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19章 武皇后再吟宫人斜 长孙监国方寸大乱

第219章 武皇后再吟宫人斜 长孙监国方寸大乱

王皇后和萧淑妃死了,死的无声无息,死的罪有应得。

她们死在李治的狠心决绝,死在武皇后的深仇大恨,死在自己的卷土重来,死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皇相之争。

当她们不再是李治的妃嫔,而是老臣们投石问路的石头的时候,这件事情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就是李治认为的真相,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成了背叛李治的人,既然是背叛者会有什么好下场?李治用行动告诉老臣们:你投石问路,那我就把你投石问路的石头给你砸碎,所以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死了,这就是李治对老臣们投石问路的回击。

这么一看王皇后和萧淑妃死的冤,但二人又死的不冤,武皇后对她们的深仇大恨何曾遗忘过一分一毫?所以武皇后对她们杀人还要诛心,告诉她们是死在自己的算计下,就是要一解心头之恨。

看着已经“自缢”而亡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武皇后没由的想到了自己进宫前的一件事,那是自己告诉表哥杨豫之自己想要进宫的时候,憨傻的杨豫之劝诫自己不要进宫的事,杨豫之说宫里有一个叫宫人斜的西方,是埋葬在宫里死去的宫女的地方,杨豫之还专门给自己背了一首专门写宫人斜的诗: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现在自己进宫多年,从一个进宫的小宫女到先帝的武才人,再到李治的武昭仪,武贤妃,武皇后,自己几度生死,在武皇后看来,这宫里何处不是宫人斜?处处皆是宫人斜,宫廷就是一个人吃人的地方,不然你就是被阴德妃杖毙的小宫女,被齐王李佑玩弄致死的宫婢,被王皇后阴谋算计还自愿赴死的刘贤妃,还有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这就是宫廷,既然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为什么不能是其中之一?萧淑妃临死前说自己会遭报应,那现在何尝不是她的报应?

可是自己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王皇后想起了从前,想着从前的自己,可是过去的记忆似乎已经模糊,她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变得不再是自己的,又或许现在的自己才是自己?

想到这里武皇后开始不由自主的念叨自己刚刚想到的杨豫之说的这首宫人斜的诗: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自己也会成为这宫人斜的一缕孤魂吗?

早就被王皇后和萧淑妃之死吓坏的宫婢和内侍现在听到武皇后念叨的诗脸色更是吓的惨白,皇后娘娘好“雅兴”,杀人还要作诗?

武皇后杀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不是什么隐秘,她也没想着这件事能隐秘,所以马上就有人知道了王萧二人之死。

长孙德妃的贴身侍婢是跑着进去的德妃的殿阁,然后哭着告诉德妃道:“娘娘,死了,都死了,都被武皇后杀了。”

德妃还不知道侍婢嘴里说的什么事,问道:“谁死了?什么都死了。”

侍婢依旧哭着道:“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她们死了,她们都死了,她们都被武皇后杀了。”

侍婢一句话惊得德妃猛地站起身,武皇后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武皇后是怎么敢的?虽然王萧二人现在是戴罪之身,但她们背后也是有家族的人,杀她们就是无视家族的颜面,还有就是二人是被李治宽赦到回心院的,武皇后就敢杀了她们?这不是无视皇上的颜面吗?所以武皇后是怎么敢的?

德妃难以想象事情的发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王萧二人也在自己的妙计下被李治放出了内狱,这正是卷土重来的势头,怎么就会变成武皇后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德妃怒声道:“哭什么哭!你把事情给本宫讲清楚!”

侍婢语无伦次的道:“奴婢听说是因为皇上虽然宽赦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让她们从内狱到了回心院,可是她们在回心院依旧屡教不改,整日咒骂武皇后不止,这样皇上才对她们数罪并罚,然后令她们自缢而亡,还是武皇后亲自看着二人被治罪。”

德妃还是从侍婢的口中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难道王萧二人就是因为在回心院不知悔改咒骂武皇后这样被李治认为没有认错知错的态度,这样就被下旨自缢?这多少都有一些让人难以置信,还是说王萧二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头,就这样蠢的被武皇后抓住了把柄?事情一切都不明晰,这对于德妃就是一个意外,完全打乱了她的谋划,但她还是马上让自己的贴身侍婢去监国府把这个消息告诉长孙无忌,有些事她不明白,长孙无忌未必不明白。

德妃不知道现在的长孙无忌也是一头雾水,他接到了内侍的传话说是皇上召他入宫,可是他进宫之后李治却没有见他,只是让内侍监送过来两幅字,一书忠臣,一书忠诚。

长孙无忌能看出这是李治的字,甚至更确切是李治刚写出来的字,因为墨迹尚能感觉出,只是这两幅字是什么意思长孙无忌并不十分明白,但李治不见他这种情况已经让长孙无忌感觉到了事情的反常。

