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张士诚打败后,就琢磨着怎么对付徐寿辉呢。可他心里明镜儿似的,真正的对头可不是那中看不中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像巨大阴影一样笼罩着的陈友谅啊!
在这当口,朱元璋做了俩决定,这俩决定可太关键了,直接让他成了最后的大赢家。头一个就是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这招儿,让他成功避开了众人的目光。您瞧瞧那些个起义的领袖,一个个帝王心思爆棚,没多少家底儿呢,就扯大旗、充大个儿,摆开几千人的架势。可朱元璋呢,闷头发展,把时间利用得满满当当,实力蹭蹭往上涨。
还有一个决定,那就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俩之间,先对谁下手。当时啊,大部分人都觉得张士诚好欺负,先把他收拾了,占了江浙那块地儿,再和陈友谅一决高下。这想法乍一听挺靠谱,可朱元璋那是有大智慧的人,他这战略眼光,那真是绝了。
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被别人左右,尤其是不被大多数人影响,这可太难啦!好多人一听大家都这么说,就跟着走,甚至把自己原来的想法都扔了。可朱元璋就用他的聪明才智告诉咱们,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朱元璋跟谋士们讲:“你们的想法有几分道理,可没抓住关键。张士诚这人啊,器量小,没远见;陈友谅呢,心高气傲,就爱惹事儿。我要是去打陈友谅,张士诚肯定在那儿看热闹,不会来救;但我要是动张士诚,陈友谅那可不得全国动员来救他,那我就得两线作战,这可就麻烦大了。”
您就说,朱元璋这见识,高不高?他不当皇帝,谁当啊!
【大战的序幕】
不管怎么躲,这决战的日子总归是要来的,朱元璋和陈友谅心里都清楚着呢。
至正十九年(1359 年),陈友谅已经把天完国完全攥在手里了。他的兵比朱元璋多,兵训练得也比朱元璋的强,更要命的是,水军是他的拿手好戏,可朱元璋在这方面差远了。
陈友谅占了湖北和江西,在长江上游呢,朱元璋在应天,下游啊。这水战要是打起来,朱元璋就得仰着脖子挨打。就因为这个,朱元璋之前一直不想和陈友谅决战。他就算不懂物理,也知道用渔船去跟战船在水上干架,那就是找死。
嘿,巧了,有个事儿让这决战提前爆发了,朱元璋压根儿没料到。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常遇春带着兵把池州给打下来了。陈友谅一听,吓了一跳,赶忙准备派兵夺回来。可这消息不知怎么就走漏了,朱元璋得到消息,有了准备,让徐达和常遇春去设埋伏。这俩就跑到九华山下设伏,把陈友谅的军队打得那叫一个惨,还抓了三千人。
这时候,常遇春那老毛病又犯了,跟徐达说要把这三千人都杀了。徐达可不同意啊,说要上报朱元璋。哪知道常遇春胆儿肥得很,没等朱元璋回话,连夜就把这三千人全给活埋了!
常遇春杀降是有目的的,留了几个人,让他们给陈友谅带句话:“我是常遇春,是我打败了你!”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陈友谅的愤怒】
陈友谅那是气得火冒三丈啊!打他参军以来,就没人敢这么对他,在他面前,别人都老老实实、唯唯诺诺的。常遇春算哪根葱,竟敢来挑衅他!
他可忍不了这口气,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他要打到应天,把朱元璋打得回老家种地去!
朱元璋可不想这样啊,这次常遇春可真是把狼给引来了。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带着全中国最厉害的舰队朝着应天就杀过来了。他那些战船的名字可威风,什么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就差没叫惊破天了。
这战船也厉害着呢,大都三层楼高,火炮啥的都齐全。就这战船,跟朱元璋的渔船打,都不用费劲攻击,直接撞过去就行了。
陈友谅在进攻之前,还通知了张士诚,让他一起夹攻朱元璋,然后就风风火火地命令舰队出发了。
陈友谅指挥作战有个怪毛病,他好像不怎么研究作战计划,全凭感觉,打到哪儿算哪儿。这在军事专家眼里那是大问题,可客观来说,这就是他的作战风格,也算是他指挥艺术的独特之处吧。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打哪儿,敌人能猜得着吗?碰上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谁能顶得住?朱元璋这次可吃了大亏了。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打过来的时候,陈友谅的舰队都已经把军事要地采石给占了,那速度,快得朱元璋都惊呆了。这下可好,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就孤零零地摆在陈友谅的十万大军面前了。没想到汉军进攻这么猛,太平城里只有三千士兵,花云是统帅。
陈友谅打太平的时候,可把他舰队的厉害之处全展现出来了。他都没让士兵攻城,直接把船开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墙边,士兵用短梯就爬上城头了,三千守军就这么被消灭了。
汉军从城墙上下来的时候,好多守军都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呆呆地看着汉军,心里直犯嘀咕:这么高的城墙,还有长江天险呢,这些人难道是飞过来的?
