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李治的忐忑中悄然流逝,辽东的风也一直没有吹到大唐的长安城。
李治呆愣的坐在紫宸殿,长久的等待日渐消耗着他对自己希望的结果的期待,无法预知的未来让李治什么都不敢想,哪也不敢去,他现在只想留在让他最有安全感的地方,那就是紫宸殿,在其他地方他不放心,害怕错过随时送进宫的消息,哪怕是坏消息,总要有一个结果心里的石头才是落地,他已经吃住都在紫宸殿好几天,每日的餐食也都是如意亲自送过来,即使二人之间什么都不说,她也想要陪着李治。
如意对紫宸殿也本不陌生,她进宫之后先去的是训育宫,经过训育宫的选拔才被留在宫里,然后被安置到了起居馆,作为宫廷女官协助褚遂良记录《起居注》,后来就是在紫宸殿和徐慧一起被太宗皇帝奖赏的五品才人,并且得到了太宗皇帝的赐名“媚”,她也被宫女们称为媚才人,这即是她作为皇帝后宫的封号,也是她作为宫廷女官的官职,现在想想这都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然后作为东宫行走持续了一段时间,而在太子视察的蝗灾事件之后她就被太宗皇帝留在了身边做侍书(秘书),此后一直侍奉在紫宸殿。
从东宫到紫宸殿,从女官到近身侍奉皇帝这在外人看来就是一种赏识,如意却知道这是因为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向皇上索要自己,自己这是被太子赏识,皇上只是不想自己和太子有牵扯,所以才会把自己放在身边以便断了太子的念想,直到后来李承乾为此搞出了“称心如意”的闹剧,皇上为了彻底斩断太子的心思命自己作为出使高句丽的宫廷女官派遣到了高句丽。
等如意和李治逃离高句丽,逃回大唐的时候,当她再次回到长安,回到皇宫的时候,等她再回到紫宸殿,回归媚才人的时候,此时的太子已经由李承乾成为了李治,如意算是官复原职,出使高句丽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梦,没有奖赏也没有赞扬,也没人愿意提起,在李承乾这样的伤疤面前,她一个区区五品才人算得了什么?能官复原职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直到太宗皇帝驾崩,如意得以一直侍奉在紫宸殿,所以对于紫宸殿的一桌一椅、一梁一柱如意比李治认识的时间都要早,并且在李治成为太子后二人在这里相处的时间也很长,只是现在他们的身份已和往日不同,昔日的媚才人成了今日的武昭仪,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也从太宗皇帝成了李治,时间无言,变得只是人。
李治从恍惚中惊醒看向了身边的内侍监问道:“今天有辽东的消息吗?”辽东就是高句丽,内侍监懂。
内侍监低一下头道:“皇上,辽东昨天才送来的消息,皇上已经知道了,程名振将军和苏定方将军说是已经率大军渡过了贵端水,和高句丽人的短兵相接也许就在顷刻之间。”贵端水,今辽宁辽阳浑水河。
李治一愣才反应过来,是了,这个消息他昨天就知道了,他也不是忘了,只是感觉这个消息不是昨天的,而是很久之前的,这还真是度日如年的感觉啊。
李治“哦”了一声,又开始发愣。
李治似乎自言自语,也似乎想要别人安慰自己,给自己一些坚持的信心,轻声道:“会赢吗?”
紫宸殿沉静片刻,内侍监道:“皇上,中书舍人李义府大人有密报送来。”
“李义府?”
哦,李治想起李义府是朝堂少数忠于自己的大臣,是自己做太子时的太子舍人,是一个忠臣。
“李义府密报说什么了?”