然后长孙无忌在府中就等到了宫内德妃传出来的消息,说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回心院被武皇后处死了,名义上是李治让她们自缢而亡,可这只是名义,具体的情况谁都不知晓,结果就是王萧二人死了,德妃不明白李治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不可能是武皇后的胆大妄为不顾及王皇后和萧淑妃身后的家族和李治宽赦二人的颜面。

到这时候长孙无忌才有一些恍然,他不知道李治这个儒弱的皇帝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杀伐果断,这不是他认识中的外甥,可是长孙无忌依旧明白了李治这么做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因为褚遂良和李义府的事,李治这是把自己投石问路的石头给砸了,即使这个石头是他曾经的皇后和淑妃,李治依旧不在乎,由此可见李治这么做的决心。

然后长孙无忌联想到了李治刚刚送给自己的两幅字,这哪是简单的两幅字,而是李治对自己的诘问,何为忠臣?何为忠诚?你长孙无忌算不算众臣或者忠诚?接着长孙无忌又想到了很久以前李治对自己说过的话:你不是朕的太上皇,这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长孙无忌要明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长孙无忌担心的事还是发生,在韩瑗和来济来找他希望谏言宽赦褚遂良的时候长孙无忌就有这样的担忧,王皇后被宽赦虽然是请赦褚遂良的机遇,但机遇往往和风险并存,长孙无忌就是害怕李治疑神疑鬼想太多,猜疑是君臣之间的大忌,所以他始终躲在幕后没有明确的参与此事,可事情的发展还是超出了长孙无忌的想象,长孙无忌忘了一句话,到了他这种地位,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

现在李治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可是李治并没有露面,而是由武皇后执行,就把事情变成了后宫之事,武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做出处置也是合情合理,但长孙无忌知道这就是李治对宽赦褚遂良一事的表态。

长孙无忌想明白了这些事就修书一封把最近发生的事都告知德妃,侍婢是没有资格知道的。

德妃看到长孙无忌的书信的时候也想明白了这些事情中的关联,所以自己的努力就这样前功尽弃?尤其是武皇后杀掉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这更是在德妃的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后宫的众人皆知王皇后和萧淑妃是在自己的斡旋下才逃出内狱的,可是武皇后把她们杀了,后宫众妃还怎么看待自己?

德妃的担忧是正确的,武皇后杀掉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震惊了整个后宫,李治的后妃们都惊愕于武皇后的杀伐戾气,别看王皇后和萧淑妃是废后,废妃,但地位依旧比她们这些妃嫔高到不知道多少,可是武皇后还是说杀就杀,就问说不怕?

德妃明白如果自己对这件事要是没有一点反应的话,那在后妃们心中就是自己被武皇后的杀鸡儆猴吓住了,自己就要颜面扫地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东西皇后势均力敌的局面就会土崩瓦解,所以德妃一定要做出回应。

于是德妃马上为长孙无忌写出了回信,她要长孙无忌在朝堂联合并州王氏和兰陵萧氏以及陇西世族的老臣们一起弹劾武皇后擅杀后妃之罪,事情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要联合起来,两个字,逼宫!就像自己之前逼宫武皇后一样,德妃相信长孙无忌有这样的能力。

有了武皇后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借口,有了长孙无忌联合朝臣的逼宫,德妃相信可以给武皇后一个重大的打击,甚至废黜武皇后也不是没有机会,这样自己就能赢回武皇后杀了王萧二人导致自己在后宫丢了的颜面,为此德妃不止给长孙无忌一人写了书信,还有韩瑗,来济等关陇一派的老臣,还有并州王氏,兰陵萧氏,都收到了德妃的书信。

第二天的大朝议,还没有到时间朝臣们就已经三五成群的吵作一团,因为后宫杀废后不是一件小事,这不仅事关家族的脸面,更是世家的体面,世家不只要为王皇后鸣不平,还有就是朝堂上这些世家谁家还没有世家女在后宫做皇帝的妃嫔?武皇后既然都敢杀王皇后,那自家在后宫的世家女还能安全吗?所以这就是武母杨氏曾经告诉过武皇后的话,杀了王皇后她就会成为世家的敌人,更别说这背后还有长孙德妃的合纵连横。

在内侍监喊出“有事上奏,无事退朝”之后御史大夫王义方更是第一个站了出来,王义方姓王,出身并州王氏,虽然不是出自王皇后一脉,但大家同为并州王氏就是一家人,现在王皇后被武皇后所杀,王义方就是义愤填膺的第一人。

王义方站出来之后并没有首先就弹劾武皇后杀害王皇后一事,而是说起了李义府的事,王义方还是老话重提:“李义府擅杀朝廷大理寺丞,望皇上治罪!”