太平一破,应天就像个没穿衣服的小孩儿,**裸地暴露在陈友谅的剑下了。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己当了皇帝,现在眼里就只有朱元璋了。朱元璋就那一万水军,看起来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啊。
陈友谅觉得天下已经是他的了,这朱元璋啊,看样子是要被老天爷抛弃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朱元璋都没胜算。朱元璋每次在玄武湖看到那些破渔船,都恨不得一把火烧了。
不过呢,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陈友谅大军南下前不久,老天爷给朱元璋送了个大礼,这礼是个人。
【天文学很重要】
至正二十年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打下了处州。这胡大海是个爱才的人,听说附近有几个隐士挺有本事,就派人去请。
啥是隐士呢?就是那种神出鬼没的人,别人午饭都吃完了,他可能还在洗脸呢。这些人不一定真有本事,不过多个人多条路嘛。
这几个隐士是叶琛、章溢、刘基。前两个一请就来了,可这刘基,怎么请都不来。
胡大海觉得这人架子太大,不想再费劲儿了。可有人跟他说,叶琛和章溢来不来无所谓,刘基一定得请来,为啥呢?因为这人懂天文。
现在的人对天文学兴趣不大,可在当时,这可不得了,不是谁都能学的,这是帝王之学啊。地上的君主们觉得光有土地都满足不了他们的**和虚荣了,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起来。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一般还得刮风下雨),即位的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是流星落地。
反正啥都和星星有关,懂这学问的,那可不光是人才,简直是奇才。
胡大海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趣,派了个叫孙炎的人去请刘基。可刘基不买账啊,逼急了还回赠孙炎一把宝剑,这可太不给面子了。孙炎也急了,把脸一拉说:“你这把剑应该献给天子,天子用剑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刘基一听,明白这事儿不能硬抗,就乖乖去朱元璋那儿干活了。不过朱元璋一开始也没看出他有多大本事,就把他当成个算命先生之类的角色。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嘛。
【决断】
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朱元璋把谋士们都召集起来商量办法。这会上可热闹了,大部分人(注意啊,是大部分)都说要逃跑,还有一部分人说要退守紫金山,不过这两拨人在一个事儿上意见一致,那就是放弃应天。
这些平日里吹嘘自己神机妙算的谋士,这时候可现了原形。除了骂常遇春,就是一个劲儿地说汉军多厉害,议论太平怎么失守、自己的军队多差之类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能打,打就得完蛋。
朱元璋失望地看着这些人,他心里清楚,这些人大多都已经打好包裹,连老婆孩子逃跑的车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投靠新老板,然后在他倒霉的时候再踩上一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这些人可拿手了。
这时候,他看到刘基脸色变来变去,像是有话要说,就问:“刘基,你有话就说吧。”
刘基那些同僚一听,都不说话了,看着刘基。这人自从到朱元璋这儿当谋士,就不怎么吭声,也没出过啥主意,大家都不太瞧得起他,就因为他脾气好,从不发火,人缘还算凑合。
刘基站起来了,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把他的耐心都磨没了,他可不再是那个老好人了,摇身一变,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轻蔑地看着那些平日里自以为是的才子们,扯着嗓子喊:“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都该杀!你们就这么胆小?现在敌人是强大,可他们骄横,只要我们把敌人引进来,设伏攻击,打败陈友谅那是易如反掌!光想着逃跑的人,还有脸称臣?!”
