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的压力暂时解除,像卸下了背负已久的巨石,让林晚晚得以喘息。
账户里陆沉舟支付的丰厚酬金,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彩虹桥”得以继续维持,也让林晚晚暂时不必面对被扫地出门的窘境。
苏小小更是兴奋地规划着要添置新的香薰设备,甚至考虑是否要重新粉刷一下有些斑驳的墙面。
但这份经济上的轻松并未持续太久,便被另一种更深层次、更精细的焦虑所取代
——知识的焦虑,或者说,是维持谎言的“专业性”焦虑。
这份焦虑不像房租那样具体而汹涌,却如同慢性毒药,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让她即使在疲惫的睡梦中,也常常被各种陌生的专业术语和陆沉舟探究的眼神惊醒。
陆沉舟不是那种会满足于“感觉不错”的客户。
随着他睡眠状况的稳定改善,精神世界的逐渐清明,他那属于顶尖科技公司CEO的、惯于逻辑分析和追根究底的大脑,开始对“治疗”过程本身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躺在沙发上,被动地接受元宝呼噜声和林晚晚轻柔话语的安抚。
他开始在“治疗”前后,或是在精神状态尚可的间隙,抛出一些关于睡眠机制、压力管理、甚至是神经科学方面的疑问。
对他而言,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掌控感的需要。
这些提问往往猝不及防,角度刁钻,像是在随意闲聊中不经意地抛出的鱼钩,却精准地瞄准了林晚晚知识体系中最薄弱、最贫瘠的区域。
“Lin,你认为我的失眠类型更偏向于入睡困难,还是睡眠维持障碍?
这两种情况在大脑活动上的表现,比如脑电波模式上,有何不同?”
他会在一杯咖啡后,看似随意地问道,眼神却清明锐利。
或者,在元宝开始发出呼噜声时,他会若有所思地问:
“你提到的‘副交感神经激活’,具体是通过哪些生理路径实现的?
元宝的呼噜声频率,据你所知,一般落在哪个赫兹范围,与哪种脑电波更为契合?
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支持?”
甚至,在一次林晚晚建议他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后,他会追问:
“关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刺激控制法’,在实际操作中,除了你建议的固定时间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如果躺下二十分钟仍未入睡,是建议起床还是继续躺着?”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颗精准投掷的小石子,在她那看似平静、实则浅薄的知识水面上,激起剧烈的涟漪和空洞的回响。
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推上学术答辩现场的小学生,面对着资深教授的诘问,大脑一片空白,只能依靠本能和事先准备的只言片语勉强应对。
林晚晚彻底慌了。
她赖以生存的“法宝”——元宝那近乎玄学的呼噜声和她天生能安抚人心的温柔气场——在陆沉舟理性探究的目光下,显得如此单薄,如此……不科学,仿佛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浪头打来就可能坍塌。
她那些从苏小小那里恶补来的、囫囵吞枣的心理学名词和理论碎片,就像一堆色彩斑斓却结构松散的积木,根本经不起任何深入的推敲和逻辑的拷问。
她意识到,仅靠感觉和一只猫,恐怕很难长久地取信于陆沉舟这样习惯于数据和逻辑的人。
于是,
一场艰苦卓绝、充满挫败感的“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速成班”,在“彩虹桥”打烊后的深夜里,悄然开幕。
学生:
身心俱疲的林晚晚。
老师(非自愿且极其艰深):
一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砖头般厚重的《睡眠医学》、《临床心理学导论》、《神经科学原理》,以及苏小小从网上各种“神秘学”、“身心灵”论坛扒拉来的、真伪难辨、观点矛盾的PDF资料。
这些书籍和资料堆在“彩虹桥”后院那张兼做饭桌和书桌的老旧木桌上,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知识山峰。
助教(全程呼呼大睡,偶尔用爪子扒拉一下书页):
元宝。它似乎对主人最近的熬夜行为颇为不满,常常跳上书桌,用屁股对着那些厚重的书籍,以此表达抗议。
...
