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梁山伯立于台阶上敲着晨钟
祝英台怀抱着书卷,站在人海中,一抬眼就能见到高阶上的梁山伯
朝阳在他身后升起,寒风悠悠,他逆着光,影子打在地上,简单的敲钟活计,他却那样认真又肃穆
太阳东升西落,秋去冬来,雪落满地,临近年节,书院也大发慈悲放了年假,一直敲钟的梁山伯终于得以休息
“不可理喻!这排名绝对有问题!!!”节假前最后一个大考,晋安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不再藏拙,准备一鸣惊人震撼全场
结果......同届两百多号学子,她排在第55名!
不算吊车尾,但是,祝英台排第54!
正所谓,你藏拙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幻觉,觉得别人都是垃圾
【本公子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分分钟打败你们这些肤浅平庸的贱民!】
但真正开始显露实力,比如晋安决定献丑,认认真真参与考试、计算名次之后,她终于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为什么我的棋课分数这么低!”晋安捏着黑白棋子,恨不得把它吞下去
“三场对决,你分别对战陈子云、王蓝田、王皮......”祝英台帮她分析着
棋课考试并不是一场决定总分,每次考试都会根据平时综合成绩,安排水平差不多的对手,然后抽签对决!
某种程度上来说,晋安第一场抽中陈子云,有点儿小惊喜,后续直接大溃败!
“陈子云是棋课第一,我输了不是很正常的吗!?”她还是狡辩
“可是,你连王皮都没下过......”
“那是我没熟悉王皮的套路,一不小心才......”
“哦?那王蓝田......”
王蓝田那一局只下了半场,在晋安无力回天败局之前,猖狂嘲笑她半天,气得晋安差点儿学习大汉棋圣掀棋盘
踩着晋安炸毛的红线,王蓝田以【笑得肚子抽筋,需要回去修养】为借口,自己投子告负了
那是晋安唯一赢的一场
迎着祝英台看戏的视线,晋安终于决定跳过棋课
“这文课试题出得太刁专了吧!”
已知民众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为匪,县内民风彪悍、盗匪成风,问:你作为一县县令当如何治理?
“试题都说民风彪悍、盗匪成风了,我调兵清缴贼寇肃清民风,有什么不对吗?”晋安满脸理直气壮
“阿晋,你好几个月不曾回山听课,该补一补前些日子的学识了!”祝英台叹了一口气
..................
科举是为了选拔官吏、治理民生,君主需要从芸芸众生中选出并任用贤才
世家自身便是知识的掌控者、规则的制定者,他们的子嗣更是自小便接触某些常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触及的秘闻潜规
科举虽然只考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但皇帝要的不是只会念书的书呆子,他更需要出了书院、马上就能上任的一方官吏!
寒门鲤跃龙门,初出社会,缺乏礼仪,不会社交官话,不清楚官场潜规......
没关系,崇绮书院师资顶尖,课程更是综合多样,教授的就是这些官面规矩!
“汉承秦制,晋继汉制。”祝英台在给晋安补课“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是大晋特有的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等官员组成
晋朝丞相分为左、右两相,大晋以左为尊,左相之位却空缺许久,如今谢安丞相,乃是朝堂右相!
..................
“陛下如今在推动政务改革,九卿职位差不多都分到六部了”
晋朝的三省六部杂糅着三公九卿,尚在改革中,不似后世那般精简统一
中书省是由曹丕始设,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机构,如今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算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门下省下辖御史台,主要负责审核、监察等工作。御史监察百官,同时负责行政文书的审核,以及对政令的审定与签署
丞相主管尚书省,统摄六部二十四司,对各司的郎中、员外郎进行管理
吏部,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
户部,负责国家的户籍,田地,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务。
礼部,负责科举考试,藩属和外邦来往的事情。
兵部,负责武将,军令,军械,兵书,战争军事事务。
刑部,负责审定法律,复核各地送上来的各种案件。三司会审,除了刑部,还有大理寺,都察院,负责共同处理重大案件。
工部,负责营造工程,屯田,水利,工匠等事务。
其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卿、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的鸿胪寺、专管皇族、宗室事务的宗正都属于礼部
管理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的太仆、负责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的大司农以及主管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的少府,都在户部名下
负责宫殿警卫的郎中令、掌管宫门警卫的卫尉纳入兵部
掌管司法审判的廷尉则是分到了刑部!
.................
“大晋有一个建康国都,十八个州府,163个郡辖”
州置刺史,为一州长官,主管一切军政要务
州中正为副职,主要为监察一职,官员考评、学子评语、人才批语等都由中正官递交御史台
都尉由三公之一的太尉管辖,主要辅佐刺史,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
郡、县级地区,也是如此三方相互制约
“题目中提到,你作为一县县令”祝英台严肃地敲着卷子“这是苻夫子常出的陷阱点,州、郡、县都分为上中下三级,主要是根据人口多少而定!”
“县也是分了上县、中县以及下县,答题时候需要假设你是哪一等级的县令,圈定县衙位置、人口、环境等,这些都是得分点!”
