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姐懂的真多。”
谈到种地,方氏的话就多了,手上的活也慢了。
叶龄音一边听她讲春耕,一边撸起袖子要帮忙,赵氏赶紧过来拉她。
“你帮什么忙,你是小姐,等着吃就行了,给我去坐着!”
这话落入了屋后男人的耳朵里,对方打从叶家老宅那里就憋着呢,这会儿终于忍不住,晃到了前院,肃着脸对赵氏说道:
“姨娘先前那会儿是不是没听明白,俺家婆娘只是收了钱帮你们叶家照看照看老房子,每个月打扫一遍就成,俺婆娘不是你们家的下人!”
刘老大不顾方氏眼色,继续说:
“你们刚来镇上人生地不熟,这顿饭只是咱家尽尽地主之谊,下一顿可得你们自己在自己家吃,我们家可没那么多粮食招待你们。”
“你说什么?”赵氏又惊又气:“你们不是我们家的下人?”
“可不就么!”
刘老大还想呛上两句,方氏拉过他:“你少说话!”
“我怕他们搞不清楚状况,还把自己当姨娘小姐,来享福来了!”
方婶见他又要争辩起来,赶紧把他推进屋。
气氛一下子又僵了。叶龄音开口打破僵局:“方婶,我晓得的,今天实在多谢你们招待。”又道:“刘叔对您真好。”
方氏脸上又有了笑,手足无措的感觉顿时就好了很多。
叶龄音撸起袖子,麻利地给她打下手。
自己已经不是小姐了,以后还得在这个镇上生活,左邻右舍还没见全呢,这就得罪了一个。
她在心里叹了口气,给赵氏续了茶让她自己在那喝,以免又因为没人伺候茶水再发火。
为了这顿午饭,方氏在早上的时候就宰了一只鸡,放在砂锅里炖着了,两人把手里的韭菜和蒜苗理好洗干净以后,两个孩子也把鱼买回来了。
中午有鸡有鱼,还有韭菜炒鸡蛋,可把两个孩子乐坏了。
他们家除了过年和亲戚来,很少吃到鱼和鸡,两道菜一同出现的几率就更少,而且这顿饭还有香喷喷的稻米配,这简直就是过年了。
叶龄音很喜欢方氏做的蒜苗烧鱼,浓油赤酱,蒜苗增鲜,鱼肉也煮得十分入味,和小时候在外婆家吃过的味道很像。
不知不觉就多吃了一碗,方氏见她这么给面子,对她的态度也渐渐没那么拘谨了。
两个孩子见叶龄音也和他们一样,夹鱼肉蘸着碟子里的汤汁吃,甚至和他们一样用浓浓的汤汁泡饭,发现她和他们根本没什么不同,便不禁偷偷把她划到了朋友的阵营。
赵氏矜持地吃了几口米饭,吃了几筷子鱼,喝了一碗鸡汤,便不怎么动筷子了。刘老大不想和她们一块吃,自己坐在屋后吃去了。
饭毕,赵氏说要出去为老宅采买东西,方氏便热情地把两个孩子借给她当向导。
趁赵氏去老宅修整的空档,方氏才好心地和叶龄音说了许多日后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以及在青阳镇该如何生活,左邻右舍的性格脾气。
“住在我们这一排的几家都是做生意的,这会儿都在镇上铺子里忙着,等天晚,回来了你就能见着。”
方氏老母亲一般把自己暂时能想到的都说完后,总结道:
“有些话可能说出来不太中听,但婶子也是好心,姨娘小姐只身在外,家里没个男人,过日子一定要更小心些。”
叶龄音先前正苦于对这里一无所知,如今方氏倒豆子一般把她想问的大部分都回答了,心里渐渐踏实下来。
两个女子在这偏远乡镇上单独生活,的确是要多小心。
她向方氏借了两身寻常衣服,一件拿去给了赵氏,一件自己换上。
换上了寻常衣服的叶龄音就着老宅院子里的水缸整理衣裳,缸里的水倒映出一个面容艳丽得近乎妖娆的姑娘,肤如凝脂,面若桃花,修长的脖颈像白瓷一般,一半掩盖在粗布衣下。
衣服实在不合身,又肥又大,肩膀跨垮的,反衬得倒影中的人更加小巧可人。
她母亲就是个美人,她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叶龄音想了想,去方婶子家灶膛里取了没烧完全的焦树枝,给自己脸颊上点了一排小麻子,这才满意。
梳妆完毕,叶龄音去看赵氏,果如预想的那样,赵氏并没有换衣服,而是更加用心的打扮起来。
