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转到另一边:2008年春天,KAFA(韩国电影艺术学院)校园里的樱花全开了,粉白色的花瓣飘得到处都是。申道勋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面前那杯咖啡早已凉透,他根本没注意到。
他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摊开的剧本,脑子里全是各种镜头画面,在心里反复琢磨着怎样把这些场景完美地呈现在银幕上。
窗外喧闹声,小伙子却恍若未闻,满心满眼只装着自己尚未实现的电影梦。
本科就读于中央大学期间,申道勋靠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维持学业。为积累拍摄经验,他辗转于首尔各大片场担任场记助理。
当时的韩国电影工业正处在胶片与数字交替的萌芽期~主流商业制作仍牢牢坚守35mm胶片阵地,ARRIFLEX 535B日租(金高达45万韩元,连相对轻便的ARRI SR3也要30万韩元;
而柯达Vision2 500T(5279)胶片每卷采购价18万韩元,加上在首尔电影冲印所(Seoul Film Lab)的显影转磁费用,每分钟成片成本逼近100万韩元。
数字拍摄在当时被视为实验性选择。虽然朴赞郁已在《我要复仇》(2002)中尝试用索尼HDW-F900拍摄部分镜头,但这款早期数字摄影机日租金仍要60万韩元,且需要搭配天价的SRW-1录像机才能记录4:4:4信号。
更现实的选择是松下AJ-HDC27F可变帧率摄像机,但它的1/3英寸CCD画质根本无法满足影院放映需求。
囊中羞涩的申道勋最常光顾东大门市场的"电影人合作社",这里能以半价租到学生剧组淘汰的ARRI 16SR。他尤其擅长利用KOFIC(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通过提交拍摄方案获得器材租金补贴。
为最大限度省钱,他发明了"碎片化租赁法":在工作日的上午9点到下午5点(租金最贵时段)借用三脚架等简单设备,而需要摄影机的关键镜头则全部集中在租金打七折的深夜档期拍摄。
2003年拍摄毕业作品时,他更冒险使用了从清凉里市场淘来的过期ORWO UN54胶片~这些德国统一前的东德库存货,在汉江畔潮湿的夏季里产生了独特的乳剂氧化纹理,后来意外造就了独属于他的影像美学。
早在考入KAFA之前,申道勋便已穿梭片场积累经验,那会儿他曾在多位KAFA前辈的剧组中担任场务工作,其中就有金泰勇和闵奎东。1999年,这俩人合作拍的《女高怪谈2:交换日记》上映后反响热烈,闵奎东更凭借该片荣获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最佳新人导演奖,自此在电影圈崭露头角。
等申道勋好不容易考上KAFA,正好闵奎东开始筹备《我一生最美丽的一周》。作为KAFA的直系后辈,申道勋在片场积累的经验和对电影的执着劲儿,让闵奎东直接给了他助理导演的机会。那时候申道勋刚进KAFA,一边上课一边泡在片场,跟着前辈们实打实学了不少真本事。人常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8年,Cine2000计划启动《女高怪谈5》项目,在新人导演的选拔环节,几位影视圈前辈不约而同举荐了申道勋。“机会给出去了,就看这小子能不能接住。”带着这样的期许,申道勋得到了和公司高层面谈的机会。
在江南区论岘洞的Cine2000会议室里,申道勋站在会议桌前,手心微微渗出汗珠。他展开方案阐述:“全片将用索尼高清摄像机搭配鱼眼镜头拍摄。
走廊追逐戏里,摄影师会手持机器快速晃动跟拍,低角度仰拍配合鱼眼镜头的畸变,把天花板扭曲成穹顶,老式日光灯管在画面里拉出诡异光带,一下就把空间的压迫感拉满。”
说着,他抽出几张手绘灯光示意图:“主光直接用校园里的老式日光灯管,加蓝色滤光片调冷色调;
再用红蓝撞色制造视觉冲击。辅助光用改装过的红色应急灯,关键时刻突然亮起来。移动拍摄就把手推车当固定机位,让画面带着不稳定的抖动。”
“叙事和镜头上,我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他翻开满是批注的脚本接着说,“比如当主角探索废弃教室时,会穿插破碎的回忆画面,让现实与梦境的界限逐渐模糊。
在表现灵异事件时,大量运用大特写镜头,聚焦角色惊恐的瞳孔、颤抖的指尖等细节。”
“这部作品表面是校园灵异故事,实则映射了当代韩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困境:校园霸凌、极端学业竞争、家庭与社会支持的缺失。这些压力交织在一起,往往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我想通过视觉化的恐惧,呈现他们内心的压抑与挣扎。”
再与制片方反复磋商、敲定细节后,从演员招募、角色试镜到最终合同签订,再到组建摄制团队、筹备拍摄器材与场景搭建,林林总总的事务如藤蔓般缠绕交织。
不出几日,林知夏就收到了导演发来的邀约,对方表示希望能在这个月内当面商讨合约细节。