“直接调兵也是不对的,县令手下只有十几个衙役,命令县尉出兵,需要有兵部公文。”
“若是事态紧急,被迫出兵,事后县令、县尉都需要递交请罪书,更是需要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向上级述职!”
“当然了,作为县令治理县内民众,题目内都提到了农忙、农闲两个大点,就需要再从历史缘由(背景)、政务(政治)、民生(经济)、环境、教育、特殊民情等方面分点作答就可以了!”
“这类题目有固定答题模板,当然某些特殊地点会有特殊民情,试卷上的答案只是课本理论,具体还是要现场实操......”
“......”晋安已经听晕了“我又不是真的要去当县令!”
.................
年节将至,书院休假,山上寒风凛冽,书院剩下的学子并不多
南陵公主、桓大将军、连带着司马龄司马聃兄弟俩都已经下山,山下温泉山庄暖和又通达,是适合过年的好地方
晋安由于节假前的大考一塌糊涂,被勒令留在山上抄书学习,当然,英台也不曾归乡
不少家住附近的学子,比如家就在杭州城的马文才,早早就下山回家
某些住得远的,比如王蓝田,崇绮到太原千里之遥,过年也是不会回去的
更多留下的学子,是出身寒门的子弟。哪怕寒冬腊月,他们也还在埋头苦读
不是正式上课的日子,书院不提供碳火取暖,留在课室学习的学子,便充分体会到“寒窗”的意义!
“哈~”梁山伯哈出热气,裹紧了身上厚实的冬装,艰难从袖子里伸出两个指头,翻过一页书
比起那些没有机会踏足崇绮、进不来书院的倒霉蛋,他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书院放了假,虽然没有夫子授课讲学,但课业是学不完的,他们的家世比不过士族,那就只有加倍努力奋斗!
不得不说,梁山伯此人心性坚毅,实在熬不下去的时候便将《送崇绮学子序》反复研读,日复一日地苦熬磨砺
他的魁首之位,虽与第二名只差毫厘,却也实至名归!
“吱呀~”大门被推开,寒风呼啸着涌进课室,挤在一堆、靠正气取暖的书生们冻得直哆嗦“赶紧把门关上!”
在学校念过书的都知道,念书那几年正好就是长身体的时候,校服一般都会挑比较宽大的尺码
士族贵戚不在乎那么几件衣物,对于寒门学子而言,书院发的冬衣质量不错,省着点儿可是能穿好几年的
因此寒门子弟的衣服,大多是选的大号尺码。也就代表着,不贴身不保暖,透风,有风吹来的时候格外地冷!
“英台,晋安?”梁山伯抬起头,被冻僵的脸艰难扯出笑意弧度“你们怎么来了?”
“山伯......”祝英台没问为什么不在寝室学习、为什么不点碳火这等不切实际的话语,她带着笑“该用午膳了,要一起去膳堂吗?”
虽然放假,学子、夫子都下山,或归家或玩乐,但总有留校的人,膳堂那边还是需要留人开火的
梁山伯迟疑了一会儿
越到年关菜蔬越贵,膳堂也没什么好吃的,上等膳食还有些许肉羹、白菜萝卜等耐放的冻菜,他们选择的便宜膳食不过是烙饼稀粥,再加一碟萝卜咸菜
梁山伯不想出门被寒风剐蹭,更不愿回到温暖被窝消磨斗志,于是摇头拒绝“我带了烙饼”
望着英台晋安转身离去的背影,他默默念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怎么又是萝卜?”晋安不太想吃,皱着眉抱怨“从冬至吃到年关,天天都是萝卜炖羊肉!”
“至少我们碗里的是新鲜萝卜!”英台低眉顺眼喝着热汤
萝卜也好,羊肉也罢,这都是南陵公主从山下温泉山庄给她们送上来新鲜食材,开的单独小灶
冬日里的新鲜菜蔬,那是只有极少数、搭设了大棚暖室的超级豪门,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书院的学子,哪怕是院长夫人的膳食,也都只有干菜,或是入冬前提前冻好的、已经蔫哒哒、一看就不新鲜的萝卜白菜
晋安不在意这些细节,作为公主,她天然享受着世间最好的一切
她唤来郎官“从下一顿饭起,我不想再见到任何和萝卜、羊肉相关的东西!”
“桓大将军喜欢萝卜羊肉汤,所以这些日子吃得多了些”郎官堆着笑“您有什么想吃的吗?”
晋安将汤碗放到一边,她斜睨着郎官“我想吃什么你都能找来?”
“温泉暖庄里有大棚暖室,大多数菜蔬都有培育”郎官是南陵公主府的管事,晋安虽在京都有公主府,但终究未成家,还没开始搭建自己的属官仆役,她身边的侍从管事,大多是蹭自家姐姐的
“晋安郡那边有送来今年的年礼”晋安郡是晋安的封地
“我记得,晋安郡临海?”
..................
自秦汉军功爵后,晋朝的爵位制度变更了许多,八王之乱后对王侯的权势更是严防死守!
