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红楼+清穿】 世外医仙化作林 > 第24章 省亲之荣

第24章 省亲之荣

秋水阁里两姐妹的私下闲谈,恰如风过秋水一般,轻轻浅浅的痕迹只留在了自己心里,对府中烈火浇油般的热闹没有半点影响。

第二天出了门,莫说贾母喜气洋洋,就连王家、史家上门的人都与有荣焉,打从昨日就陪着等消息的薛姨妈一叠声夸起了元春,以至于王夫人和宝玉本就不凡的地位仅在一夜之间就又有了几分不同。

饶是这般声势,竟还未至顶峰。

仅仅十天后,皇上忽然降下圣旨,说是读孝经有感,念天下子女侍奉父母的心皆该诚挚,后宫妃嫔中亦颇多思念父母者。为尊孝道,允妃嫔家中建有别苑者请旨省亲,以全天伦之理。

此旨一出,满朝俱赞圣上仁孝,然心中不免觉得突然。于是夏守忠公公等人立马有了新收入,东家收一笔,西家说一句,不消三日就让京城里的体面人家晓得皇上“突发奇想”的前因后果——前些时日在凤藻阁,贤贵人就孝经问答得宜,其思念父母的纯孝之心令圣上感怀,故而遍翻旧例,以“省亲”之恩赏赐后宫。

四舍五入一下,省亲这份莫大的荣耀,是元春的功劳。

当然,这是贾家的四舍五入法。

荣府上下顿时挺直了腰杆。贾政捋着胡须,满耳朵都是旁人夸他教女有方、家风清正,重点围绕封号里一个“贤”字吹捧解读,吹得仿佛不是元春封了贤贵人,而是贾政封了“贤大臣”。

至于秦可卿葬礼上捧场的那批旧功臣更是一个不落,如约好了一般再次上门,欣喜得像自己女儿被皇上看上了——实质上,可能也确实做着类似的打算。

有一说一,贵人这个位分只能算不高不低。晴玉有王嬷嬷耳提面命,对宫里的位分一清二楚:

历史上康熙虽然有意定下后宫规范,却架不住事情乱、活得久、妃子多,又牵扯些安抚旧臣、安抚蒙古、安抚皇子的事情,以至于网上一搜每个位分上都是一长串。

倒是这个结合体世界的后宫显得更规范些。皇贵妃位仅有一人,由佟佳氏稳坐;贵妃上仅有纽祜禄贵妃,仍空一位;惠宜德荣四妃位满;嫔位上刚晋了一位成嫔,也就是七皇子的生母戴佳氏。因为孩子先天残疾,戴佳氏位分多年未动,即便生子也不受赏,直到晴玉治好了这份所谓“不祥”,康熙才许了七阿哥今年像正常皇子一样参与祭拜,同时给戴佳氏该有的身份,允她掌启祥宫,名正言顺照顾自己儿子——此前她本“没资格”抚养亲子,只是康熙怜悯七阿哥加上其他妃嫔忌讳才破例,为此戴佳氏成为成嫔后第一时间给了晴玉一份重礼。

以上这几位,位分高入宫久,最关键的是垄断了康熙目前除了八阿哥以外所有皇子,几乎可以说是后宫不可撼动的存在。除此外,只有太子的姨母赫舍里氏封了平嫔,剩下四个嫔位全空着,连生了八阿哥的良贵人都因为出身太低没捞着。至于嫔位以下完全没有数量限制。贵人是比常在、答应、庶妃强点,也改变不了一捞一大把的事实。

元春初封是贵人,看着不低,最关键是额外给了封号,但她此刻在后宫依然无足轻重。说得直白点,前些日子给孝庄请安的大部队里最低都得嫔位,元春还够不上这个最低标准。

四王八公作为开国贵族,对后宫位分的了解不会比晴玉少,之所以仍然那么激动,大约是把这个当成了信号:别嫌贵人低,自康熙登基以来,他们这些人家的女儿连答应也没有,都是选秀阶段就被刷下去了!

后宫前朝从来一体。就像太皇太后和太后都出自蒙古,到了康熙就再不肯立蒙古女子为后,博尔济吉特氏庶妃至今还在慈宁宫旁住着孝敬长辈。

对待宁国府之流占着高位却没啥用的旧人,康熙的态度还不如对蒙古。眼看着爵位随着继承一点点削,四王中仅有北静王还存着王爵,其他人怎么能不怕?尤其随着三藩平定,他们心中越来越不稳,迫切需要皇帝一个态度。宁国府愿意出风头,把一桩丑闻葬礼大半特办,无疑是试探的好机会。

而试探的结果,令他们喜出望外:皇帝肯纳贾元春了,这就是接纳的开始啊!有一就有二,既然贾家可以,旁的家也可以,如今适龄的女儿们正在家里接受急训,等待下一届选秀。要是其中有谁生下一男半女,那岂不是一家人都有了一道保命符?

越琢磨,就越兴奋。对于因开国功绩而登天的家族来说,靠自己努力拼搏的脚踏实地显得太慢,只有妃嫔这条路上的“大回报”才诱人。

然而再多幻想也需要从现在做起。皇帝松动了,他们就要赶紧表现才对,要让贾元春脱颖而出,让皇帝想起他们的辉煌,让所有人看到他们未曾败落——还有比省亲更好的机会吗?

