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之事按说是老太太和王夫人做主,但当所有姐妹率先达成了共识,影响结果也并非不可能。最终便是名义上以李纨为主,探春迎春为辅的格局——实际上则是李纨居中,探春做主,迎春后勤。
迎春的加入显然超出王夫人的预料,然事情是直接在老太太面前提的,探春自己也谦逊不已,王夫人反倒不好再说什么。加上迎春虽出自长房,素日性情如何有目共睹,也无所谓多出一个“木头桩子”。
与迎春相比,更叫王夫人挂心的还是宝钗,私下里亲自请了人来嘱咐:“老婆子们不中用,得空儿吃酒斗牌,我都知道的。凤丫头在外头,她们还有个惧怕,如今她们又该取便了。好孩子,你还是个妥当人。你替我辛苦两天,照看照看。”
然则宝钗态度十分坚决,甚至提前说动母亲一起敲边鼓,倒叫王夫人有些惊疑不定。
从晴玉的角度看,倒有些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调换的意思。虽说是宝钗需要一门好亲事,所以不得不依附王夫人,可王夫人难道就不需要一个一条心的儿媳吗?从王夫人到王熙凤,王家血脉已经把持了贾府两代,却仍觉不够稳固。若没了宝钗,一时间王夫人还真找不到一个顺从听话,合乎胃口且对王家有香火情的继承人。既然想达成目标,那本来就应该出力,又何必宝钗一直上赶着呢?
偶尔拉一拉距离,才是长久的合作之道。
当然,这都属于潜台词。
明面上宝钗的理由堂堂正正:京中宅院忙,我哥要娶亲。
任谁也挑不出错来,唯有宝玉听闻大闹一场:“林家姐妹要折腾外面的宅子,宝姐姐和宝琴妹妹也要折腾。姐妹们全都搬出去不要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说着便发了癔症,当场昏厥过去,惊得贾母王夫人魂飞魄散。
对此晴玉表示:简单啊!我专治昏迷不醒。
和尚道士的玄学组合已经很久不出现,就算出现也不敢犯到晴玉跟前。没了神神鬼鬼的掺和,治点医学问题还不是手到擒来?一针利索扎下去,立马提神醒脑,再灌一碗让人绝对不想再喝第二口的药,保管连装痴呆的余地都没有——谁家傻子能条理清晰地拒绝喝药啊?
至于不疯不傻之后还想靠悲伤和抑郁换来目的?对不起,不是你妈也不是你奶奶。
任凭贾母对着宝玉一个劲儿哄骗“林姑父来了也接不走她们”“我老人家心疼外孙女留着住几天还不行吗?”“她们回林府也是暂住,家里没有母亲操持,还是在咱们家方便”……
晴玉和黛玉不仅不吭声,干脆第二天就驾马车出贾府去林宅了——老娘有钱有人,谁看得住?
新一年的三千两住宿费已经在七月就给过了,驾马车也是林管家安排的,想出去就出去,想回来就回来。随着林如海携功归京的脚步渐近,满京城想宴请林氏姐妹的人多了,还怕没地方去?
便是宝钗受得钳制多些,也没有轻易服软,按部就班看望宝玉时,面对“没有姐妹我可怎么活”的发疯文学,极轻巧地反问:“你真想让姐妹们一辈子在你身边吗?”
若是旁人,宝玉可以不犹豫地回那一套“不敢求一辈子,至少等我死了再散”。可是宝钗……宝玉就算是真傻,也不会完全不知道王夫人对宝钗的定位。他当然不愿意。
加之宝钗近来不知怎么的,劝诫宝玉用功时更加直白利落,所以有些话他还真不敢乱说。
宝钗于是轻笑一声,不置可否,看望时间够了就离去,倒像是跟宝玉间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只是叫众人没想到,因宝玉这一场因林薛可能搬走出生的疯病,最生气的反而是湘云。
原因无他,什么叫姐妹们“全都搬出去了”?
湘云一直是住在史家,只有偶尔得了机会才能过来。林氏姐妹和薛氏姐妹就算在京中安置宅院,将来往来贾府也一定要比湘云的时间多,这样宝玉都要死要活,怎么没见他为湘云闹一闹呢?