内侍监犹豫一下道:“李大人说是最近在朝臣间有一些流言开始散步,说是皇上一意孤行对高句丽开战都是因为后宫妃嫔武昭仪的蛊惑,所以一旦战败朝臣们就会联名弹劾武昭仪,说是武昭仪不配昭仪之位,要把武昭仪赶出皇宫,最不济也要废黜武昭仪昭仪之位,以及,以及昭仪之皇子弘的接替太子人选的资格。”
李治彻底的愣住了,他知道这是朝臣们对自己鱼死网破都要征讨高句丽的反击,自己是皇帝他们不会拿自己怎么样,但武昭仪就没有资格了,所以朝臣就准备拿武昭仪出气了。
李治喃喃自语道:“怎么会这样呢?这一切都是朕的主意,怎么会牵连到武昭仪呢?怎么会牵连到弘儿呢?朝臣们这是想要干什么?想要胁迫朕吗?”
李治以为自己现在主张对高句丽一战,那就是自己的责任,就算战败那也有自己和苏定方担责,这是就事论事,凭什么牵扯到武昭仪,朝臣为什么偏偏要紧盯着武昭仪不放呢?因为朝臣知道武昭仪是李治的要害啊,这时候李治还天真的以为就事可以论事,还不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武昭仪不只是武昭仪,还是皇子李弘的生母,这就关系到李弘的接替太子人选的资格,一旦武昭仪败了,那就是皇子李弘败了,他就会失去这个资格,这样的话接替太子的人选就会只剩皇子李素节一人,那太子之位就不再有任何悬念,成为李素节的囊中之物,也就是皇后和萧淑妃的囊中之物,所以流言就是王婠看到最近发生的事,联合萧未央暗中吩咐一些朝臣开始散步,这都是李治始料未及的变故,这让李治背负的压力又大了几分,甚至恨不得现在就把散步消息的大臣们抓起来,可是这只是流言,谣言,他凭什么抓?靠什么抓?难道在朝堂上搞一出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事吗?李治不敢,恐怕长孙无忌也不许。
这也是长孙无忌最终同意李治对高句丽施以惩戒的原因之一,既然改变不了李治的一意孤行,那就两权其害取其轻,高句丽和武昭仪在长孙无忌看来都是害,所以牺牲一个目的以达到另一个目的也未尝不可,所以长孙无忌也就默认了朝臣间流言的存在,此时的长孙府书房传出来这样的声音,是长孙无忌在为别人解惑。
后宫的私密处王婠和萧淑妃则是再次隐秘相会,流言已经散步出去,她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在王婠和萧未央心里李治和武昭仪已经必败无疑,她们知道苏定方来过,也仔细了解过苏定方其人,她们跟所有人一样看不起这个二十五年籍籍无名无寸功可言的中郎将,所以当时王婠和萧未央就定下了这个计划,当时苏定方离开的时候她们还失望了一阵,以为李治放弃了对高句丽的计划,或者苏定方也跟朝上的那些武将一样,“婉拒”了李治的想法,不曾想还有峰回路转的时候,李治和苏定方又回到了她们的计划之中,所以王婠和萧未央就开始嘱托和自己家族相近的朝臣开始散步消息,就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把武昭仪拉下水,所以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并不会因为李治是皇帝这个世界就会围绕他转,相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李治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赌高句丽一战来破开围绕他的困局,长孙无忌则是两权其害取其轻,要不解决高句丽,要不解决武昭仪,他都不亏,王婠和萧未央则是要紧紧抓住机会让李素节成为唯一接替太子人选,保住自己日渐被武昭仪取代的位子,这也是世界的一种隐性的公平,因为大家都是人,想要获得就必须付出,任何人都不外如是,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在李治和内侍监还在说话的时候,他们没有留意到如意也已经走进了紫宸殿,恰巧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如意经常过来给李治送餐食,李治又情绪低落,周围的内侍就不敢发出什么声音,万一把皇上搞得心烦意乱治罪那就不值了,所以武昭仪过来也就不通报,没想到正好听到了李治和内侍监这些谈话。
李治看着端着食盘的如意愣然道:“昭仪,你都听到了?”