得知消息的林知夏既兴奋又紧张,反复向父母确认合同中的注意事项。林东旭安抚地拍了拍女儿的肩膀,推了推重新戴上的眼镜:“等见面时,爸妈全程陪着你,逐条核对条款。”在父母的陪伴下,林知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合约洽谈做足准备,期待与忐忑交织的情绪,悄然在暖黄的灯光下蔓延。
春日的樱花刚化作泥土,蝉鸣便撕开了盛夏的序幕。当剧组终于完成所有前期准备工作时,窗外的梧桐树早已撑起层层叠叠的绿荫,热浪裹挟着蝉蜕在风里打转,恍然惊觉,竟已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当得知电影定在暑假开拍时,林知夏精心设计的逃课计划像被戳破的气球般骤然落空。她本想借着拍摄的由头向学校请假,既能躲过闷热教室里堆积如山的作业,又能惬意享受悠长假期,如今却全成了泡影。
"哈!偷鸡不成蚀把米!"向日葵精在她脑海里毫不留情地嘲笑着。马尾辫随着烦躁的动作狠狠一甩,活像只炸毛的猫。知夏一脚踢开脚边的石子,任满腔怨气在六月的风里翻涌。
电影一开拍,林知夏就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只要轮到她的戏份,就得全神贯注投入表演;一到讨论剧本、修改本子的时候,又得跟着编剧团队熬夜抠细节。开拍前她心里直打鼓,赶紧报了个演艺班临时抱佛脚。
后来开剧本围读会的时候,多亏脑袋里的向日葵精在旁边疯狂支招。“这里你可以加个眼神的变化,更能体现角色的心理转变!”向日葵精在她脑海里喊道。
这家伙成天追剧看电影,对演技门道门儿清,再加上植物天生敏感,总能戳中要害。
说起来,林知夏没少被它念叨。以前写小说时,这向日葵精就像个毒舌编辑,不是吐槽剧情太老套,就是嫌弃人物不够鲜活,连标点符号用错都要跳出来嚷嚷两句。可那些让人上头的八卦猛料,还都是从它那儿听来的呢!
“你就是天生当演员的料!”向日葵精又在脑海里扯着嗓子夸。这几天它小嘴跟抹了蜜似的,一句接一句彩虹屁。
刚开始林知夏还美得不行,现在听着都麻木了。她揉着酸胀的太阳穴,瞅着片场亮起的夜灯直犯愁,“老天爷啊,今晚又得熬个大夜。”
“你的眼睛会说话。”申道勋俯身紧盯监视器回放,喉间溢出一声惊叹,手指叩击着屏幕,“看这怒目圆睁时迸发的哀怨与仇恨,像淬了毒的匕首直刺人心;可下一秒垂眸的模样,楚楚可怜的面容上偏偏笼着层阴翳,美得惊心动魄又透着瘆人寒意。”
他顿了顿,天台上雨水浸透的发丝如蛛网般黏在苍白如纸的脸上,当那抹纯真与破碎交织的邪魅笑意绽开时,氤氲着雾气的眼底仿佛藏着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只消一眼,便让人从心底泛起寒意,连呼吸都跟着发颤。
申道勋导演拍戏特别较真,一门心思追求表演真实感,堪称影视圈里打破常规的先锋艺术家。他发给演员的剧本十分“简略”,只勾勒出故事的大致脉络;
除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情节和必要台词外,大量对话都需要演员现场即兴发挥。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非常考验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更需要他们具备极强的共情与反应速度,毕竟没有现成台词“兜底”,每一句话、每一个情绪爆发点,都得在镜头前当场“现做现卖”。
拍摄期间,也常常跟演员们围坐在摆满凌乱剧本、冷掉的咖啡杯,甚至还沾着薯片碎屑的折叠桌旁,一聊起戏就彻底刹不住车。
有时为了争论一个眼神该是犹豫还是决绝,一句台词该用颤抖还是平静的语气,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脖子青筋暴起;
可一旦有人灵光乍现提出绝妙点子,整个片场又瞬间爆发出兴奋的欢呼声。众人笑着拍手,再一点点将这些灵感打磨设计成最生动鲜活的表演细节。
电影选址于韩国京畿道一所废弃多年的女高。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时,潮湿发霉的气息裹挟着寒意扑面而来,仿佛瞬间踏入了另一个时空。
教学楼斑驳的墙体爬满岁月裂痕,大片剥落的墙皮像极了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老脸,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空荡荡的走廊里,穿堂风呼啸而过,卷起角落里的灰尘在空中打着旋儿;老旧的木门时不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吱呀声,仿佛有人在暗处轻轻推门。
每到傍晚,夕阳透过破碎的玻璃窗洒进走廊,拉出诡异的光影,压抑阴森的氛围让剧组成员们心里直发毛。
这一章有些平淡如水,但字里行间都是角色最真实的成长轨迹,就不改了
[摸头][猫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光影初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