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废后和萧淑妃被李治从内狱放出来的消息,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自然是希望王皇后被放出来的人,虽然现在还被关在一个叫“回心院”的地方,但在他们眼里这至少是一种可能性,;愁的就是不希望王皇后有死灰复燃可能性的人。
是谁希望王皇后被放出来呢?
韩瑗、来济等人。
他们在知晓王皇后被放出之后,据说还是后宫诸妃向皇上求情才有这样的结果,后宫诸妃?二人马上联想到了后宫的长孙德妃,现在也只有她有这样的能力了,所以这件事是长孙无忌在暗中指使?既然这样的话...
韩瑗和来济马上到长孙府拜访长孙无忌,在他们看来既然王皇后可以被放出,这也就代表皇上对她稍有宽恕,那么因为王皇后之事被贬谪的褚遂良是不是也可以被宽恕?二人都不想错过这个万一的机会。
褚遂良对于陇西一脉很重要,他们迫切的希望褚遂良能重回朝堂,所以韩瑗和来济想要谈听一下长孙无忌的口风。
长孙无忌得知二人的来意,只说自己知道后宫之事,但不是出于自己的安排,是德妃自己所为,没想到会有现在的结果,既然韩瑗和来济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向皇上说情褚遂良的事,倒是值得一试。
对于韩瑗、来济二人说的为褚遂良求情一事,长孙无忌很心动,但也有一些顾忌。
韩瑗和来济倒是希望长孙无忌来带领这个头,可是长孙无忌顾虑后宫已经有德妃做了“西皇后”,自己再出面为褚遂良说情,只怕会惹得李治猜疑,反而适得其反。
韩瑗和来济明白长孙无忌的顾忌,事情也有这个道理,既然如此二人只得说自己先试探一下皇上的反应也可以。
三人也就有了这样初步的决定。
是谁不希望王皇后被放出来呢?
自然是当初主张“废王立武”之人,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等人。
在废黜王皇后的事件中他们废后旗帜最为鲜明,不止王皇后被废,王家人也被贬谪,他们已然成为误人前程的仇人,甚至是有你没我的死敌之仇,所在李义府和许敬宗在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火急火燎的想要进宫打探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可是在他们即将走到紫宸殿门口的时候却又犹豫了下来,他们在听到消息的时候自乱阵脚,所以着急忙慌的进宫打探消息,这一去说是打探,那就不能找李治,李治是皇上,废后是李治的废后,这件事就是李治后宫的事,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岂能妄议皇帝后宫?
还有当初废后的时候,司空李绩就说过皇后废立之事这是皇上的家事,所以既然是家事,那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些外人有什么同意还是不同意的资格?那他们下意识的来找李治就不合适,李义府等人没想到这些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几人在原地窃窃私语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觉得不能这么横冲直撞的去找皇上,不然事情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既然如此,几人对是一眼,不能找皇上,其实还有一个比皇上更适合的人选:武皇后,这件事找武皇后甚至比皇上还适合。
废后,废的是王皇后,立的是武皇后,所以武皇后就是废王立武的当事人,王皇后是李义府等人的仇敌,何尝不是武皇后的仇敌?
并且现在后宫之主是武皇后,那后宫之事就是武皇后之事,废后王皇后,罪妃萧淑妃自然也是武皇后的分内之事,现在后宫除了这是的事,武皇后才应该是那个最关心的人,所以在想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李义府等人也就不在犹豫,不去面圣的紫宸殿,而是转道去了拜见武皇后的蓬莱殿。
这时候的武皇后母女也在为李治这样的突然之举烦心,听到李义府等人拜见的时候,武皇后下意识的就想到他们也是为了王皇后被放之事前来。
武皇后把自己的猜测说于杨氏和武顺二人听,二人才知道王皇后被放这件事的影响居然这么大,已经影响到了前朝,可是李义府几人不去找皇上说明此事,而是来找武皇后也是稀奇,但杨氏和武顺还是退了出去,殿内只留武皇后一人面见朝臣。
李义府几人接到宫婢传话走进了武皇后的蓬莱殿,然后宫婢准备好茶水也退了出去,场内只留武皇后和李义府几人。
先是李义府几人忧心忡忡的“见过了皇后娘娘”。
武皇后装作好奇道:“不知几位大人来本宫这里所为合适?可是皇上有什么事需要几位大人传达于本宫?”
李义府几人相互看了彼此几眼,还是许敬宗咬咬牙道:“皇后娘娘,臣等几人只为一事前来。”
武皇后道:“何事?”