此时他已经有一些气不可遏,咬牙切齿接着道:“朕是不会同意他们这么做的。”
只是如意的表情一直都很是沉静,似乎并没有惊讶于李治刚刚和内侍监的话,也没有惊慌害怕,李治疑惑道:“你早就知道这些流言?”
如意道:“奴婢只是猜到会有一些变故,并不是知道肯定会有这样的流言。”
后宫人才知后宫事,李治对自己后宫发生的事不会有太强的感知,但如意身在后宫却知道身边的变化,再加上她本身就比李治聪慧,所以就能看到这些李治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实际上的赌徒不只是李治,苏定方,还有如意,长孙无忌,王婠,萧未央,都是赌桌上人。
李治问道:“你知道朝臣们会针对你?”
如意难看的笑道:“他们一直都在针对我。”
李治道:“你知道他们会针对你,那你还支持朕这么做?”
如意笑道:“奴婢知道自己在朝臣眼里是陛下的软肋,但奴婢不怕疼,所以希望陛下也不要怕疼,哪有挣脱荆棘不受伤害的好事,所以牺牲一个奴婢算得了什么?这都是我们躲不过的代价,他们越是反对的就是我们越要做的,只要陛下相信自己做得对,奴婢什么都可以接受,还有啊,陛下也不用忧虑太多,现在陛下才是最了解苏将军的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如此又何必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静待结果就好了,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君不畏输,又何以输惧之呢?”
李治听了如意的话甚是感动,跟朝堂那些和自己对着干的朝臣对比,如意这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可就是偏偏这么好的一个女人被朝臣所不容,忠奸之道就在其中啊!
两天后的早朝上,李治依旧是心不在焉,面对朝臣的奏折不是回复“准”,就是回复“好,放在朕的案头”,或者“交由三省内参,监国自行处理”。
朝臣们看着无精打采的皇帝嘴角不由得翘了起来,打战之前皇帝那么嚣张,又是去先帝昭陵自省,又是要和朝臣鱼死网破一起乞骸骨,现在怎么不嚣张了?当然朝臣们不会笑出声来,毕竟大家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这点城府还是有的。
这时遥遥的传来一个声音,似乎有人在皇宫内喊话,所以传到了宣政殿。
众人还在疑惑是谁这么大胆敢在皇宫内肆意喧哗,难道不知道皇帝最近心情不太阳光吗?这是不怕死啊?
可是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大,似乎喧哗的声音就是冲着宣政殿来的,难道?
随着声音的临近,众人逐渐听清了呼喊的内容“十万火急,前线军报”。
当声音扑入宣政殿的时候,李治看出了来人的穿着,是跟随高尉犁随苏定方出军的内卫,所以“十万火急,前线军报”就是自己等待许久的消息来了?
急迫之下李治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又往前走两步道:“怎样?”
前来报消息的内卫也顾不得皇帝的失态,赶紧道:“皇上,赢了,我们赢了......”
说完赢了以后内卫还在巴拉巴拉不停地说,可惜李治已经听不到他的声音,现在李治的耳中只有“赢了”两个字,这是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吃喝不香,睡觉失眠,魂不守舍的根由,是他最想听到的两个字!
赢了!
赢了就好!
自己终于在快要疯了的时候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等李治彻底冷静下来的时候朝堂已经是一片安静,李治好奇地问:“怎么赢得?你给朕细细说来!”
内卫神色一愣,自己刚刚不已经说了一遍吗?皇上听了个啥?
朝臣脸色一黑,刚刚内卫已经把情况细细说了一遍,皇上这是什么意思?让内卫再说一遍是为了对朝臣炫耀吗?
他们不知道李治这时才回过神来,完全不知道刚刚内卫说了个啥,只想着“赢了”两字。
不管旁人怎么想,现在李治已经准备好要聚精会神的听课了,内卫只能把自己几分钟前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程名振和苏定方怎么赢的?