爵位分宗室和功臣,本质就是特权 封地 人口
晋朝爵位繁复,非军功不可封侯,王爵非皇子不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
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开国公(郡公、县公)、开国侯(郡侯、县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世袭的爵位大多是开国时候的功臣所获,当承袭爵位的子孙死后无嗣或是获罪时,爵位通常会被削除。不世袭的爵位,身死则爵除。
宗室子弟又要特殊些,除嗣子外,后续子孙延推恩令,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晋朝的变革最重要的是分了实封和虚封!
八王之乱前,爵位大多为实封。封地的政治、经济,甚至是军权都是受封者一人掌控的,因此导致诸侯割据战乱频发
大晋平定乱局,再次兴国封爵时,实封削了王侯的封邑,更有了虚封的爵位!
自此,王侯只有爵位、食邑,依旧享受封地的供养,却不再统治权,不能任命官僚,更不能筹建私兵
乡侯至关外侯等低爵,更是连封邑都没了,几乎等同于虚封
虚封,顾名思义,只有一个空头爵位,没有封地、没有人口更不能收税,每年朝廷发点儿俸禄,相当于荣誉称号
祖传列侯爵位、还带着食邑的世家大族当然看不上虚封这种空头支票
但寒门出身的子弟,出仕后有官职、有一个不世袭的虚封爵位,已经算是半只脚踏入顶层阶级门槛了
顺带提一句,桓元桓大将军目前的爵位,是世袭、带食邑的临贺郡公,再往上便只有王爵!
晋安是公主,晋安郡便是她的汤沐邑,虽无实际统治权,但可以收取赋税,收下的税赋不用上缴国家,全部都归公主使用。
这个还不是嫁妆,相当于公主自己的产业。只是无法继承,当公主去世的时候,封地会被中央收回,即使是公主的子嗣也无法继承。
晋安郡虽不算富庶,好歹也是一个上郡,下辖十三县,一年税赋也不干别的,就供养一个公主
晋安公主甚至还没出阁,也就意味着她现在还是被自家老爹养着,不用花自己的钱,年节有额外赏赐,宗正每年还会发一定数额的生活费
汤沐邑?零花钱罢了,洒洒水啦~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梁山伯坐在寒凉课室,生啃着干硬的烙饼,反复咀嚼,细细研读,摇头晃脑,自乐其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叩叩!”有人敲响门扉
“谁啊?”山伯看了看周围的同窗,同窗们也满脸疑惑,有人笑“是不是祝英台、庾晋安用膳回来了?”
“吱呀~”有仆役抬着碳火,有侍从担着大瓮,翁罐里是膳房新鲜熬煮的鲫鱼豆腐汤
领头的郎官立于高台“诸位辛劳,南陵公主挂念课室学子,特命我等送来碳火,供上热汤。愿诸卿学业有成,来日为社稷造福!”
远在山下别院的南陵公主怎么会知道他们缺碳火?
已经被寒风冻僵了脑子的书呆子们没有纠结这种烧脑问题
“公主仁德,我等感激不尽!”
寒冬腊月,暖汤入腹,梁山伯只觉身子骤然暖和起来,发出满足的叹息
...............
晋安郡临海,沿海地带靠海吃海是常态。内陆价贵的海珍鱼鲜,岸边渔民随手下网都是一大堆
祝家庄商通天下,也同渔业司打过不少交道
公主诏令下达,英台牵桥搭线,不怎么在乎渔业发展的晋安郡,很快便能复制渔业司的先进捕鱼经验。大型出海海船、海鱼加工行业等也会随着兴旺起来
当然,那都是之后的事情
晋安一声令下,站在她面前的郎官也需要时间传递讯息,所以中午的鱼,还是在渔场高价买的
“难吃!”晋安硬着头皮咽下一口鱼汤,满嘴的土腥味激得她险些吐出来
晋安答不出复杂的县令问卷,但她可以让博学的书呆子们帮她实操
上位者,从不需要亲自动手,知人善用才是主君该做的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吃鱼!”沿海的晋安郡,并不发展渔业是有原因的
“还剩下这么多......”上虞虽不临海,但英台也不怎么爱好海鲜河鲜“我们吃剩的,也不好再送去课室那边吧?”
她们两个人的单独小灶,一人才舀了半碗,还剩大半锅呢
“王蓝田呢,他不是没回太原吗?”晋安眼珠子一转,损友不就是这时候拿来坑的么“杭州太守府那边也送一半过去,跟马文才说,这可是我们亲自钓的鱼,亲手熬的汤,他必须得喝完!”
晋承魏制,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迈的步子更大了。虽然都还有三公,也有九卿,也还听得到太傅,太保之类的官名。但晋朝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出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雏形。——出自百度百科
为了省事儿,所有都是穿越者的锅,现在就是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并行,科举和九品中正并行!
.........
有些朝代以左为尊,有些朝代以右为尊。
从先秦一直到西汉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以右为尊的。
从东汉到唐宋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以左为尊。
到了元朝的时候,又变成了以右为尊。
后面到了明清的时候,就成了以左为尊。
对的,文中的左相比右相牛逼,左相空缺,猜一猜是给谁留的?
晋朝的爵位十八级,郡侯县侯之后,怎么还有一个开国侯,怎么都数不对,麻了,随缘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寒冬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