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7章 如意晋王治理蝗灾 世家寻机乘乱而起

第27章 如意晋王治理蝗灾 世家寻机乘乱而起

回到县衙的寓所,李治仔细询问了县臣关于蝗灾的一些细节,他必须把这里的问题向太子和皇帝说清楚,然后请求必要的支援。

只是从县臣的口中他们听到了一些危险的东西,或许蝗灾的灾情要比想象中的严重一些,大唐之前也有过蝗灾,每次虽然艰难度过,但是这次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因为食不果腹,已经出现了民心不稳的情况,晋王的遇袭就是最好的证明,之前这里虽然民风彪悍,但是治安还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现在却有人接二连三的遇到袭击,虽然没有伤及性命的恶**件发生,但是已经算是一些不太好的苗头,最重要的是百姓在蝗灾中看不到希望的话,一旦有人煽动,激起民变怕是避无可避的事情。

“民变?”李治和如意都没有想到情势可能会向着这样的恶劣发展,大唐自李世民上位以来休养生息,一直都称得上是治世,蝗灾五年到七年左右也时有发生,民变无疑是很危险的情势,现在想要阻止民变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百姓吃饱,蝗灾不再变坏民变自然就会消弭,这是李治和如意的想法,也是县臣的想法,这样的话就需要有粮食的支援,李治马上修书一封写给太子和李绩,在信你讲了自己遇到袭击的事,重要的是对一路上看到的灾情的记述,让太子赶紧准备粮食支援自己。

太子看到李治书信的时候还是很庆幸的,幸亏自己见机行事,不然现在自己也会受到袭击,只是对于蝗灾的事太子自己也没有什么想法,一方面去找李绩商量办法,一方面只是安排人手把李治的书信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皇帝敲击着手中的信,很多,不只是李治的,还有其他地方一起送来的,都是关于蝗灾的,都是各地主官求粮的。

皇帝低声问道:“那些世家有什么动向吗?”

长孙无忌道:“并无动向。”

皇帝道:“他们不会不还手的,魏爱卿你觉得呢?”

魏征道:“为臣者该为皇上分忧解难,没有动向就是他们的还手,外有高句丽吐蕃齐犯边,内有蝗灾,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世家不是傻子,不可能看不见这样的机会。”

皇帝笑道:“是啊,他们怎么可能舍得白白送出手中的权力呢?这几年他们一直伺机而动,这次就是他们等待的最好的结果了,也是对朕做出回应的最好机会,一场遭遇战,这是为将者最讨厌的意外了,就看谁最先破局了,这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啊,魏爱卿以为呢?”

魏征看着皇帝胸有成竹的模样,知道皇帝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于是沉静的道:“陛下放心,有长孙大人和臣协助,援助各地的粮食已经安排好,蝗灾不会发生意外。”

另一边,几位世家的掌权者聚在一起,开始只是没人说话,但是总有人忍不住会说话,其中一人道:“自皇帝继位以来,先是分三省设六部,接着又重开科举,后又重编《氏族志》,然后把我七姓十家列为禁婚家,这都是想要剥夺我世家的权利,各位还是要无动于衷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吗?”

另一人道:“的确,皇帝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削减我世家的影响力,这就是想要挖我世家的根基,想我世家自魏晋几百年来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中间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多少的刀光剑影,数不尽多少族人流血牺牲才有我家族的延续,中间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帝王,但我各家族依然留存,这是因为我们始终团结一致,知道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千年的朝廷,会有千年的世家,家族才是我们的根本,皇帝想做一个好皇帝,我们可以理解,但他不该认为我们世家是他的阻碍,是该借着这一次的机会向皇帝表达我们的不满了。”

“不错,几百年来,都是世家与皇帝共理天下,现在皇帝却想凌驾于我诸世家之上,重修《氏族志》把我们一等世家变成三等世家,这是想要用皇令强迫我世家低头吗?皇帝怕是忘了前隋炀帝的惨淡结局了,皇帝对我世家步步紧逼,我们也是一退再退,但忍让不该是无节制的,现在吐蕃、高句丽齐犯边,内有蝗灾,这对于我们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该通过表达我们的不满拿回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了,皇帝应该明白我世家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他给的,也不是他该拿走的。”

