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红宁初中只念了一年就提前考上了高中,这次身边的同学就不再像小学初中那样混日子的居多了,这个年代的高中两极分化严重,就算七高是四九城北最好的高中也是一样。学习好的那些人都在拼命学习就为了考大学,而学习不好的则是低空飞过及格万岁,只要能拿个毕业证混个高中文凭出去就是个闪亮的仔,毕竟现在文盲为主会写名字为辅,高中生在这年头也是妥妥的高材生,在街道登记之后基本几个月就能被分配到厂子当学徒工或者次一些的机关单位干临时工,基本一两年都能转正。这待遇比中专差一截,但比初中那是好上太多了,初中生想分配工作都得等高中生分完了才行,好单位那是想都别想。
宋红宁自然也是学习好又刻苦的那群人中的一员,高中有个好处就是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晚上十一点才关门,宋红宁现在不用担心眼睛近视,却又有了个阅览室,也就不和卷王们学习,跑去路灯地下看书了,该睡觉就睡觉,睡觉之后就去阅览室里看报纸写稿件,日子也过得很充实。
考上高中之后张桂芬也按照之前的承诺又买了辆自行车,让宋红宁别总一两个月回来一次,和家里人都生疏了。因为宋红宁学不会溜车,张桂芬买的是没有横杠的女士自行车,为了照顾老二的面子,对外说老二心疼妹妹,说等他考上大学这车就留给妹妹用,才买的女士自行车。
刘莉晚上和宋红安躺在床上小声抱怨道,“我知道是红宁不会上车才买的女士自行车,但等他上大学了,这车是不是应该给我上班用,纺织厂离家多远啊,走着去得快一个小时。”
“我回来跟妈说说,幺妹成绩也就那样,脑子跟不上,白瞎了红宁的接济。”宋红安也觉得宋红梅上学没用,但宋红宁照顾着这个妹妹,他看老二的面子就也跟着照顾着点。
“又没饿着也没冻着的,还不知道点干活儿。”刘莉不满的念叨,“在家除了婆婆喊她都不爱理我,天天坐书桌那坐着,数学才考4分,我初小天天出去玩也能得4分。”
“她考高中都难,反正每个月还有5块钱补贴,养着花不了多少钱,万一考上高中还能找个条件好点的对象,说不定还能拎拔拎拔咱们。红宁不是小气的人,你也知道咱娘节省惯了吃喝上舍不得花钱,红宁每次一拿到稿费就买肉买鸡蛋,赚的钱几乎都补贴了家里。”
“我倒没心疼肉,她一丫头片子能吃多少,我就是觉得红宁对她比对你好。”刘莉道,“明明你是大哥还养着他上学,他倒一门心思对妹妹好。”
“红宁就是看幺妹可怜,咱爹不喜欢女儿娘也跟着不喜欢,小时候幺妹天天吃不饱,长到**岁都没尝过肉味儿,后来红宁起来了娘才开始好好养着幺妹,红宁没有稿费的时候就只从牙缝里省出来点给幺妹,后来有了钱我们娘仨都是一样的,这不等你来了就分四份儿。”
刘莉点点头,终于笑了起来,“红宁这孩子知道心疼人,”她抚摸着自己的肚子,“我也不求这孩子有多大能耐,只盼着他更疼人点,要是晚一年来我今年就能转正了。”
宋红安也摸着刘莉的肚子,“早点有孩子也好,之前厂里答应分的房到现在都没着落,现在你怀上了也能借着孩子再催催他们,厂子里临时工越来越多了,单身宿舍那边一个大通铺能挤上去十来个人,睡觉都不能平躺着睡。”
“你说这房子还能分着吗。”刘莉叹口气,“咱这屋可没地儿给孩子住。”
“大不了先跟娘住着,红宁读完了大学就立马能分到干部楼,到时候孩子也能自己睡了,把主屋再隔一间出来,生两三个都有地方住。”宋红安倒是没那么发愁,“等幺妹上初中就也让她住校去,还能让咱娘夜里帮着看孩子。”
“也只能这样了。”刘莉来看房的时候就发现了猫腻却没声张,毕竟宋红安是个很好的结婚对象,还有个学习成绩特别好保准能考上中专的弟弟。
在学校苦读的宋红宁自然不会知道家里人心里的小算盘,知道他也不会管,都是穷闹的,只要他多挣点钱,房子吃喝全都解决了,这家里肯定什么大矛盾都没了,也用不着他费心思调解。再说了,不管的穿越者怎么样,反正他是没法和原主的亲人们亲如一家的,要钱可以他不会少给,可付出感情和精力还是算了吧。
宋红宁在高中也如鱼得水,学习时长满了8000小时系统又升级了,给了一个百病不侵buff,还开启了教室功能,里面全是大师,原本高中新开了俄语课他还有点跟不上,这名师小灶一开,小小俄语轻松拿下,不过一年他的口语水平甚至迅速超越了只会写不会读的周老师。
这也让宋红宁起了翻译挣钱的心思,现在的翻译费最低都是千字5元,这可比辛辛苦苦写稿轻松多了,更别说他还有作弊器,要是接到翻译出版读物的活儿就能直接抄阅览室的了!起了心思的宋红宁晚上把当天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翻译成了俄语,第二天下了俄语课就第一个窜到周老师身边,不抢不行,俄语这门高中才开始学习的学科实在是有一定难度,每次周老师身边都会围上一群人,问到下节课上课才肯放人。
“周老师,”宋红宁把昨天的报纸和他翻译的俄语稿递给周老师,“这是我翻译的一篇文章,您看我这水平能接到翻译工作吗?”