昏黄的台灯下,林晚晚揉着惺忪的睡眼,强打精神,试图将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塞进已经超负荷运转、更擅长记忆宠物习性和殡葬流程的大脑。
“快速眼动睡眠(REM)……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NREM又分三个阶段,阶段一、二……慢波睡眠(SWS)是阶段三……”
她小声念叨着,笔尖在笔记本上划拉着歪歪扭扭的笔记,感觉这些概念像一团纠缠不清的毛线,越理越乱,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压力大会激活它?
激活了又会怎样?”
她对着书上抽象的示意图发愁,这远比理解一只猫的行为模式要困难得多。
她试图理解大脑皮层、边缘系统、脑干在睡眠-觉醒周期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却被那些如同天书般的神经递质
——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GABA)——搞得头晕眼花,完全无法理解它们是如何像精密仪器里的齿轮一样相互配合、调节睡眠的。
对她而言,这些词汇远不如她熟悉的宠物殡葬流程、动物遗体处理规范、以及各种香薰的精油配方来得清晰明了。
苏小小在一旁“咔嚓咔嚓”地吃着薯片,看着好友顶着黑眼圈、痛苦地与专业书籍搏斗的样子,爱莫能助地耸耸肩:
“哎呀,晚晚,我说你真的不用这么拼啦!
你不用真的成为专家嘛!
记住几个高大上的关键词,比如‘边缘系统调节’、‘HPA轴稳定’、‘脑波同步’之类的,到时候含糊其辞、高深莫测地抛出去,显得咱们有理论支撑就行了!
陆大佬那种人,要的是感觉,是氛围,是元宝的呼噜声和你的气场,他又不是真的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可是……他问的问题好具体,好深入……”
林晚晚哭丧着脸,指着《神经科学原理》上的一幅彩色脑部结构图,声音带着绝望,
“他今天居然问我蓝斑核在调节觉醒中的作用,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具体投射通路……
我的天,我连蓝斑核在哪里都不知道!
我甚至分不清它和旁边那个叫‘缰核’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她感觉自己像个试图用玩具积木搭建摩天大楼的孩童,面对陆沉舟那座由严谨逻辑和深厚知识构筑起的真实大厦,她的积木显得如此可笑和脆弱,随时都可能轰然坍塌。
然而,
为了不让谎言穿帮,为了维持住“Lin”这个神秘而专业的形象,为了那笔能拯救“彩虹桥”的丰厚收入,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这场注定漏洞百出、力不从心的“知识军备竞赛”。
每一次翻阅那些天书般的教材,她都感到一种智力上的碾压和精神上的耗竭。
...
下一次“治疗”时,林晚晚怀抱着沉甸甸的元宝(心理上的沉重远大于物理上的),内心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紧张和忐忑。
她像个即将走上残酷考场、却只准备了皮毛的差生,口袋里仿佛揣着无数张写满关键词的小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不知道监考老师今天会出哪一道她完全不会的难题。
陆沉舟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她比平时更甚的紧绷感,那种几乎要溢出来的焦虑,与她努力维持的平静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他没有立刻进入放松状态,而是靠在沙发上,目光平静地审视了她片刻,随口问道,语气听不出波澜:
“最近在看一些相关的文献?
感觉你似乎……在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林晚晚心里“咯噔”一下,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手臂一软,差点把怀里的元宝掉在地上。
他怎么会知道?!
他难道有透视眼,看穿了她熬夜苦读的狼狈?
还是她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什么痕迹?
她强作镇定,将元宝抱得更紧了些,仿佛它是她的护身符,点了点头,用尽量自然平稳的语气回答,尽管指尖有些冰凉:“嗯,是的。温故而知新。这个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多了解一些前沿研究,总是好的。”
她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任何具体术语,生怕一不小心就引爆了埋在脚下的地雷,语气干巴巴的,像是在背诵。
陆沉舟深邃的眼眸看着她,几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只是“嗯”了一声,没有深究,仿佛只是随口一提。
然而,
他接下来却自然而然地提到了他最近阅读的一篇发表于某顶级神经科学期刊的、关于“默认模式网络(DMN)”过度活跃与慢性失眠及反刍思维关联性的研究论文,并分享了他自己基于这篇论文的几点思考和疑问。
林晚晚听得云里雾里,“默认模式网络”这个词她似乎在某个深夜匆匆扫过一眼,但具体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和失眠有什么关系,她完全一头雾水。
她只能努力维持着脸上略显僵硬的微笑,偶尔点头,眼神努力聚焦,做出认真倾听并思考的样子,内心却在疯狂呐喊:
默认模式网络又是什么!