李义府道:“回禀皇后娘娘,是废后被皇上放出内狱之事,臣等听闻此事就马上进宫来确认此事真假了。”
武皇后道:“确有此事,废后王婠和罪妃萧淑妃被皇上放出了内狱,现在就关在宫中一处馆阁,据说废后还给这处馆阁起了个名字,回心院,说是要回心转意,皇上允了。”
在武皇后这里得到了废后的确切消息,李义府几人脸色更加难看。
废后不会真的有了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吧?
这个想法真是夭寿啊。
李义府几人拿着身家性命搏出来的出头之日难道这就要画上终点了?自己要不要现在,立刻,马上,告老还乡?免得废后真的死灰复燃的时候自己被秋后算账?
还有一些不客气的话李义府几人不敢直接说出来,皇上放出废后这算什么?心慈手软,优柔寡断几人的心中都不自觉的冒出了这两个词,但他们终归是臣子,只是感慨一声道“皇上,皇上这也太心地善良,宅心仁厚了?”
武皇后认同道:“陛下的确性格仁儒。”
王德俭不太有城府,下意识就问道:“既然如此,皇后娘娘为什么不阻止皇上此事?”
武皇后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滨莫非王城,本宫虽然是皇后,那也是皇上的皇后,哪有阻止皇上做事的资格?”
李义府赶紧道:“皇后娘娘,王大人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废后被放之事非同小可,只怕,只怕对朝堂也会有影响,臣等甚是忧虑,希望皇后娘娘能够体谅一二。”
武皇后若有所思道:“此事非我所愿也,然后宫不得干政,废后现在就算是对朝堂有影响本宫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武皇后此言让李义府几人更是着急?是武皇后目光短浅,看不出王皇后死灰复燃的影响?还是武皇后以为自己现在做了皇后能高枕无忧,也就忘了自己这些主张废后的“股肱之臣”?想要卸磨杀驴了?
许敬宗赶紧道:“皇后娘娘言重了,虽然祖制是后宫不得干政,但后宫之事毕竟还是和朝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哪是说断就能断干净的,就算是先帝之长孙皇后在位的时候一样不可避免的牵涉其中,所以皇后娘娘哪能完全置身之外啊?”
许敬宗此言老成持重,李义府几人闻言纷纷附和。
王皇后状若为难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本宫何德何能可以与长孙皇后相比?”
许敬宗赶紧接话道:“娘娘莫要妄自菲薄,老臣是见过长孙皇后娘娘的人,在老臣眼里娘娘比之长孙娘娘不遑多让,来日方长,后来居上也不是不可能。”
要不说许敬宗是老臣呢,说的话让人听得总是赏心悦目。
武皇后这才开口道:“皇上这一次放王皇后出内狱,其实是被人骗了,有人利用了皇上仁儒的性格,为皇上挖好了陷阱。”
李义府惊讶道:“难道皇上放出废后并非自愿?还有什么隐情?”
武皇后道:“皇上是自愿的,因为皇上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被人算计了。”
许敬宗道:“是何人这么胆大妄为,居然敢算计皇上。”
武皇后笑着道:“是西皇后。”
李义府几人一愣,什么西皇后?后宫什么时候冒出个西皇后?但他们马上就反应过来,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不就是“西皇后”吗?所以算计皇上的人居然是:“长孙德妃?”
武皇后道:“本宫也是事后才知道德妃私下联系了很多妃嫔在皇上耳边扇枕边风,这才让皇上有了放出王皇后的心思。”
李义府道:“既然如此,皇后娘娘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知皇上呢?”
武皇后道:“后妃最忌相互嫉妒,本宫作为后宫之首自然以身作则,更加避讳这种事,甚至是可能会被人以为的嫉妒之举,本宫都要更加引以为重,所以本宫在皇上面前说出此事,这是真相还是被皇上误会谁能知道呢?到时候反而闹成本宫容不下皇上的仁儒之情就非我本意了,所以本宫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
李义府几人的脸色更是不堪,他们早就知道这件事不简单,没想到事情比他们想的更复杂,其背后甚至是长孙德妃所为,既然如此的话背后唆使之人会不会是长孙无忌也未可知,所以他们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们也早就该想到这个可能性,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对废后之事无动于衷呢?这就是长孙无忌的反击?
如果是这样的...