要知道湘云不止一次说过家里叔母的慢待,每每从贾府离开时都闷闷不乐,央求着旁人“多在老太太面前提一提,好歹过些时日再接我过来”。为难至此,却不见宝玉肯为她闹,如何不心寒。
其实最初的时候,湘云是不大喜欢晴玉黛玉的。原因无他,人有亲疏远近,两姐妹一来就跟宝玉闹翻,没几天还间接弄走了袭人,怎么看怎么不好相处。
湘云不是能忍气的性子,嘴上不饶人的时候跟原著黛玉不相上下,刚见面时颇有一番摩擦。然而终究是年轻爱玩的小姑娘,黛玉又一向真诚待人,一来二去总有熟稔的时候。尤其是如今林家犹在,几次湘云生活中有为难之处,都是晴玉黛玉伸出援手帮忙化解,渐渐也就真心相处起来。
见林家姐妹是真的不愿与宝玉混在一处,湘云便同其他姐妹一般渐渐习惯。于是这次宝玉又为林氏姐妹发疯时,她倒没生出什么嫉妒姐妹之情,而是真真切切觉得宝玉有病——跟你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你不挽留,人家不爱理你你上赶着,什么东西?
遂跑去跟宝玉大吵一架。而宝玉这个人向来是人硬他就软,湘云又是钗黛之外最得他喜欢的妹妹之一,忙不迭哄起来。没几日得了个金麒麟也慌得去献宝,竟因此显得精神起来,贾母看在眼中更是欢喜,至于外人如何评价则半点管不得。
晴玉听着贾府中近来有关湘云和宝玉的一重重猜测,觉得刺耳又觉得无可奈何。
能怎么办呢?在这个破封建社会,一个像贾宝玉这样知道跟姑娘服软的都算是魅力满分人设了。不是一个两个的姐妹都非要跟宝玉纠缠,而是没别的空间可选啊!
何况还总有人推波助澜——比如偌大的大观园,偏偏点名住进来宝玉一个男的。
如果从实际距离上看,大观园里大家住所的直线距离比从先还远一些。且潇湘馆也好,秋水阁也好都是独门独院,在男女之别上没有问题。然而架不住宝玉是元春点名塞进来的:只因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于是元春亲自命人传旨,美其名曰“进去读书”。
传旨自然都要是过了明路的,宫内外不免看出贤贵人对幼弟的偏疼。然晴玉从上帝视角来看,知道再多的偏疼给了宝玉都是浪费,怎么能不道一声可惜。
扪心自问,晴玉自己也是要进宫的人,不免思索过如何利用皇恩。
如果她是元春,趁着有孕在身首先会做的大约会是先给姐妹们找个出路——越是不安的时候,越是趁早。一来多个姻亲多条路,贾家的女人比贾家的男人还是靠谱些的,若出了事纵然不指望求情,总能有些金钱上的接济;二来姐妹们的命也是命,既然察觉了隐患,当然跑一个是一个,有来自宫中的赏赐恩宠,就算日后家族败落了夫家想猖狂也得掂量一下。毕竟曾上达天听的婚事,反悔起来名声可不好听。
晴玉记得在现代的时候听人讨论过女儿不能上族谱这件事,当时有人疑惑“女儿不能上,那这破谱有什么用?留着抄家的时候对着杀九族吗?”
现在真到了古代,晴玉还细琢磨了下这个思路:既然是对着族谱杀,那先保女儿,不是家族危难时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吗?
可惜,她这终究只能是现代人的想法。
更不用说元春眼里,事情只是“危险”,没到绝路。
自家人都不管三春姐妹的婚事,晴玉就更不好管了。往来的信件里,晴玉曾拐着弯暗示过林如海,希望他有合适的人选能给牵牵线,但结果如何,还得等父亲回来才知晓。
抱着这个期待,也怀揣着对这一世父亲的思念,晴玉和黛玉往林府跑得十分积极,不过半月就将老宅打扫得一尘不染,一应布置也参考从前在扬州的习惯弄成最舒服的模样。
不过与扬州不同的是,晴玉在林宅额外腾了一片地和一座仓库。
因为信件中林如海告诉她,此前她反复提及的几样农作物已经找到,相关种植方法和培育人才将会随着他一起上京。
晴玉始终是希望自己生存的环境能够变一变的,而能带来改变的,只有人。
不仅仅是作为“天之骄子”的人——当普通人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量变带来的质变才是可怕。
而影响人口数量的两大因素:一是医学水平,这是晴玉这一世为之奋斗的目标;二是粮食产量,就要靠亲爹帮忙和皇帝出马了。
对整个封建社会而言,晴玉自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没有改天换地的本事。可是历史有它内在的发展趋势。能吃饱,能看病,这样的变化一年两年或许看不出来……十年八年呢?百年呢?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往往是变革爆发的内因。在这个全世界都风云激荡的节点上,变革的可能性更是无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7章 姐妹前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