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簪袅,您的3顷田和蒙不更的4顷田具在河东处,此外河东还约余25顷良田,3顷荒地零散分布,您可以在那些荒地上选址建屋。”
“毅大哥,你的封田也在这里?”卫和泽听到此处大为惊讶。
“兄长说这样可以方便照料你,我也觉得这般很好,而兄长上报大王后,大王也欣然同意。”
“和大哥互为邻里,这真是个惊喜,大王和蒙恬郎中令的好意,和泽愧受。”
卫和泽对秦王和蒙恬的安排感激不尽,他原先从蒙毅处就得知,按军功授予的田多数只是草田,要自行开垦。
但是此时得到的田地,却是汲水灌溉方便,土地肥沃的良田,而且还在蒙毅隔壁,之后能有个照应,真是喜出望外。
“卫簪袅,大王曾言蒙中郎,智而好谋必成才,这些良田就待不更再得功勋后,作封赏之用,您的赏田既然被大王封赏在这,可见大王对您的期盼不在蒙中郎之下。”
“尽然如此!”卫和泽没想到秦王嬴政对自己的封赏还有这层用意。不说自己本来的任务,现今卫和泽恨不能投桃之报。
当然也让卫和泽明白了,周野身份特殊,不是普通的退伍将士,否则如何能得知秦王对蒙毅的评价,并直白指出。
但卫和泽只要周野完成职责,让自己和嬴政沟通顺畅及时即可,其余他便不会深究。
“扶苏在这预祝先生和蒙中郎早日再得封赏,将父王在这的田地分而得之。”扶苏觉得先生短短几日就为大秦献上良策佳物,按先生的才能,这河东的地很快就会被封赏给先生。
“借扶苏吉言。”卫和泽趁机摸了小扶苏的小脑袋。
终于摸到扶苏头上的两个小角角了,总角少年的发型真是可可爱爱,虽然心中已经化为尖叫鸡,不断时嘶鸣,卫和泽面上却不动声色,表情管理着实有所进步。
卫和泽还在回味手感,却没想到扶苏自行将脑袋又伸了过来,刹那瞳孔地震,手却不由自主的再次伸出将扶苏的小脑袋撸了个来回,发型都有些散乱了。
“阿母最喜如此待扶苏,先生是我长辈,如此能让先生心情舒畅,扶苏甚喜。”
“那等扶苏长大成人,还能给先生摸头吗?”卫和泽眼神狂乱,目光灼灼,呼吸急促,只等扶苏回答。
“先生是老师长辈,即使扶苏六十耳顺,先生仍想抚我头,扶苏也无二话。”
“系统,系统,刚才的话有帮我录制下来吗,一定要有啊。我想偷小甜心扶苏回家养。”卫和泽喜极而泣,着实吓坏了一旁的蒙毅等人。
系统无声以示抗议。
“和泽,何至于此?”蒙毅着实不解。
卫和泽只能干笑以对,顾左右而言他。
“小扶苏,你知道吗五谷果蔬成长结果需要:天提供阳光雨露,地提供营养肥力。”
卫和泽调整心态,继续讲解,“阳光是我们人力不可及的,但是雨露,前有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为蜀郡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有郑国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造郑国渠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可见人定胜天。”
每次想起古时,耗费数万人,长达数年才建立的利民工程,都让卫和泽肃然起敬,无法想象其中付出的血泪。
“而对于土地肥力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黔首们并非愚昧无知,实际上有属于自己的生存智慧。
他们懂得如何休耕施肥,同一块土地上不会连续进行种植,会空置几月或者一年,还会在田地里加入河底淤泥,枯枝落叶烧制的草木灰或者人畜粪肥,使其能够恢复肥力。”
负责田庄事宜的周野,忙仔细聆听,暗自努力记下卫和泽的一言一语,方便上报大王。
另一边蒙毅则是细细思索卫和泽言语中的意义,卫和泽对人定胜天的赞美,以及妄图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
卫和泽在心中感慨,在中原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代代言传身教农耕的经验道理,都只是为了活着而拼命努力。
而在千百年后的社会做到贤者梦想中的天下大同,普通百姓终于能吃得饱穿得暖。
“老师,黔首都知道的休耕施肥,就是你让我学的农桑之事?”扶苏不解。
“是也不是。”卫和泽解释,“扶苏,虽然如今的黔首懂得为休耕的土地施肥,但是如此对五谷丰产却起效甚微,这只因为他们的法子粗浅简陋的,有较大改进的空间。”
“就好比我们人,即使在母体孕育时,将养的体格再康建有力,如果落地之后生长只食五谷,而不沾荤腥,多数会体格瘦弱,因此在粮食生长结果的阶段,合理有效的施肥是十分重要的事。