可惜朱钗首饰都在叶家被搜走了,饶是再打扮,也还是寡淡了些。赵氏扔了手中的木梳,发起脾气来。
知道对方一时还无法接受当下的境况,叶龄音重又掩上门,在外面等着。
赵氏终究没有换上那身衣裳。
方婶子的小女儿和儿子赶着驴车来接她们去镇上。
***
青阳镇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好不热闹。
叶龄音一路上都在观察街边的酒馆食肆,发现这个镇虽不比城里,但该有的吃食却一样不少,该有的店铺类目也一应俱全,需要什么就有什么。
赵氏一路逛下来,神色也稍微缓和了。
这估计是她来到这里到现在唯一觉得稍微满意的地方。
驴车路过一家钱庄,赵氏当即叫停驾车的两个孩子,下车走进去。
她不是傻子,在叶家首饰和银子带不走,但银票这种好藏匿的东西当然也和叶龄音一样,第一时间藏起来,因此当她拿出一卷银票兑钱的的时候,叶龄音一点也不觉得惊讶。
“这张花梨木的大床我要了。”
“这套柜子我也要,必须请最好的工匠给我做。”
“这张梳妆台还算讲究。”
赵氏有了钱,买买买的热情高涨,买了家具又要买首饰衣服,叶龄音赶紧阻止她。
买家具的时候她就想说,钱要节省点花,毕竟她们后半辈子可都要在这里生活。
哪知赵氏听了她的话,只是冲她笑骂了句“傻丫头”,又开始大手笔的花费起来,叶龄音根本拦不住。
赵氏还要买个使唤的下人,好在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牙人,才把想法暂时搁了下来。
中午的饭没吃好,赵氏此刻又累又饿,便让两孩子推荐一家镇上最好吃的馆子歇脚加吃饭。
谁知俩孩子绕来绕去把他们带进了一家面馆里。
“说你们是穷孩子还真是穷孩子,这就是你们吃的最好吃的馆子?!”
赵氏平身最厌面食,可来都来了,她也再没力气逛到下一家,索性坐下来,给每个人点了碗面条。
“他们家的肉肉面真的是我们吃过最好吃的面了。”
小姑娘歪着脑袋一边巴巴地望着跑堂的伙计,一边不忘感恩道:“谢谢夫人买面给我和哥哥吃。”
“人不大,嘴巴倒是甜。”赵氏对小丫头挺满意。叶龄音也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巧巧叫刘巧巧,四岁,哥哥叫刘牛牛,六岁了。”
两人看向从始至终都不怎么爱说话的小男生,才六岁的孩子都会驾驴车了,还那样熟练,叶龄音自问自己六岁的时候自行车还没卸掉后面那两辅助轮。
青阳镇人喜面食,这家面馆的客人络绎不绝。等了好一会儿,跑堂伙计才终于把他们的面端上来。
每人都是大海碗,搁到眼前颇有视觉冲击力。
碗里的面热气腾腾的,面上盖了一层肉酱。
两个孩子熟练地先夹了一筷子纯肉酱解解馋,然后才把面汤和肉搅拌在一起,开始大口大口的嗦面。
见叶龄音也和他们一样,两孩子又是相视一笑。
可能是中午吃得有点多了,而且也没过去多长时间,叶龄音根本不饿,吃了小半碗便再也吃不下。不喜面食的赵氏则干脆又是吃了几口就撂了筷子。
那几口也是看两个孩子吃得有滋有味才吃下去的。
但实事求是来说,这家面的滋味其实很一般,酱也很一般,吃完没啥特别的感想,最诱惑人的可能就是他们家量大,且给的肉末足吧。
她忽然很想吃老北京炸酱面了,还有干拌面,燃面,热干面,酸豆角裹着麻酱夹上一大筷子热干面,酸爽得齿颊生津……
简直不能想,越想越想吃。
等老宅的厨房配置好,她一定要把这些好吃的全都做一遍。
不知不觉逛到天黑,几人才打道回府。
方氏在家门口等了许久才等到他们回来。
因买的那些大件都是要定做的,叶龄音和赵氏少不得还要在方氏家叨扰几个晚上。
住几晚这种事赵氏自是说不出口,还得叶龄音去说。
不过在解决这件事之前,叶龄音还有件事要问赵氏。
“姨娘,你是不是觉得爹还会来接我们回去?”
赵氏一边欣赏手里刚买的玉手镯,一边回应她:“傻孩子,你爹当然不会丢下咱娘俩不管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