他把那些胆小的人训了一顿,还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大家陈友谅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愣愣地看着他。
“要是没了应天,我们能去哪儿?我虽然没多大本事,可也能拼命!要走你们走,我不走!”
“我哪儿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他这声音就像狂风暴雨,在大殿里回荡。
朱元璋可感慨了,看着这些所谓的从龙之臣都只想着自己,这个刚来的人却有勇气说和城共存亡。他不是不害怕,他知道要是陈友谅打下应天,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他就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别想做和尚、当农民了,只有死路一条。
他也想把陈友谅打败,让这家伙消失,可陈友谅太强大了,那战船就像可怕的怪兽,能把他那弱小的水军吞了。
要不就躲躲?可往哪儿躲呢?滁州?濠州?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最后被人杀了?
刘基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文弱书生都有这决心,他还怕什么?他本来就一无所有,经过这么多艰难才走到今天,难道不能放手一搏?
他站起来,威严地看着大家,斩钉截铁地说:“此地决战!”
定了战略方向,他又把谋士们叫来商量怎么对付敌人。这时候,那些谋士就开始出主意了,啥主意都有,有好有坏,就看朱元璋能不能分辨了。这事儿对谋士来说是个一本万利的活儿,主意对了还被采用了,那就是大功臣;没被采用,事后也能说自己有先见之明;要是出的是坏主意,也没关系,老婆不好找,老板好找,换一个就是了。
有谋士说,先把太平攻下来,然后以太平为屏障和陈友谅决战。还有谋士说,趁着陈友谅还没站稳脚跟,马上出击决战,在敌人渡河一半的时候攻击,能大获全胜。客观来讲,这俩主意都不错,出主意的人也有见识,可真能行得通吗?
朱元璋又展现出他的军事天才了,这天才般的能力在他以后的军事生涯中可帮了大忙。
他分析说,先攻太平不行,太平城太坚固了,不一定能攻下来,就算攻下来了,短时间内也守不住,陈友谅肯定会一鼓作气打下太平再攻应天,那时候主力部队累得不行,根本守不住应天。主动出击决战也不行,放弃坚固的城池不守,贸然出击,如果没和敌军决战或者战败了,整个战局就被动了。
最后,他指着应天城外的龙湾说:“就在这儿。”
【计划与阴谋】
朱元璋是这么计划的。他知道自己水军不如陈友谅,就打算把陈友谅引到岸上来,引到预定的地方打伏击。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觉得他们肯定得经过长江,进秦淮河,然后到南京城墙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的阻碍就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三岔江上的一座木桥,叫江东桥。
要是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就得直接面对汉军那可怕的舰队,这可不行。
朱元璋给陈友谅的汉军选的葬身之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开阔地,汉军到这儿只能上岸,自己的军队可以利用石灰山作掩护,从后面突袭汉军,这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朱元璋把高级将领们都叫来了,这些人可都是跟他从濠州打到应天的,个个身经百战,他对这些人那是相当信任。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没了之前的犹豫,自信满满地宣布了计划。
首先,让驻守城正北方的邵荣放弃阵地,因为那儿就是关键的龙湾。
其次,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着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汉军一进伏击圈就攻击。
最后,他自己带着预备队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这次攻击,我是总指挥。我挥红旗,表示敌军到了;挥黄旗,你们就全力进攻,决战就在这个时候!”
这时候徐达提出疑问:要是陈友谅的军队不攻占龙湾,直接从秦淮河攻打应天,这计划不就没法执行了?