“红宁同学,我知道你的俄语水平,之前也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周老师一边收拾磁带和录音机一边接过宋红宁地过来的翻译稿,一目十行顺手给宋红宁指出了一处语法错误,“但我希望你在现阶段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你很聪明但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让你在比大学生更高的那个层次走的更稳。”
宋红宁有些无奈,如果可以谁不想舒舒服服的过一段轻松愉快的校园生活啊,可未来局势和自然灾害让他不得不加快脚步,“周老师,我爹去世了,大哥挣钱不容易,大嫂也怀孕了,我想多挣点钱至少给嫂子补补身体。”
周老师收拾电线的手顿了顿,叹了口气,“我知道你的水平,接普通稿件没问题,明年打算读文科还是理科?”
“理科,我想读机械系。”
周老师点点头,“明天来我办公室。”
“谢谢周老师。”宋红宁很是感激,刚想多说几句谢谢的话就被周老师打断了,“行了行了,”周老师挥挥手,“赶紧回去,让李同学他们问问题吧。”
宋红宁给周老师敬了个礼就从人圈里退出去,周围都是羡慕的眼神,当差距达到一定程度连嫉妒都嫉妒不起来。
宋红宁回到座位,同桌李高粱问完了问题也回来了,他眼见着刚开始学俄语的时候宋红宁和他一样头秃,一念俄文舌头都打结,结果才学了几个月人家就摸到了诀窍脱胎换骨,自己还在死磕语法,“你这脑子咋长的啊,周老师都不会念你都能学会。”
周老师原本是学德语的,俄语那是和老大哥建交之后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学不会卷舌读音不标准,就只能当个不会误人子弟的哑巴老师,李高粱特庆幸考试不考听力和口语,因为他也学不会。
“你要是把口语和听力练好了,语法就容易了。”
“我要是能练会就不愁了。”李高粱翻个白眼,他也不是没学着宋红宁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读俄语,周老师看宋红宁的法子好,在全校都推广过,那时候整个学校早晨小树林都是大声读俄语的声音,结果当然不错,直到现在早晨小树林里也有不少读俄语唱俄语歌的,但这些人里不包括李高粱这个和周老师一样舌头死活学不会卷舌的。
“那也只能死记硬背了。”宋红宁也没办法,系统没升级时他学俄语的法子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疯狂英语,他总不能说他成绩提升那么快是因为自己有个私人俄语老师吧。
“我数理化要是和你一样好也不用愁了。”李高粱把让他头痛万分的俄语书收起来,拿出了物理习题册子来写,现在国家极其重视理科人才,要是数理化三科成绩优异大学是能破格录取的。
“你的文科成绩比我好,尤其是地理,现在国家也缺地质方面的人才。”宋红宁也只能表达自己的支持,这个时代大家吃饱穿暖都难,就更别提什么重视教育了,加上用的是繁体字还没拼音辅助学习,平常家庭出身还能上学的都是家中重视自己聪明还有心气的。
“唉,可我家就我一个男丁,要是念了地理回不了家也不是事儿。”李高粱自嘲的笑了声,“得了,我这大学还差着一大截呢,还挑上专业了,要是能考得上,谁不想学机械。”
“我以后想研究机床,我爹就是机床故障走的,”宋红宁趁机卖惨外加表现一番提高声望值,机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要他在机床上搞出了名堂,大西北和刮风大概率会远离他,“现在咱们的工厂里用的机床都是外国产的,咱们想要工业化,光靠买不行,还是得自己造。”
“还得是天才,反正我这种普通人是想都不敢想。”李高粱给宋红宁比了个大拇指,抱怨了几句就埋头做起了物理题,宋红宁也拿出一本从图书馆借的材料学书籍看了起来。
上完一上午的课,李高粱回家吃饭,宋红宁跑去食堂热了饭盒打了半份炒西红柿回宿舍。学校食堂没有桌椅板凳,一般同学们会把饭菜打回班上或者宿舍吃,宋红宁的三舍友都舍不得休息不会回宿舍就便宜了宋红宁,基本每天中午晚上都可以美滋滋的来顿小灶,就是早饭得和大家一起吃。学校的早饭一般是包子油条烧饼之类,味道也不算差,更别说还有各种下饭酱和榨菜。宋红宁也算摸清了一些系统奖励的规则,就比如系统奖励的牛肉酱,在大庭广众下被吃完,玻璃瓶不会立刻消失但在放进背包之后就会消失,如果酱没吃完但往里面放了其他食物,瓶子就不再会消失而是失去系统特性变成普通的玻璃瓶。
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玻璃瓶和铁盒也是稀有物资,宋红宁就以同学为借口往家里偷渡了不少玻璃瓶,有了玻璃瓶就可以在夏天自己做些番茄酱腌黄瓜之类的冬天吃,要不冬天饭桌基本就只有大白菜,土豆红薯都少,一个冬季就能被吃伤。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