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又一年春 > 第1章 猫儿

第1章 猫儿

江南立春时节又至,处处莺啼,烟柳新发,第一场春雨落下来时,两岸笼烟,一派新色。

街道两边房檐下还挂着年节时喜气的红灯笼,有人门前贴了一双门神被风吹起一角来,家中有老者看到了,反身回去端出一点糨糊又贴牢。

这个时节里街上往来行人不多,农家年轻些的人早忙着插秧,只有商贾家才提早开了门迎客。

有摊贩吆喝一声,带起一声接一声的吆喝。

忽然,一只猫不知从哪户人家中窜了出来,一下打翻了一个支起来的小摊子。那摊贩骂骂咧咧捡起落到地上的小玩意儿,那猫见状极快地跃上一旁的屋顶跑了。

阿榆方才正瞧着这边小摊子的珠花,听到动静看去,只一眼便被猫儿吸引了去。

那猫儿雪白长毛,长得好生漂亮。

它跑得着实快,一息的功夫,就跑了个没影。

阿榆摇头叹可惜,这猫儿若是她家的就好了。她和她那少年成婚的夫君都喜欢猫,家中也养了一窝。

等她又多逛了些时辰,逛到石桥边上,天上落起一阵小雨来。

阿榆出来得急,没带伞。她看看天,罢了,这雨也下不大。初春时节的雨轻柔得很,倒犯不着撑伞。

阿榆走上石桥,撑在栏杆上望着雨落湖中,打出一点微漾的涟漪。

算算该是十余年前了,她就是在这里同李应定情的。

那时的李应还是少年郎,青衫负剑端坐在一匹白马背上行来,可神气。

她与李应算得青梅竹马,她家算得富庶,将她当那些高门小姐一样养着。自小吃喝不愁,穿着绫罗绸缎,连那头面也是上好的。

李应家中是官家,官在七品,也算得入了朝廷。遂李应小时,家中便将他送入学宫。

李应其实不爱读书,他背着他家中人同她说他想做个大侠,就像那些话本里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大侠。而不是困在朝中做卑躬屈膝的芝麻官儿。

她那时同李应说:“那我带你逃走?我出钱你出力,跑过青衣道,去四处看看。”

李应点头。

后来他俩真的带着几十两银子跑过了青衣道,跑去江湖中。

他们行过江南烟雨,翻过蜀中高山,走过玉门关看到广袤大漠。从江南到西北,他们走过了许多地方,看遍了大美人间。

阿榆想着便走过了石桥,雨果真没下多久,等她到了宛府门口,雨正正好停下来透出点细碎日阳。

门口守着的门房老远见她来了,赶忙打开门将她迎进去。

李应正在院中等她,看她鬓发打湿,带着一身水汽,便拿着手中正看的书轻轻敲在她额头。

“你就是仗着身体好,总不爱带伞。我说了多少次了,这春日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下雨,你总不带。不带伞也不带个丫鬟,真是……唉,说不动你。”

李应重重叹了一口气,拉她进屋中,差人取来一张干巾子,替她解了发髻擦干头发。

末了又让人抬来一桶热水供她沐浴。

阿榆看着李应忙前忙后不敢看她,不由笑道:“李大官人,怎的这么些年了,还害羞啊。”

今岁该是他们成婚的第十六个年头。

十六年里,李应做过江湖中令人称道的大侠,后来边关危急,他同她道别,说男儿自当为国效命,烽烟起时,他当守她、守家、守国门。

他没有做成将军,还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自那之后都拿不得重物。

那日里他回来。

彼时少年已成了青年人,在凯旋归来的军队里,他坐在高头大马上。只一眼就瞧见她,然后纵马到她身前将她捞上马背。别人笑话他原来是家中有美娇娘才这般着急啊。

他笑笑,答:“是啊,想她了。”

一时也不知得了多少人艳羡。

青年眼眸如星,较从前沉稳了许多。

她坐在他马背上,一路从城门走到皇宫前。

他说,以他那点微末功绩,见不到圣上,只能在御花园折返,但也想让她看看皇宫之中是何模样。

皇宫之中自是金碧辉煌,御花园里百花齐放,一派繁华景象。

他低下头问她:“喜欢吗?”