是啊,说得有道理,陈友谅带的是水军,肯定走水路,他凭啥放弃自己的优势来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指着一个人说:“这就得靠你了。”
这人是康茂才。
这可是个有战略意义的阴谋。康茂才原来是陈友谅的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了,不过他还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和陈友谅秘密联系呢,就像现在说的双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就派人给陈友谅送信,说他要叛变,建议陈友谅走水路进攻,还说自己会在江东桥和陈友谅会合,把这座唯一挡住水军前进的桥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接到南京城墙下。陈友谅一听,高兴坏了,还说打赢了一定重赏康茂才。得到陈友谅的回信后,朱元璋让李善长连夜重新造了一座石桥。
这座石桥可够陈友谅喝一壶的,会给他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宣布完作战计划,目光坚定地看着将领们:“咱们从濠州出来,经历了无数艰难,打败了无数敌人,才有了今天这地儿。虽然陈友谅比我们强,但只要我们敢打,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我相信我是对的。”】
朱元璋这人可真了不起。
在通往胜利的路上,有好多把钥匙,有古色古香的,有金光闪闪的,可只有一把能打开胜利之门。
在做决策的时候,好多人在你耳边出主意,把他们的钥匙递给你让你选,可这游戏残酷啊,就一次机会,要是选错了,就啥都没了。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就是天才。—— 拿破仑〗
朱元璋在那复杂的环境里,在一堆建议中,坚持自己的想法,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他的成功可不是靠运气,他当之无愧。
他就等着陈友谅来了。
陈友谅这时候正美着呢,当了皇帝,文武百官都在他面前低着头听他训话。他的舰队都已经兵临城下了,应天马上就能拿下,朱元璋就要消失了,这片大地的百姓都要归他管了。
他心里想:我可不是渔民的后代,从来都不是!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安插在朱元璋军中的康茂才成了他的内线,明天就要为他打开通往应天的路,他的舰队将一往无前,征服这个富庶的地方,然后是张士诚,那家伙软弱,不是对手,他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龙湾的圈套】
各位客官,咱接着讲。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这可是个关键日子,就是徐寿辉被杀后的第七天。陈友谅带着他那威风凛凛的舰队,沿着秦淮河一路就杀过来了,很快就到了江东桥。陈友谅那心里激动啊,就像马上要钓到一条大鱼似的,亲自上岸,在那夜色里轻声喊出了联络暗号:“老康!”
嘿,没人应。他又喊了一声:“老康!” 还是没动静。这时候,陈友谅借着那皎洁的月光,仔细一打量江东桥,可不得了,这根本不是康茂才说的木桥,而是一座石桥!
陈友谅当时就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凝固了,脱口而出那句好多人都喊过、以后也还有人会喊的话:“中计!”
按他原来的想法啊,这时候周围应该是火把一下子全亮起来,喊杀声震天,伏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来。可他惊慌了一阵后,发现啥事儿都没发生。这可把他搞糊涂了,他心里直犯嘀咕:这是咋回事?我一向精明,怎么就搞不清了呢?难道康茂才有事来不了啦?
不管怎么说,这儿太危险了,不能久留。
巧了,这时候有消息传来,他弟弟陈友仁带着一万人马在新河口之北的龙湾登陆了,还把驻守在那儿的军队打败了,正等着大军呢。
陈友谅一听,那行吧,下令船队加快速度,当天下午就到了龙湾,然后组织士兵上岸。这过程啊,还挺顺利。可他不知道,有一双眼睛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正盯着他呢。
谁的眼睛呢?正是朱元璋的。
朱元璋没料错,陈友谅这人心眼多、疑心重,看到江东桥情况不对,肯定会选择更稳妥的进攻方法。
等汉军全都进入了伏击圈,朱元璋就摇动了红旗。
这时候啊,藏在石灰山后、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方向冒了出来。可他们不吵不闹,就静静地看着汉军,为啥呢?因为没接到进攻命令啊。
汉军那些士兵们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掉进人家的圈套里了,敌人就在眼前,都能看见他们盔甲反射的光呢。可这些敌人就像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就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盯着他们,那眼神,就跟过年时老家的屠户看圈里的猪羊似的,看得人直发毛。
战场上一下子安静得可怕。这种安静啊,可比死亡还吓人呢,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不过汉军没等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