正如苏定方告诉李治的话,打战人多了有人多的打法,人少了有人少的打法,在大唐的使臣把李治“惩戒”的国书交由高句丽之后,大唐出兵高句丽这件事在高句丽内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眼下高句丽联合百济和靺鞨已经连下新罗二十六城,可谓是士气正盛,兵峰正威!李治又是大唐的新皇帝,哪里会有魄力对高句丽宣战?要知道高句丽可是贤明如太宗皇帝都难以征服的存在,李治这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敢这么做?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要避其锋芒,李治却在高句丽兵峰正盛的时候出兵?这不是糊涂是什么?这样对比高句丽上下对李治派出的大军也就有些轻视。
再加上李治派来的兵马只有区区一万人,这么点人就想“惩戒”高句丽?是不是有点痴心妄想?这让高句丽人又气又好笑,果然是无知小儿,居然敢这么看不起高句丽人,甚至对于大唐将领的名字高句丽人都不熟悉,不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李绩,而是名声不显的程名振和无名氏苏定方,两个无名之将!所以大唐皇帝这到底是有多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才会派这两个人来“惩戒”高句丽?
因为这样的原因高句丽不介意给这个大唐的新皇帝好好上一课,让他有一个记忆深刻的教训!
还有一个原因,渊盖苏文以为这一战是大唐对他的一个试探,毕竟自从太宗皇帝驾崩之后大唐和高句丽之间已经几年无战事,大唐对高句丽的实力不太了解,就先来一万人试探一下高句丽的实力,如果大唐赢了只怕以后就会有数不清的大军前来,而如果高句丽赢了,那就会挫败唐军的威势,没准还能一下子打怕大唐的新皇帝,后面就算大唐还想再打就要考虑士气的问题了,毕竟不会人人都是太宗皇帝,还有可能是隋炀帝,所以渊盖苏文打算用一场大胜来威吓李治,让李治不敢再涉雷池一步!这样渊盖苏文就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肃清半岛的局势,让高句丽更加强大!
综合考虑之下高句丽对大唐一战就有了决战的态势,毕竟天时地利人和,民心兵心将心都在高句丽,此时面对大唐一万人的高句丽守军大将不由感慨一句“优势在我,此战必胜”。
所以双方在阵势摆开之后甚至没有经过太多的试探,就快速的发展到了短兵相接的境地,在拉开阵势的场地上,高句丽人将近两万人,大唐将士一万人,如两股洪流一般对撞到了一起,按照高句丽守将的打算就是要在正面战场击败唐军,这才是真正的兵威的彰显,为了保险,他两万对一万,没有输的可能。
可是程名振和苏定方在看到高句丽直冲过来的兵阵之后彻底愣住,要知道行军打仗不是毫无章法的街匪路霸,可是现在高句丽人是在干什么?这是完全看不上唐军所以才会选择这么一劳永逸的打法?打算一战击溃大唐?一把定胜负?是有够羞辱,可是...?高句丽人的装备能够比得上装备精良的唐军吗?并且还是程名振在营州军中选的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在唐军和高句丽军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双方开始对砍的时候,站在大军后方不远处的高句丽守将看着自己的两万大军遇到唐军就像见到烈日的冬雪一样,一点一点开始被唐军融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化的速度还在提升.
事情不该这样发展,自己二对一不该打不过唐军,可是眼前的事实让高句丽守将难以置信,心中一片茫然,他忽视了唐军不是不堪一击的新罗人,他还是在自己副将的提醒之下才清醒过来,眼见正面打不过还不赶紧撤军干嘛?
于是高句丽守将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战场一时的不利就自乱了阵脚,不考虑自己的人比唐军更多,没准拖到后期唐军精疲力竭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机会,他不敢赌了,就开始畏手畏脚,所以副将说撤军他就赶紧想到自己应该撤军,自己还有城可守,完全不想一想现在两军混战在一起还怎么撤?
于是在高句丽人鸣金收兵的时候,唐军反而是追在屁股后打,然后大唐就赢了,高句丽就败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