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短篇单元】八小时速通考研政治 > 第10章 近24年考研真题(马哲篇)

第10章 近24年考研真题(马哲篇)

一、单项选择题

1.(2021-2题)习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钟果革明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A.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B.人类已完全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C.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

D.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2.(2019-2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A.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普通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B.事物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C.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D.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3.(2018-2题)“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

B.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4.(2017-1题)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2017-2题)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6.(2016-1题)《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本质

7.(2016-2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8.(2014-2题)俄国早起马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铛。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9.(2013-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10.(2013-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格”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人的羊草?但脑子一转办法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11.(2012-2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乘以90%乘以90%乘以90%乘以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12.(2011-1题)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越长越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此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二、多项选择题

13.(2022-17题)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谈及水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时,以传统名吃“羊肉泡馍”作形象比喻,强调要全方面贯彻“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蕴含哲学道理是()

A.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D.尊重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14.(2022-18题)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明都与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新材料的研制却是颇为不易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借助数据共享,对先进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预测,筛选,从而加快新材料的合成和生产。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算法在辅助新材料设计时尤为得力,其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描述符生成,模型构建和验证,材料预测,实验验证等步骤。人工智能能辅助新材料研发的过程表明()

A.科学研究能够任意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B.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C.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具体的物质结构和性质变化并不改变世界的物质性

15.(2022-19题)时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刻度。1秒钟,电影放映24帧画面,猎豹在草原上飞奔28米,蜂鸟震动翅膀55次;1分钟,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58.3厘米,复兴号前进5833米。时间创造无限可能。有人努力奔跑,用全力以赴的冲刺突破极限;有人砥砺前行,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辛勤耕耘。原本匀速流动的时间,正是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在昂扬奋发的进取中,确定意义,体现价值,进而定义生命的精彩,定格历史的脉动。人们在奋斗中定义时间,说明时间是()

A.测量事物运动的客观尺度

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运动的主观联想

D.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

16.(2021-17题)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个星系,长达14亿光年的南极墙。类似于南极墙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钟果科学家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吸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表明,宇宙手机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这是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探针。南极墙的发现表明()

A.世界的本质是暗物质暗能量

B.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

D.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17.(2020-17题)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世界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公布了人类首次拍到的黑洞照片。这是继2015年人类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两个黑洞合体之后,证明黑洞存在的直接视界证据。有科学家认为,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表明()

A.空间的性质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状态

B.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C.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有关

D.空间的观念随着人的认识发展而拓展

18.(2019-17题)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A.物理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C.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19.(2018-17题)2017年6月,钟果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基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0.(2016-18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1.(2015-17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极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形成过程说明()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当然结果

22.(2015-18题)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B.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C.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23.(2014-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钟果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4.(2012-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C

6.B

7.A

8.C

9.A

10.C

11.B

12.C

13.BCD

14.BD

15.ABD

16.BC

17.ABD

18.BD

19.ACD

20.ABC

21.ABD

22.BCD

23.BD

24.BCD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春水摇摇晃

婚后第二年

狩心游戏

骄阳似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