这下可好,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带领下,对着汉军就开始轮番冲击。那些骑兵就像一阵风似的,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那真是所向披靡啊!汉军本来就惊慌失措了,这时候哪还有抵抗的力气,一个个都往自己的船那儿跑。可倒霉的是,这时候正好是退潮,船都搁浅了。没办法,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到长江里逃生。陈友谅呢,好不容易挤上一艘还能开动的小船,狼狈地逃到九江去了。他那胜利的美梦,就这么破灭了。
这一战可不得了,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两万具尸体,还有七千个俘虏呢。再看朱元璋这边,军队几乎没受啥损失,还缴获了一百艘大船和几百条小船。朱元璋有了这些船,就为接下来的最后决战做好准备啦。
陈友谅打了败仗,灰溜溜地逃回江西了。那张士诚啊,就像朱元璋说的那样,是个 “器小” 的人。他眼睁睁地看着陈友谅被打得这么惨,就派了几千个兵在江浙和朱元璋接壤的地方溜达了一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这人真是,就像陈友谅说的,刀架在脖子上才知道着急。
【不速之客】
龙湾之战打赢后有一天,紫金山上的禅寺来了个不速之客。这时候的应天虽说在朱元璋的管辖之下,可治安不怎么样,所以这禅寺一到晚上就关门闭户的。那天黄昏的时候,这个香客走到禅寺大门前,说天太晚了走不了路,想在这儿住一晚。看门的小和尚一看这人,相貌那叫一个特别(其实就是长得丑还凶巴巴的),吓得都不敢拦,就让他进了内寺。
禅寺的住持听说了,急忙出来看。刚一瞅见这人,也吓了一跳。不过他也是见过世面的,再仔细一打量,感觉这人身上有股豪迈之气,还带着一把宝剑。他心里就琢磨,这人说不定是个强盗呢,这种人可不能得罪,要是把他惹毛了,放把火把禅寺烧了,那自己一家老小可咋办?于是他就做主,让这人留下住一晚。
其实啊,这来的人就是朱元璋,他已经养成了微服私访的习惯,这天在紫金山下看到禅寺,想起自己当年当和尚的日子,就进来逛逛。
到了晚上,这住持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老担心那个看着像强盗的家伙晚上闹事。可这话又不好直说,想来想去,想出个主意,决定邀请这人去大殿讲禅。
这讲禅啊,就跟魏晋时候的清谈差不多,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吃饱了没事干,坐一块儿瞎吹牛,反正吹牛又不用交税。
朱元璋睡得正香呢,大半夜被吵醒,一听说是让他去讲禅,真是哭笑不得。他多精明啊,一下子就明白住持的心思了。不过住在人家这儿,得讲礼貌不是,就跟着住持去了大殿。
这大殿里空荡荡的,就他们俩人,分东西坐下后,住持就开始打量朱元璋。
他心里想,这人看着像个农民军领袖,那穿着肯定朴素,面相也凶恶,土里土气的。说他是强盗都是抬举他了,顶多就是个乡巴佬。
既然是讲禅,总得说点啥吧,住持就开口了:“施主是哪里人啊?”
朱元璋回答:“劳烦禅师询问,在下祖籍淮右。”
“那施主现在做什么营生呢?”
“现在没什么营生,就是到处走走。”
住持一听,更觉得自己猜得没错,就想教训一下这个 “乡巴佬”:“我看施主面相,有股杀气。如今天下大乱,施主还是早点找个正经事做,安分守己,有空的时候研究研究佛道,能悟出人生的道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问:“那什么是人生之理呢?”
住持说:“人生之理就是心境二字,我送施主两句真言,施主好好琢磨琢磨。先祖说过: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就是一场虚幻,要是能达到这个境界,就能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着这个一脸轻蔑的和尚,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好久都不停。
住持吓得脸色都变了,朱元璋站起身来,慢慢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间的宝剑,一下子架在住持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装不下去了,吓得哆哆嗦嗦地说:“你…… 你要干什么?你要是想要钱财,都可以给你。”
朱元璋说:“禅师你心境这么高,怎么也会害怕呢?如今天下大乱,就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到处兵荒马乱,就是因为有些人只知道在旁边看热闹!要是天下太平,谁愿意到处游荡?像你这样的人,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娶老婆生孩子,就知道在这儿空谈心境,苟且偷生,真是可耻!”
说完,朱元璋把剑插回鞘里,朝着自己的禅房走去。
住持这才反应过来,这人深不可测啊。
他对着朱元璋的背影大声喊:“贫僧有眼不识泰山,敢问施主高姓大名?!”
可朱元璋头也不回,越走越远。
这住持回到屋里,一晚上都没睡着。他直觉告诉他,这个人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决定第二天一定要问清楚。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就去朱元璋住的禅房,可进去一看,人已经走了,只在大殿的墙上看到用朱砂写的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