然后就有数名朝臣附和。

李义府杀大理寺丞毕正义,武皇后杀废后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件事大家都会提,李义府分量不够王义方就先拿他开局,循序渐进。

李治看着站在下面的王义方,难怪之前王义方对治罪李义府之事很积极,李治还以为这是他作为御史的职责所在,现在想来王义方出身并州王氏,难道还不知道韩瑗请赦褚遂良一事?所以王义方必定是出自王皇后的授意才会盯着李义府不放。

自从李治知道李义府被弹劾纳妾淳于氏之后已经把这件事当成是老臣们的阴谋,哪还会简单的看待这个问题,而王义方此问算是正撞在李治的枪口上,老臣们要治罪李义府,那李治就铁了心的要保李义府,于是问道:“李义府是否有罪还待商榷,给事中。”

给事中刘仁轨见李治叫自己也是站了出来,李治问道:“给事中,朕把毕正义自杀的事交给你调查,现在你告诉朕,毕正义之死李义府到底是不是元凶?”

给事中刘仁轨此刻心中想要骂娘,毕正义一死这就是死无对证,除此之外自己还有什么证据?李义府的片面言辞?自己能调查出结果才怪了,于是刘仁轨只能无奈道:“皇上,臣没有证据表明毕正义之死是李义府所为。”

有了刘仁轨的话,李治漠然的看向王义方道:“王义方,你身为御史大夫,本该明察秋毫,但你却不分青红皂白,毁辱大臣,言辞不逊,你何德何能做这个御史大夫?听诏,即刻把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都城检察院院长贬为莱州户籍办主任)”

李治此举可谓是语惊四座,王义方想拿李义府开刀,李治却拿他开了刀,甚至都不给王义方开口的机会他就直接被治罪。

王义方还在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治,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能从御史大夫一下子成了莱州的司户,刚刚一些还支持王义方的朝臣这时候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也没有办法毕正义就是李义府所杀,李治直接把一个御史大夫贬为莱州司户也是莫名其妙。

可是话说到这里如果没有人能证明毕正义就是李义府所杀哪还有什么说的?说什么都是白说,谁都没有证据,这就是死无对证。

朝臣们一时间都有一些语塞,稍待片刻后还是韩瑗站了出来,他资历够老,性子够直,胆子够大,现在只有他敢站出来说武皇后杀废后之事。

韩瑗兴师问罪道:“皇上,臣等听闻昨日武皇后无故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可有此事?”

李治道:“是废后,不是王皇后,韩爱卿难道不知现在我大唐皇后是武皇后吗?”

韩瑗道:“不知王...废后何罪之有?武皇后为何还心狠手辣,非要置她于死地?”

李治沉默不语,内侍监赶紧拿出了一份诏赦道:“废后和废妃自缢是皇上的旨意,武皇后只是奉旨行事,并不是擅杀二人,罪因是皇上虽然皇恩浩荡宽赦了废后二人,可是她们不知悔改,虽身在回心院亦不知悔过认错,反而整日咒骂武皇后无休止,因此皇上数罪并罚就治罪于废后二人。”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武皇后处死废后二人的原由,可是仅凭咒骂之事就处死二人是不是有些太过严苛?

于是韩瑗道:“皇上,臣有话要说,皇后娘娘本该母仪天下,温良贤淑,但武氏其人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臣以为武氏不配为我大唐皇后娘娘,德不配位,臣恳请陛下降旨罢黜武皇后之位,由德妃娘娘继皇后娘娘之位。”

韩瑗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要李义府不被治罪,武皇后还是皇后,那褚遂良就永无出头之日,现在武皇后又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韩瑗正好拿出老臣的能力提出废后之事。

韩瑗提出废后之事,朝臣们也不感觉意外,好像大唐最近几年废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隔三差五的就会被搬上朝堂。

于是在韩瑗提出废黜武皇后之后,来济也是站了出来表示对韩瑗的支持,再然后就是陇西世族一派的众多朝臣,还有并州王氏,兰陵萧氏,五姓七望出身的很多朝臣都站出来表示对韩瑗的支持,这就是德妃所谓的逼宫,武母杨氏所谓的武皇后会成为世家的敌人。

可是即使这么多人站出来大家的目光依旧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人的身上,李治看着那里,韩瑗看着那里,来济看着那里,朝臣们看着那里,那里站着一个人,是长孙无忌,逼宫到了眼前这一步就只差一步,那就是长孙无忌的态度,如果现在长孙无忌能站出来支持韩瑗那就是对李治逼宫的最后一击。

李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死死的看着自己的舅舅,韩瑗等人则是期盼的看着长孙无忌。

等待了良久韩瑗的期待终究成了失望,还是那句话,到了长孙无忌这样的地位,不表态就是一种态度,在群臣想要罢黜武皇后的时候,大家期待的长孙无忌出乎意料的选择了沉默。

此时长孙无忌的沉默震耳欲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韩瑗作为陇西世族的一份子,中枢七相的一员,长孙无忌监国多年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候韩瑗提出的废黜武皇后,立长孙德妃为皇后之事长孙无忌会以沉默应对。

韩瑗眼中看着长孙无忌的失望开始无限蔓延。

大家眼中的长孙无忌开始变得陌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反派渣攻再就业

狩心游戏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