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寻找格陵兰岛 > 第6章 我不相信理想主义

第6章 我不相信理想主义

一眨眼,一周就过去了。这几天沈确埋头赶稿,把《无界潮人季》第三集和第四集的脚本都写完了。那边语安和恒之也从西安出差回来了,整个人都带着一股子西北风的劲儿。恒之还贴心地带了特产,一份给她,一份给心颖。

“哇,谢谢你啦,恒之!”沈确接过石子馍,笑得挺真诚。

“你回来的正好。”心颖也凑过来,“话说最近公司那个创意征集,不就快出结果了?”

“应该是这几天。”恒之点点头,一边拆着手里的牛肉干。

心颖忽然想起什么,又转头问沈确:“欸沈确,那个征集,你投了吗?”

沈确点点头,动作不大,但眼神藏不住。

“哇塞,你真投了啊!”心颖眼睛一亮,整个人都靠过来了,连恒之也凑过去想听细节。两人声音有点大,一旁语安和斌丹都听见了,顺势朝这边瞟了几眼。

“嘘——小点声!”沈确赶紧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装得轻描淡写,“就……随便投投,图一乐儿。”

“得嘞,嘴真严。”心颖撇撇嘴,倒也没追问。

语安刚回来,沈确没耽误,主动去和她汇报《无界潮人季》的最新进展,把这几天改的分镜、收集的数据都整理好给她看。

“目前就是这些内容。”她说着,把整理好的资料递了过去。

“嗯,做得不错。”语安翻了翻,没挑毛病,“那接下来这块我来跟进就行了,你可以不用管了,辛苦啦。”

果然,和她猜得一样。别人出差,她临时代劳;人一回来,项目立马交还。她就像是一个上岗即焊接、下班即清退的工具人。早就没抱期待,自然也谈不上失落。

回到工位,正想着呢,公司群里“叮”的一声弹出一条新通知。

【本月创意征集入选作品:沈确《寻找格陵兰岛》,拟入驻青年文化纪录片方向。】

“沈确!!你中啦!”心颖喊得比她还激动,手机都差点摔地上了。恒之也朝她竖起了大拇指。

“哇,恭喜你啊沈确!”四周的同事也都听见了消息,纷纷走过来道贺。

“这名字好浪漫啊,讲啥的呀?”心颖好奇心爆棚。

还没来得及回答,桌上的电话响了。

“来我办公室一趟。”是周竞文的声音,短促、直接。

“咚咚。”沈确敲了两下门,“周总,我来了。”

“坐吧。”周竞文开门见山,“群里的消息你看了吧?”

“看到了。”

“不错啊,才来一周,就被选上了。这段时间表现也挺好,看得出来有国外实战的底子。”他语气平稳但不无欣赏,“既然这个项目是你自己投的,那就由你来负责。周三我安排你和纪录片导演开个项目预会,周五之前交我第一版计划书。节目的命运,就看你能不能撑得住。”

“谢谢周总!我一定会尽力。”沈确站起来,语气里压不住兴奋。

从办公室出来,她在门口悄悄握拳,心里像开了烟花:终于,终于轮到我带一个项目了!

她快步走过茶水间,却听见了语安和斌丹的低语声——

“才刚进公司几天吧?就投了稿,还被选上了……”

“她忙得过来吗?”

沈确装作没听见,脚步没有一丝停顿,直直回到工位。

回到座位,她呼了口气,把咖啡往桌上一放,立马打开 Notion 和 PPT,开始列策划初稿的时间线。第一版计划书的截止日是周五,一周的时间,周三见导演,简直像打仗。

打开 PPT 的第一页,她在“项目介绍”那一栏停了很久。手指敲了几次退格键后,最终写下:

“我们想讲一群年轻人,如何在现实的海浪里迷失,又如何在城市的荒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格陵兰岛。”

之后的两天,沈确几乎没停下来。她脑子里全是项目的事,像是一下子切换了频道,从“打工人模式”切换成了“导演预备役”。

最开始,她整理采访方向,边在脑海里盘点、边在本子上写。谁的“岛”,最值得被听见?流动摊贩、独居青年、夜跑者、梦想当诗人的外卖员……这些名字她一个个写下去,就像在沙滩上堆石子。

第二天,她绕路去了南锣鼓巷和地安门附近。不是为了逛,而是专门去“看人”。她带着手机和小相机,边走边拍街景,记人流,观察情绪。哪个摊贩看上去爱说话?哪个路人眼里像有故事?她找个不起眼的石阶坐下,拿出笔记本写采访提纲,边写边在脑子里演镜头:这个角度拍下来怎么样?这段话如果配个海风一样的旁白,会不会更打动人?