他们要面对的可就不只是可能死灰复燃的王皇后,还有长孙无忌。
李义府几人越想越恐怖,现在长孙无忌依旧是这大唐的监国,他们虽然在废后事件中小胜了一场,但根基依旧薄弱,可经不住长孙无忌的刻意针对,不过事情好在回旋余地,他们来武皇后这里好在没有白来,至少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想到这里几人齐齐看向了武皇后,现在也许只有武皇后才是他们的救星,他们之间有一样的困局,面对同样的敌人,这就是联盟的基础,还有就是他们知道武皇后这个女人不简单,武皇后从宫婢一步一步走到母仪天下的地位,怎么可能像她嘴上说的这样舍得手中的后位?
更关键的是皇上其人优柔寡断,他们除了依靠武皇后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于是李义府几人站起身一起对这个女人躬身道:“臣等唯皇后娘娘马首是瞻,还望皇后娘娘能够站出来主持公道,还后宫一个朗朗乾坤。”
这代表他们对这个女人的臣服。
武皇后不动声色道:“本宫愧为大唐皇后,作为一个女人的确没有诸位大人的远见,既然有诸位大人谏言,有些事本宫也不好再做推辞,还请诸位大人放心,即使此事不容易,本宫也义不容辞,不会袖手旁观的。”
有了武皇后的这句话,李义府几人安心不少。
许敬宗为表忠心马上问道:“不知皇后娘娘眼下可有应对良策?”
武皇后若有所思道:“许大人可有想法?”
许敬宗尴尬道:“臣等听闻消息后忧心废后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立时方寸大乱,不曾想出对策就进宫来拜见皇后娘娘。”
武皇后道:“死灰复燃这不是还没燃吗?你们着急什么?自乱阵脚反而会被对方抓住把柄,眼下我们能做的就是以静制动,静观其变,王皇后虽然逃出了内狱,但依旧还是戴罪之身,想要卷土重来只能期望皇上回心转意,更何况卷土重来也不算什么,她还要东山再起才行,这都是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难道她还能一步登天不成?这一次我们没有料到德妃暗中所为只是失了先手,并不是落入劣势,本宫就不相信接下来德妃和王皇后再做什么事还能继续这样瞒天过海吗?还能再做到天衣无缝吗?若是这样本宫输也就输的心服口服,但是,这不是还有诸位大人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智者千虑尚且必有一失,德妃和王皇后就不可能百密一疏吗?这就是她们的破绽,就是我们的机会,大人们以为呢?”
武皇后一番话把倒是李义府几人说了个心服口服,自己等人还真是大惊小怪,大动干戈,武皇后说得对,废后现在只是逃出了内狱,却还是戴罪之身,想要洗脱罪责至少还需要皇上的赦免,或者平反,再然后就是重新拥有权势,这就是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废后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自己没必要自乱阵脚,不但如此,还要紧盯德妃和废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好抓住逆转局势的破绽。
有了武皇后的这一番说辞后李义府几人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蓬莱殿,可谓是来时忧心忡忡,去时踌躇满志。
几人走后杨氏和武顺走进了殿内,她们也没想到武皇后何时想明白的这些事,只是现在眼看着李义府几人对她表忠心。
这也是武皇后的无奈之举,一方面是德妃的确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在她知道的时候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回心院”已成定局,这就是德妃利用了李治性格上的软弱,动之以情达到了目的,虽然武皇后事后知道这是德妃所为,却不能对李治说明,至少现在还不能说明,说了也不可能有作用。
还有就是收复李义府几人,武皇后新上位根基薄弱的一个点就是在朝堂上没有心腹之人,把握不住朝堂的局势,本来这种事是外戚的事,也就是武家的事,武皇后作为皇后娘娘,家族之人在朝为官,这样内外搭配,就像长孙无忌之于长孙皇后,柳奭之于王皇后,可惜武家兄弟跟武皇后有仇,直接被武皇后一封《外戚诫》献了投名状,这朝堂就没有了替武皇后说话家臣,这样武皇后就把办法想到了李义府几人身上。
恰好李义府几人因为王皇后被放出内狱的事担忧王皇后死灰复燃,找到自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女子报仇从早到晚,这样求计求到了武皇后这里,在武皇后的欲擒故纵,半推半就之下,李义府几人顺理成章的向武皇后表示了自己的忠心。
也可以说是德妃阴谋算计李治放出王皇后,李治自己优柔寡断,李义府等人没有安全感最终导致了武皇后和李义府几人的结盟,这也算良禽择木而栖。
李义府等人有了武皇后在背后的护持,武皇后在朝堂有了自己的心腹之臣,一拍即合,一举两得。
善计者,好顺势而为。
韩瑗和来济打算借王皇后被放之事顺势提出褚遂良之事是这样,武皇后顺势收复李义府几人也是这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