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赏赐带来的涟漪尚未完全平息,盛家后宅的目光,又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寿安堂。
起因是老太太发了话,道是皇后娘娘赏赐厚重,盛家需得有所表示。她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便让明兰帮着整理抄录几卷她早年批注过的佛经,再配上些自家做的素净针线,择日送入宫中,聊表谢意。
这本是寻常的礼节往来,由养在老太太身边的孙女协助也在情理之中。但落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另一番意味。
林栖阁内,墨兰将手中的绣绷往旁边一掷,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酸意:“不过是抄几卷经书,也值得这般郑重其事?倒像是多了不得的功劳,显摆到她头上了!”
林噙霜倒是沉得住气,慢条斯理地喝着茶:“你急什么?老太太让她抄经,是给她脸面,也是因着她字还算工整,性子也静得下来。这等送往宫中的东西,最是考较耐心细致,一个不好,反倒不美。你且看着便是。”
话虽如此,她眼底却也藏着一丝疑虑。皇后娘娘前脚刚赏了东西,老太太后脚就让明兰经手回礼,这其中的关联,不由得她不多想。
王氏那边倒是没太多想法,只觉得老太太安排得妥当。明兰那丫头性子闷,字写得不错,做这等事正合适。只要不越过她的如兰去,她便乐得清闲。
暮苍斋里,明兰却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她深知此事看似简单,实则关系着盛家的体面和祖母的颜面,丝毫马虎不得。
老太太将她叫到跟前,将几卷纸张已然泛黄的经书递给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清瘦有力的簪花小楷批注。
“这几卷《金刚经》批注,是我年轻时随手记下的,算不得什么精深见解,唯‘心无所住’四字,略有体会。你且用心誊抄,字迹务求端正清晰,不必追求花巧。针线活计,我已让房妈妈挑了几样你平日做的,荷包、抹额之类,重在针脚细密,样式朴素即可。”
明兰双手接过经书,只觉得分量沉重,恭声应道:“孙女明白,定当尽心竭力,不敢有负祖母所托。”
接下来的几日,明兰几乎足不出户,除了晨昏定省,便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抄录经书和检查针线上。她选了最好的宣纸,细细地研墨,每一笔都写得极为认真,力求与祖母批注的原迹形神兼似,又保持着自己字迹的工整清秀。小桃在一旁打扇、添茶,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打扰了姑娘。
这日午后,明兰正抄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句,忽闻窗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平稳的脚步声。她笔尖一顿,一滴墨汁险些落下,连忙稳住心神。
脚步声在院门外停住,似乎是刘永在与守门的婆子低声交谈。片刻后,脚步声远去。
明兰轻轻松了口气,却又有些不解。竹意轩与前院书房相隔不远,殿下平日极少涉足内院女眷住所附近,今日怎会走到暮苍斋外来?
她并未深思,只当是偶然,重新凝神于笔下的经文。
然而,隔了一日,相似的情形再次发生。那平稳的脚步声依旧在院门外停留片刻便离去。
一次是偶然,两次便显得有些刻意了。
明兰握着笔的手心微微沁出薄汗。殿下他……究竟是何意?是路过?还是……特意来看她抄录经书的进展?
她甩甩头,将这个荒谬的念头压下。殿下何等身份,怎会关注这等微末小事?定是自己想多了。
她却不曾看到,竹意轩的书房内,赵暄正听着刘永的回禀。
“……六姑娘这两日都在房中抄录经书,极为用心。老奴隔着窗棂瞧了一眼,字迹工稳,进度也快,想来不日便可完成。”
赵暄“嗯”了一声,目光落在书案上摊开的一本舆图上,似乎并未在意。
刘永顿了顿,又道:“老奴瞧着,六姑娘所用宣纸,是库房里最好的玉版宣,墨也是上用的松烟墨,并未因是抄录佛经便有所轻忽。”
赵暄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在舆图上标注的漕运节点旁点了一个小小的墨点。
“知道了。”他淡淡应道,语气听不出喜怒。
刘永便不再多言,躬身退下。
赵暄放下笔,目光投向窗外。暮苍斋的方向,隐在层层叠叠的屋宇之后。
用最好的纸墨,字迹工稳,进度又快。
果然是个做事极认真、极稳妥的。只是不知这份认真稳妥之下,藏着的是对祖母嘱托的重视,还是对宫中回礼的谨慎,亦或是……两者皆有?
他忽然有些好奇,她抄录那些“心无所住”的批注时,心中又在想些什么?是否真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盛家六姑娘,就像她正在抄录的那些经卷,表面看来平静无波,内里却似乎蕴藏着不易为人察觉的韧性与深度。
数日后,明兰终于将几卷经书并针线活计整理妥当,亲自送到寿安堂请老太太过目。
老太太仔细翻看了一遍抄录的经卷,见字迹清晰端正,无一错漏,笔意间甚至能窥见几分自己年轻时的风骨,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又看了看那些针线,针脚细密均匀,花样朴素大方,点了点头。
“很好,难为你这般用心。”老太太温和道,“便按此准备,后日便让房妈妈递牌子入宫,将谢礼呈上。”
“是,祖母。”明兰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轻声应道。
从寿安堂出来,明兰觉得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总算不负所托。
回暮苍斋的路上,经过那片小花园,却见海棠树下,赵暄负手而立,似乎正在欣赏枝头残存的几朵晚开的花。
明兰脚步一顿,下意识地想避开,却已被对方看见。
“六姑娘。”赵暄转过身,目光平静地落在她身上。
明兰只得上前行礼:“殿下万福。”
“免礼。”赵暄虚抬一下手,目光在她略显轻松的神色上停留一瞬,“六姑娘今日气色甚好,可是经书已然抄录完毕?”
明兰心中微惊,他竟知道?是了,刘内官那日……她压下心绪,垂眸答道:“回殿下,刚刚呈与祖母看过,算是幸不辱命。”
“哦?”赵暄语气似随意,“老太太要求严苛,六姑娘能得一句‘幸不辱命’,想必是极好的。”他顿了顿,忽然问道,“抄录经卷,可知其义?”
明兰一怔,谨慎答道:“祖母批注精深,明兰愚钝,只能识其字,未能深解其义。”
“是么?”赵暄看着她低垂的眼睫,声音放缓了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姑娘抄至此句时,心中可有所感?”
明兰心头猛地一跳,握着帕子的手微微收紧。他连她抄到哪一句都知道?
她强自镇定,依着方才的回答道:“明兰只是依样抄录,不敢妄加揣测。”
赵暄静静地看了她片刻,那目光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她层层叠叠的谨慎与伪装。
就在明兰觉得几乎要喘不过气时,他忽然移开了目光,重新望向那株海棠,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平淡:“盛家家风清正,连闺阁女子亦知勤勉用心,不错。”
说完,他便不再看她,径自转身,沿着来路缓步离去。
明兰站在原地,直到那抹挺拔的身影消失在月洞门后,才缓缓松了口气,后背竟已沁出一层薄薄的冷汗。
他最后那句话,听着是夸奖,可她总觉得,那平淡的语气下,藏着某种她无法理解的探究。
这位殿下,他到底想从她这里看到什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