晚上回到家,她洗了把脸,泡了杯茶,又打开 Notion 开工。她建了一个小采访系统,虽然不复杂,但很实用:一个是线上问卷模板,准备随时投出去收故事;一个是“角色标签”,她给每种受访者贴标签,比如“反内卷者”“慢行者”“城市漂流”等等,方便之后归类整理;还有一个是选角清单,每个可能的对象都用“身份”“故事线”“镜头感”来打分,就像做选秀一样认真。

为了做到心里有底,她把以前看过的纪录片又翻出来看了一遍。《东京漂流》《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有蔡明亮的《行者》,节奏、镜头语言、旁白气质……她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有时候一句话、一段留白,都会让她停下来琢磨半天。

周三一早,会议室被提前清空,窗帘拉开,投影机提前调试好,公司为三部纪录片的项目开会做足了准备。沈确特地提前十五分钟到场,手里拎着资料夹,脑子里飞快回顾着昨晚临睡前反复演练的讲稿。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正式的项目预会,对面还坐着传说中的纪录片导演组。她昨天便向周竞文要来了三位导演的资料——当然是为了好好准备。

门口一阵脚步声,导演组进来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总导演唐及,四十岁左右,一身剪裁合体的黑色西装,没有特别浮夸的打扮,却自带一股业界老炮儿的沉稳气场。他一进门便笑着说了句“早上好”,语气温和,显得亲切。

他身后是一位三十岁上下的男子,177左右的个子,体型适中,穿着一身深蓝色西装,头发利落地向后梳着,面无表情。他没有和谁打招呼,只在众人坐下前,略微点了下头。沈确一眼就认出他——执行导演林既白。她昨晚还看过他的两部短片,镜头语言极具风格,色调偏冷,画面里的人物总是像被困在某种时间之外。

最后走进来的是编导罗曼婷,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锁骨发,圆圆的脸蛋笑嘻嘻的,穿着一件鹅黄色针织开衫,肩上挎着一个布袋,像是刚从咖啡店出来的艺术生。她一边打招呼一边打开电脑,显然是三人中最接地气的一位。

“唐导,林导,罗编,你们好。”沈确站起身,努力保持镇定地打招呼,声音温和而有力。

她把准备好的PPT插上投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介绍《寻找格陵兰岛》的项目构想。

“我们想拍一群年轻人——他们走丢了,在城市的高墙里,在熬夜的便利店、午夜的出租屋,在奔波和孤独中失去了方向。但我们不想直接讲孤独,而是通过他们如何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找回自己的一块‘岛’。这座岛,有时候是一个夜跑的习惯,有时候是一家小摊位,有时候…只是和猫一起吃完晚饭的五分钟。”

沈确越说越投入,讲到采访人群筛选、街头观察、小成本的拍摄计划,以及想象中的镜头节奏——她的演讲中带着一点新人的热血,也带着点真正的用心。

唐导听得认真,频频点头,眼角甚至浮现出一丝赞许的笑意。

“你这个整体风格,我还是挺欣赏的。”他靠在椅背上,说道,“虽然年轻,但不是乱来。”

一旁的罗曼婷也补了一句,语气轻快:“你这想法…挺野的。不过我很喜欢。现在太多人拍得太端着了,有你这股子劲儿挺难得。”

沈确听到这里,心里一松,正准备接着展开细节,坐在她对面的林既白忽然出声,语气淡淡的:

“理想主义,是年少的病。”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沈确嘴角僵了一下,没立刻接话,也不知该接什么。她一时间有些尴尬,眼神下意识飘向屏幕。

唐导轻轻咳了一声,笑着打圆场:“别理他,既白说话一向是这个风格,嘴上不留情,心里其实挺细的。”

“……嗯。”沈确挤出一个笑,默默把自己的水杯捏紧了一点。

一上午就在这样的节奏中过去了。讨论了形式、受众、预算可能性、拍摄周期与资源需求,各自交换意见,不时有小争议,但整体还算顺利。

“那之后等你把完整版的项目提案发给我。祝我们合作愉快。”唐导说完,和沈确握手后离开了。

从会议室出来时,沈确背着电脑包站在走廊的拐角等了一会儿,直到林既白独自走出。

“林导。”她喊住他,语气有些克制地带着好奇,“你不相信格陵兰岛吗?”

林既白看了她一眼,眼神依旧不温不火。

“我不相信理想主义。”他慢慢地说,“我只相信能落地的岸。”

说完便离开了,步伐不紧不慢,整整齐齐地收进走廊的尽头。

沈确站在原地,没有笑出来,只听见他最后的一句话回荡在脑海里——

“不要用情绪干扰真实。”

大家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我不相信理想主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春水摇摇晃

狩心游戏

骄阳似我(下)

婚后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