“那诸位可有什么想法吗?对于这次的机会我们该怎么利用?我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结局?这都是我们计划之内的事宜。”

“我们只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不用跟皇帝开战,我听说太子下去巡查灾情了,那就在那里给太子安排一些意外,以便皇帝明白我们的意思吧。”

“这样挺好,皇帝这么看重太子,我们正好一举两得,顺便给太子留一些深刻的记忆,太子久居深宫,或许不明白我世家的影响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用在合适的时候点一把火,流言蜚语就会帮我们完成一切,然后静待结果就行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世家旧族都是特定时期阻碍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旧势力阶级,因为他们的特权阻碍了皇权的运行,管理体系的正常流动,普通士族的出头,压迫了社会的活力。

从表面上看,世族的特权是皇权的敌人,但设身处地的想,这样的分歧并不是世家对皇权刻意的针对,只是其地位本身决定了它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决定的,而是世家几百年的宿命决定的,换句话说,唐时世家的权利和皇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你死我活的争斗,现实也是这样,两者一起消亡在黄巢起义之后。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让诸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世家就是在这样的秩序之下诞生和发展,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世家初期发育的重要条件,长期的发展保证了他们逐步拥有了特定的社会地位,有了成为特定时期历史主角的机会。

然后时间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秩序崩塌,世间万物都失去了被保护的礼法,进入了真正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以姓氏和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成为了人们自我保护的最好的选择,并且在这样的群雄争霸之中,有一些世家逐步壮大崛起,成为了难以想象的庞然大物,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其实力的保证下拥有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并且影响到了势力范围内的所有人,所以在那个时期人们互相通报姓名总是喜欢地域在前,名字在后,这也算是一种排外和归属感,使得当时的人们看重世家,削弱了国家的概念。

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是始皇帝大一统思想的延续,从这个理念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走向,或许会合久必分,但不管怎样的分分合合,最终的统一是所有人认为的理所当然,这样的结局并不容易,但却是民心所向的一部分。世界历史上并不缺乏庞大的国家,只是缺乏庞大国家延续的内在凝聚力,就是国家形式统一之前的思想上的统一。(题外话)

继续说回世家的发展,世家诞生于秩序之下,却壮大于乱世之中,汉末的乱局给了世家野蛮生长足够的机会,曹丕篡位之后地位并不稳定,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不得不重用世家的人员,后来推行九品中正制,从此之后,世家就把控了人员从政的上下通道,这又为世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世家崛起迎来了高峰期,这时便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然后发展到东晋时期,最出名的世家当属琅琊王氏(王羲之家族),当时流传着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说王氏世家与朝廷共同管理天下,这时的世家已经不只是世家,成为了豪族门阀,拥有了架空皇权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外部环境,既有秩序,也有混乱,秩序保证了世家能够在汉末的乱局之后休养生息,重新把文化传承拿回了世家延续的主动选择,这也是世家延续的保证,没有文化的内持力世家就会成为蛮夷,而混乱则能够让世家在秩序之下继续攫取社会的利益,继续保证世家的壮大发展。

但不受节制的贪婪必定不会持久,世家对于朝堂的把控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旁落的皇权后期已经没有能力控制手中的缰绳,有的世家励精图治得到发展,有的世家贪婪无度堕落腐化,这就造成了世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就是争端,魏晋的短期统一只是给了世家短暂的休整时间,随后就是南北朝的一团乱局,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一场席卷所有人的更大的风暴随之而来,在这场生死存亡的乱局之中,许多家族起起落落,或崛起或消亡,家族势力的凝聚力进一步的发展,也有一些世家在这样的情况下立国,比如兰陵萧氏在南朝时就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成为了当时的顶级门阀,但综合这一阶段的各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世家与皇帝共理天下,甚至更多的时候是世家操纵皇帝,皇帝空有皇位,并不能做到高高在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家起于世家的联合,皇帝手中并没有能够控制世家的实权,反而是世家挟天子令天下,这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形势。