但是黔首对于已经种植作物的土地,反而不会再施肥,因为怕施肥不利,反而烧苗导致颗粒无收。”
“所以老师您有改进之法,可对?”扶苏听到此时,忙伸手拉住卫和泽的长袍问。
周野和蒙毅听到此处也面露期待。
卫和泽从怀中取出昨日写好的教案,交给扶苏,“原先以为扶苏你会对农桑之事有兴趣,我初为人师,昨日连夜备了教案,却没想到扶苏你这小子居然最想学剑。”
卫和泽笑着对扶苏调侃:“不过总不能浪费为师的一番劳作,这绢布上面就写明施肥不损伤作物的方法,你们可以先看,有问题再问。”
扶苏忙双手接过绢布,轻手展开,只见绢布上,图文并茂,字形仪态遒劲豪荡,而内容条理分明。
“周里长,这份是我给扶苏的教导书,你之后可以抄写一份交于大王。”
扶苏要教,任务也要做,有大王派遣的人,有事要上报只要告知周野即可,太方便了。
但是紧接着卫和泽又告诫正在看绢书的几人,“对于大秦而言,这个法子新奇,效果明显,是宝贵的财富,但是此方法现在虽好,也要农家之后不断对其改革,否则不过百年,就会变得普通过时落后于他人。
就如商君变法以强秦,而其余六国仍然醉生梦死,土地城池都被秦一一蚕食。”
卫和泽知道自己直接教授先进的技术,不利于中原大地文明火花的绽放。
但他陷于这个时代,明知地动干旱雪灾在这之后几年会接踵而来,如何忍心看着黔首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却无动于衷。
可是他也不想让秦至此固步自封,就像之后的汉唐时是万国来邦,各方面领先于世界,最后朝代却是百年闭关锁国,被时代淘汰,最终因为先贤们耗尽鲜血,才得以浴火重生。
所以卫和泽千叮万嘱,技术改革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无论是秦王嬴政,长公子扶苏,之后官至上卿的蒙毅,只希望他们能明晓自己的苦心。
“这些也许太过沉重,但是雁过留痕,只希望你长大之后能不忘今日之事,有所明悟。”
扶苏点头郑重应是。
卫和泽让周野绢布上所书,之后几日尽快找好材料,做好肥田准备。
怕扶苏不解,大致解释道,“种地先肥田,需要肥料,最简单的就是土肥的制作。”
卫和泽的绢布上就写了家庭如何制作土肥,没有化工相关知识和设备,制作土肥是最简易的法子。
收集人畜禽粪便,加上秸秆或枯枝烂叶,将各种材料混合,保持半干不湿的状态,堆放成平顶梯形的堆体,每堆高约六尺,宽约八尺。
上方最好有遮挡物避免阳光直射,之后是它自行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温度可以杀死其中的病菌和虫卵,温度高就需要人工翻堆,促进混合物的发酵均匀。当温度逐渐降低,恶臭消失肥料呈现黑褐色,就表示发酵完成了。
因为添加材料不同,大约需要半个月到数月的时间完成,之后可以用于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如果肥料充足,多数田地就不必在休耕。
“属下,现在就派人去收集物料,准备制肥。”因为周野要抄录一份,绢布现在有他暂时保存。
周野看到书中所写的材料都是简单易得之物,不免神情激动,干劲十足。
卫和泽指出还有其他的制肥之法,例如骨肥,矿物肥,但都只有概括简述,需要人自行研究,毕竟卫和泽他也只是粗通,因此就不误人子弟了。
而收集制肥材料就相对简单,还能美化城市里的环境,不过堆肥要派人多次实验才能成功,熟练掌握之后才能教导他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粪肥收集,卫和泽建议改造咸阳城内简陋的溷(公共茅房),一是方便行人如厕,派人每日打扫清洁,还可以保证城中环境清洁,减少疫病,二是可以保证肥料原料充足。
当然也派人专人定时去城中,收集黔首家中粪便,运到郊外堆肥。
茅房的样式图也抄录在绢布上,茅房建设不是小事,要做好安全防护设施。
卫和泽设计茅房的几个蹲坑用木门隔断,下面相通,脚踩处左右置石板,底部暂时先用石板铺设管道,连接到另一端的粪坑,就是现代早期的公共旱厕模样。
这样踩空也不会有溺毙的风险,毕竟史上就有掉粪坑淹死的国君——晋景公姬,真是‘遗臭万年’。
“这些便交给属下 ,这些时日会收集好材料,试验堆肥,请卫郎君放心。”周野仔细收好绢布放入怀中,“扶苏公子,待属下抄录完毕,会立刻将此绢书完整归还。”
“周里长先抄录交给父王,帮先生处理事物为重,本公子明白轻重缓急。”
卫和泽看着一板正经的扶苏,就想逗弄一下,趁其不备突然一把将其搂在怀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