他打电话,沈杰英也并不避讳,反正她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听着庞美芳癫狂的样子,沈杰英简直庆幸自己是个男人,如果他是个女人,脱离庞美芳的魔掌和周遭那恶意歹毒的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就连庞美芳都冲不出性禁忌与流言的重重桎梏。其实他并不恨庞美芳,甚至偶尔也会怜悯她一下,因为人是受环境作用的,而她的过去如何怎样,已经了无痕迹了。
沈杰英记得自己首次提及庞美芳,是有一天他和他的嗅觉课老师在实验室。也不知道这老先生是从哪里看出端倪的,他说沈杰英看上去并不像一个中国人,中国人似乎社会性强些,面容总是嘻嘻哈哈的,相形之下,他倒是面容肃穆得像个非洲木雕。老先生还指出,他对于自我缺乏认知,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整合和世界观都有些模糊,甚至是刻意地淡薄,这并不都是艺术素养的原因。
沈杰英只是挑挑眉,他觉得自己不是淡薄,而是麻痹。每天处在庞美芳那尖刻的针对下,换别人估计早就上吊了。后来,老先生也隐晦地提及过他自己对于伦理道德的看法,即美育的秩序先于道德的秩序,“美育先于道德,没有美育的道德是强制性说教”。沈杰英也是渐渐发现自己曾经所处环境的矛盾性,明明推崇孔子却不宣扬“立于礼,成于乐”;明明推崇道德,却对美育视而不见,连道德也成了枷锁。
渐渐的,他开始游泳、打高尔夫、学习马术,偶尔也会和老先生一起去爬山,起初爬山对于他只是一个动作,一种抵达,抵达山顶,或是抵达乌托邦,也像是《东邪西毒》里的那句台词:“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
半年之后,老先生又问他,爬山除了爬山以外呢,他想了想,爬山以外,大概是风景吧。
又过了一年,他的回答还是在原地兜圈子。那天他们在山顶坐了很久,老先生说了一句让他很感触的话,他说我爬山就是爬山,没有理由,就是抵达山顶也仍然渴望继续,永不停歇。而在爬山的过程中,我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那时他只是觉得很有哲理,未曾联想到自己身上。
从学校一毕业,他就受聘于顶奢品牌的首席调香师。人生的第一桶金就高达上千万,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他不得不处理与庞美芳的纠纷问题,他深深地知道,这女人是永远不会知足的,除非有一天她倒进坟墓里。于是他妥慎地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处理,后续又通过一些途径取得了自己的死亡证明。
庞美芳终于迎来了这一光华灿烂的时刻,仿佛她这么多年就是为这一刻活着的。她风风势势地筹办了沈杰英的葬礼,但是前来的不是吊丧的人而是道贺的人。红酒白酒葡萄酒香槟气泡酒一瓶一瓶地开,吃不完的东西也被悉数倒进了垃圾桶而不是留作明日餐。庞美芳从来没有这样大方过,想到是沈杰英的死给了她挥霍的权利,这才喜极而泣淌了几滴泪。
沈杰英收到智颖发来的消息还有视频,“看来她真的很希望你死。”笑出了声,他笑得很轻松。放下电话,恍惚觉得空气里一阵笑波,潮落般纷散开去。房间里复又安静起来。
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人,因为一个人被丢进人群,就会为人群所冲淡,判断和决断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从前年纪还小的时候,冷然的独来独往很容易,在巴黎的学习生涯单调固然单调,倒也心无杂念。离开学校没多久,陡然的财富、名誉跟地位涌向他,却也带来了不少麻烦,除了创新,他也要负责监管整个香水品类的生产,检查成品的嗅觉品质和完成度,哪怕并不是他创作的。法规也常常修改,这意味着相应的配方在重新调配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维持气味表现,此外还有原料采购。提案也须和市场部和产品负责人的意见达成一致,创作空间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自由。
他做的第一个决定,是离开聘用自己的品牌。它优美而健康的品牌精神委实与他本人不符,别人闻起来称之为愉悦的那种感觉,在他是一种腔调,一种戏剧。
他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航标,成立个人品牌对于他来说并不困难。对于金钱和人性的嗅觉足以使他在投资圈混得风生水起,在他看来赚钱并不难,上帝一直是这样让世界运行的:没有痛苦就没有需求,找准痛点的能力就等于赚钱的能力;实在没有需求,制造痛苦也可以。他就这样一路趋时暝祸,然后在一个个恰当的时机体面地抽身。
JY的首款系列发布后,智颖第一个打来了电话,玩笑地问他是不是从此以后都打算特立独行,站在大多数人的反面。沈杰英想了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少部分人,拿幸福来举例,如果他站在不幸的高地去敌对,那么本质上来讲,他关于幸福的界定和常人其实是一样的。他觉得这还不是他想要抵达的美感意义的人生,香水上也同样如此。
沈杰英回国了。那个他曾经不顾一切也要逃离的地方,那段他曾经以为只要踏上了就永远不归的征程。如果当初他能在混沌里挖掘出希望,那么也许还能挖掘出第二个。有时候,最高尚的真理就包庇在最下流的谬误里。
他给百媚生模拟了死亡场景,百媚生说其实模不模拟都如此,每个人都有他最想要的。即便他已经拥有了名气,但是为了名流千古的可能性,他还是毅然选择了上吊。
那时沈杰英还没意识到,就在作家明确给出自己回答的时候,所得就已经失去了意义,甚至荡然无存了。那时他还感慨,他真该庆幸自己不是一名作家,不然在他完成作品《一个叫沈杰英的男人决定去死》之后,他就真的可以去死了。之后与晨晓在一起,他又开始庆幸自己不是导演不是编剧了,那样他就会写出《欲|望的阴晦的目标》,他早已经忘却了自己目的,跟爱的人在一起,他才明白,原来平凡是最浪漫的,原来不是意义的意义才是最美的——看吧,回答一直都在变。但是这还不是最戏讽的,他一路背负死亡像背负新娘似的,翻山越岭,颠沛流离,爬山涉水,他早已经与这重量相拥和解,现在还没有行至目的地,死亡就像他爱上的女友那样猝不及防地丢下了他,然后离开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