那时,她好像点点头又摇摇头。

皇宫繁华,却高墙林立。朱檐碧瓦,却只得那几分颜色。

太过沉闷了,有时看着朱红宫门,都觉得心中一窒。

那之后,李应便再没带她进过皇宫。

京都太冷,她同李应便挑出江南这方买了大院子。后来李应还是当了官,做着一方清廉县令,院子也换到好地段变成了宛府。

李应说她劳苦功高,府第就跟她姓宛了。

她平日里闲暇多,从前盘下的铺子赚的银两养家绰绰有余。她便又买下一处空地建学堂,闲来无事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开蒙。

一来二去,他们倒是在这方多受夸赞,在年节里,也有百姓偶送自家做的吃食。

那时学堂少,多有人说女子学着认两个字便得,她思量许久还是一一说道。有那更古板些的,她也无法,只能尽自己的力。

家中养的白猫儿是开学堂那一年来的,脏兮兮的窜进厨房里偷一条鱼干,被在厨房的厨娘抓了个正着。

小猫儿看着也只有半大的模样,小小一只,她把它抱起来喂了点吃的后带去洗干净。猫儿很乖,不吵不闹,就在院里的新种的榆树下给它做了个窝。

平日里放着它满院子乱跑,偶尔进了屋子也不曾驱赶,就这般随意地养着。养的时日一长,有一日就带回另一只猫儿,那猫儿灰底黑纹,想了想也就给它取了个黑老虎的俗名儿。

这下,他们家白老虎黑老虎就都有了。又过了不久,它们生下一窝小猫儿,足有四只,两只像爹两只像妈,日日看着小猫儿到处跑,日子更多了些趣味。

第五年,她说学堂该扩建了,如今来学堂的孩子多,十里八乡听闻这边有好先生,也都把孩子送来。

孩子多了她一人可管不过来,就想着多招了三个先生,分教算数习武。

李应向来都由着她,每月里月俸都交到她手里。她买铺子买地办学堂,他都说好,钱在她手里,她喜欢就好。

家中也没太多亲戚,他们都不喜欢那些个虚情假意。偶有来访的糊弄一下便过了。

她不擅应付这些,有时来的人多了李应就帮她应付着。

在江南第七年时,北边遭了灾。许多人都往南面跑。

说是那边天灾**的,天上降灾地上打仗,一事叠着一事每个安生日子。

那一年,来了许多灾民,他们被挡在城门外,嘴里哭喊着想活命。

可这时候,断不敢开门放行的,若是放了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城中人也不算富庶,就怕这些灾民急了伤人。

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她记得清楚,那时候李应从外面回来,面带严肃地同她说先莫去城外。

她其实从别人嘴里知道,如今城外,一片饿殍。朝廷的赈灾粮才下来,就分了个干净。

她问过李应,为什么他明明说要闯荡江湖,如今安定下来却选择走李家老路入了仕途。

李应长长叹了一口气,许是怕她担忧又添上一句:“这条路没人逼我,是我自己想走。”

“不入仕,不做官,怎能护一方安宁?哪怕只是一个县令,也好。”

她这才恍然,原来那时李应自战场上回来后开始苦读,便是为了护她护百姓。

在他眼中的家国太大,他不想去争朝堂上那个高位,只想守一方清平,同她好好过日子。

而在她眼中的家国太小,是街上摊贩吆喝,田中有人插秧。是她盘下那几间铺子几亩地,开建学堂。

总有人写朝堂之上文臣高风亮节,一笔写下文人风骨引后人称颂。写边关卷风雪,黄沙埋枯骨,马革裹尸或是血肉成泥。

她总能从李应口中,从说书先生的折子,从孩童争看的话本里知晓她不知道的另一方天地。

李应比她看过更多,更知晓他们在的人间。

她是他的家,他总会守着她过这一生。

在南方烟雨里,他们走过许多个年头。

她刚起身,就有一只猫儿自屋外从窗户跃进来,一下扑了个空,落进浴桶里。

李应伸手将它拎起来,这是当年那猫儿剩下的小猫儿,如今也有三四岁大了。

它比它爹妈更皮,总喜欢趁人不备溜进卧房,随后打碎一两个物件。

李应总说这猫儿不乖,但从未说过要将它如何的话。

这人啊,是嘴硬心软,他是最爱猫儿的。

阿榆这才起身,今日里出去浪费了许多时候,这个时辰了该开始看书了。

她不爱做针线,就找了绣娘进府来。

从前那一身绣得别别扭扭的喜服算是她唯一一次做针线活儿。

喜服被压在箱底,如今抖开还是以前的模样,盖头边上坠着细碎的小珠子,是好看的。

这么些年了,喜服是原样,她和李应还是原样。

那时还是在父母面前成的亲,后来是青衣道,再是蜀中,最后是玉门关。

“想到以前的事了?”李应来到她身后,见她抖开那件喜服,一猜便猜到她的心思。

阿榆只笑笑:“我想着这喜服别别扭扭的,也不知那时为何这么喜欢。”

“如今就不喜欢了?”李应打趣她,明明他见她还是满眼喜欢的。

这是她在这世上的第三十二个年头,成亲的第十六年。

她答:“李大官人有兴致私奔吗?我出钱你出力,跑过青衣道,跑去各处看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猫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经年烈酒

别那么野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池南春水

婚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