这省亲别苑,就算别家不盖,贾府也一定要盖;不仅要盖,还要盖得气派!

只可惜,气派是要钱的,一寸风光一寸金。

眼下想靠着省亲出风头的不止一家。似皇贵妃、贵妃这样的大家族本身就有别苑,自不必说;宜妃等妃嫔本家不在京中,也不用考虑。剩下的,一类是惠妃荣妃这些有年长皇子的,自有人为了奉承乱动心思;一类就是贾元春这样的。

最后零零散散一凑,竟有十好几家贵族要建别苑。一时间“洛阳纸贵”,不仅好的建筑师众人抢,好木头、好石块连带金银玉器等统统涨了价。偏偏再怎么涨,商家再怎么说着为难,把价格抬高之后竟也都供上了,没叫任何一家有钱花不出去。而这么“周全”又拿得出好东西的商人,自然只有挂靠在户部的皇商。

晴玉回想了一下自己前世的经历,以现代飞机火车的物流能力,遇到突发大规模“抢盐”“抢菜”尚且要为难。靠马车的大清竟能如此安稳应对“抢木头”的高端需求,真是叹为观止,想说一句不是提前备好的都昧良心。

她能看出来,有些聪明的家族自然也能看出来。但皇上想要钱,谁还能出来说破不成?不仅不能,反而要顺着来,适当给国库出份力——当然也不能掏太多,否则岂不是显得你比皇上还有钱?其中分寸,全靠自己把握。

贾府显然是没有这个分寸,什么都想要最好的,即便有价格限制也要想法子凑出风头来。

地势好的空地不好买,就从自己家周边动手,顺势也让荣宁二府更加显眼:直接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用三里半大的地盖造省亲别院。

自家的钱不够用,就干脆把积年攒下的往来都用上:为着装点门面的戏班,特地跑去姑苏采用女孩子、乐器、行头。仅这一样,就花掉存在江南甄家的三万银子。另外剩下的两万也仅仅是买些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

晴玉听说这数字时吓了一跳,私下直跟黛玉苦笑:“说来咱们姐妹还是手笔低了。入京时带了这一大家子仆人来,只给了三千年银子一年。这么看来,竟还不比上养个戏班子十分之一的费用。”

“咱们一切从公中走,按照正常吃用与人情往来计算,自然是这个数了。有些人的费用没花在‘公’而是花在‘私’,那可如何计费?只怕银钱再翻个倍,还是不够花的。”黛玉言辞犀利,语气却很苦涩,大约是没想到在这种登高跌重的关头,贾府不仅外面的事不细思量,内里还继续搞这种中饱私囊,真可谓是一层贪一层,上到主子下到奴仆,再没有人心思简单。

本就是走下坡路的家族,面对这样庞大的支出,哪里还支应得过来?

偏生贾府下人们乐观得很,有那些见过南巡的人更要说嘴,说什么不过是花皇上的钱哄皇上开心;又说不管花多少,皇上和贵人都会补贴回来——皇上开不开心不晓得,贾蓉贾琏拿着大笔钱吃喝玩乐应该是挺开心的。

原著中或许是没有这个问题,毕竟林如海死了。那是一个多么巧的时间节点,秦可卿死了,贾元春封妃;省亲消息传来,贾琏带着黛玉一个孤女回来。然后这笔钱似乎就不是困难了,以至于许久后贾琏还要感叹上哪再发笔“横财”,却浑然不管黛玉的处境。

每每想到这,晴玉就一肚子火,偏偏不好对人言,干脆写信提醒了父亲几句,若接到“求援”一定注意分寸。好在林如海靠谱,本就是忠于皇帝的一方能臣,又看透了贾府这些年的势利,事后果然接到贾政来信时不过仍是三千两银子作为贺资也就罢了。

终究林家不是他们同气连枝的四大家族,只是贾敏当年嫁人时择的佳婿,贾敏去了关系就淡了,贾家也奈何不得。

但缺钱的事情总要解决。

下人们可以傻乐呵,真正的当家主子却终于在半个月的计算后醒悟:如果按照买个戏班子都三万的手笔花下去,没有百万巨资这个别苑盖不下来。现在的贾府就算掏空了,也没有这么多钱。

至于曾经阔绰时借出去的,借给甄家的五万已经是最多的一笔,这还是当年甄家为了迎圣驾才有需求。

于是借给别人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向别人借钱的日子彻底到来。

贾母拉不下这个脸。晴玉冷眼瞧着,王夫人和王熙凤近来的应酬明显多了不少。大约不会好受吧!

毕竟贺喜是一回事,出钱是另一回事。贾家的同盟们应该也想不到贾府真就捉襟见肘到了这个地步,然而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为了曾经的辉煌,也为了自家准备选秀的女儿,不借也得借。

关于贾琏说的”横财“和省亲的花费,我个人觉得是很可疑。当然这个地方可能有争议,在文中我就按照我的理解来设定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省亲之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小船三年又三年

第八年新婚

错号后

北岛长夜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