任何时期都有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定社会形势,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不管是春秋战国之前的“世卿世禄制”,还是秦汉的“察举制”,以及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都是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的有利于君主集权的调整和补充,任何制度在历史舞台上的持续存在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因素,但任何制度也有它特定的生命力,为了改善此前的用人制度,在隋朝科举制应运而生,统治者选拔官员不再看重血缘和背景,更加侧重于人员的才能和实力,也就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隋炀帝登基之后正式确立科举制,大量无用的世族子弟被取而代之,这是皇帝对皇权的集中,对世家加强控制,但在世家看来这就是皇帝对世家势力的侵占,隋末的起义与这件事有着很大的关系,强盛的隋朝在世族的反对声中被击败,可见这一时期世家大族力量的强大,但另一方面隋末的乱战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很多的世家,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李世民降低了针对世家的难度。

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也很快意识到了集权的问题,并没有给世家太多修整的时间,重新拿起了隋炀帝的很多政策,又开始了加强对世家的控制,不管是三省六部制,还是科举制,这一切的举措实际上都是从世家的碗里抢东西吃,各世家没想到换了一个朝代还是这样的皇帝,这就注定了世家和皇帝之间不会太和谐。

世家与皇帝共理天下是过去几百年来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权力结构,或者说过去皇帝和世家的关系更多的相当于合作者,而不是皇帝凌驾于所有世家,现在有皇帝想要单方面的破坏这种定式,抢走世家碗里的东西,世家当然不愿意,这是他们的思维定式决定的,是世家身处的地位决定的,是世家几百年的认知决定的,这样的权力惯性是几百年的累积,世家不会因为李世民皇帝的身份就会妥协,正如之前所言,世家经历的皇帝多了,甚至朝代都多了,现在依然留存的还是世家,这就是世家的选择,家族是先于国家的存在,甚至是独立于国家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在长孙皇后死后逼迫皇帝选后,因为世家认为这是他们权力范围内的东西,只是没想到遇到了李世民这样的皇帝,结果世家皇后之位没有掌握到手中,还被李世民顺势恢复了科举制,这真是反手一刀啊,所以当时杨师道会认为这是皇帝对世家的宣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李世民想要集权也是因为世家的特权阻碍了现在社会的正常发展,世家权力的过分强大也影响到了皇帝对整个国家的掌控,所以皇帝想要集权,这是身处皇位的皇帝自然而然的选择,只是皇帝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世家,却不明白自己其实面对的是世家过去几百年的思维定式、思维惯性以及一种制度,所以唐朝的皇权和世家的争斗是两种制度的争斗,一种制度的没落,一种制度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阶层的变化,这就是科举制的作用,唐朝的社会是一个大变局,只是此时的皇帝受限于眼界并不明白这件事的难度,这不同于汉武帝的推恩令,直接依靠皇令就可以分解削弱诸侯,唐皇帝对于世家的控制只是相当于压服,以势压人,保证了脆弱的平衡,科举虽然能够打破世家对朝堂的垄断,但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最终在玄宗时期矛盾爆发,爆发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唐朝统治后期黄巢的农民起义直接拉开了世家的彻底没落。

所以说李世民和世家的权利争斗也是特定历史阶段不可避免的君主集权的调整,有其必然性,这样的争斗不只是体现在朝堂,也是社会性的,这就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三省六部制是对朝堂的控制,三分相权,这样就不会出现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情况,科举制是社会和朝堂的连接,保证了百姓和皇帝的连接,氏族志就是对世家朝堂之外的控制,可谓是全方位的,这也是世家认为皇帝是在一步一步逼迫世家,世家退无可退的原因,所以世家选择在皇帝这一次的内忧外患中对皇帝做出警告,突破点就是太子巡查,世家希望为太子安排一些意外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彼时的如意和晋王李治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世家制造事端的目标,但世家也不知道本该巡查灾情的太子因为害怕意外已经退回了并州府,现在负责巡查的只是晋王李治带着太子的衣服,只是事情并不会因为意外而停止,还一样会按照计划发生,只是参与的人员发生了改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匪他思春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