那篇论文她连听都没听过!
他说的那些专业名词和逻辑推演,对她而言如同外星语言!
在他停顿的间隙,她试图根据他话语里捕捉到的几个关键词
——“DMN”、“反刍思维”、“失眠维持”,搜刮脑海中死记硬背下来的、与之勉强相关的碎片内容,笨拙地、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着接话:
“是的……您提到的这个研究很有启发性。
过度活跃的DMN确实与……反刍思维密切相关,这可能是……认知层面维持失眠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说得磕磕绊绊,语气缺乏自信,更像是在复述一句不太理解的句子,而不是在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心里虚得像踩在棉花上。
陆沉舟听着她那生硬的、仿佛在努力回忆并背诵标准答案的语调,
看着她眼神里那一闪而过的茫然和努力掩饰的窘迫,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极淡的、转瞬即逝的弧度。
那并非嘲讽,而是一种……了然的兴味。
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感到被冒犯或被欺骗的恼怒。
相反,他觉得她这副强装专业、努力想要跟上他的思路却明显力不从心、漏洞百出的样子,有种……
笨拙的、甚至可以说是可爱的真实感。
与他日常接触的那些无论内心如何翻江倒海、表面总是滴水不漏、言语严谨周密的精英人士、学者专家截然不同。
这种“不专业”,在这种追求极致放松和真实连接的情境下,反而奇异地消解了某种距离感和表演性,让他感觉到一种罕见的、未经雕琢的真实。
他没有戳穿她,甚至在她明显接不上话、眼神闪烁、面露窘迫时,会自然而然地、不着痕迹地转移话题,将讨论引向更浅显的、或许是她更擅长的层面,
比如直接询问元宝不同呼噜声调可能代表的不同状态,或者干脆结束话题,表示可以开始进入正式的“放松”环节。
而一旦进入元宝的“管辖范围”,回到那种不需要言语太多、更依赖感觉和氛围的场域,
林晚晚就像鱼儿回到了水中,瞬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主场。她不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应对那些艰深晦涩的问题,
只需要专注于抚摸元宝柔软温暖的毛发,引导平缓深长的呼吸,用她与生俱来的、能抚平焦躁的温柔声线营造安宁祥和的氛围。
在这里,她是有效的,是毋庸置疑的,她的价值通过陆沉舟逐渐平稳的呼吸和放松的肌肉状态得到最直接的确认。
陆沉舟也清晰地发现了这一点。
当那熟悉而稳定的呼噜声如同背景音般响起,当女孩不再试图扮演“学者”或“专家”,
而回归到那个纯粹的、带着天然善意的“安抚者”本色时,那种能让他紧绷的神经彻底松弛下来、意识逐渐模糊的奇妙魔力,
便会重新降临,比任何精妙的心理学理论都更加直接和有效。
他开始隐约意识到,他需要的,
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满腹经纶、引经据典的心理学家或神经科学家。
他需要的,或许就是这份纯粹的、不掺杂质的、甚至有些“不科学”的宁静,以及能带来这份宁静的……
她和它的组合。她的“不专业”,某种程度上,恰恰构成了这份宁静真实性的一部分。
这场“心理学速成班”的成效甚微,却意外地让敏锐的陆沉舟窥见了林晚晚那副平静淡然面具下的另一面
——一个会紧张、会窘迫、会努力却不得法的、真实的、甚至有些稚嫩的年轻女孩。
这非但没有降低她在提供“治疗”方面的“价值”,反而让那个名为“Lin”的神秘符号,
渐渐染上了一些属于“人”的、生动的、立体的色彩,让他对她产生了一种超越雇佣关系的、复杂而微妙的好奇。
而这一切,
那个依旧埋头于书本苦海、时刻担心露馅、被知识焦虑折磨得寝食难安的林晚晚,还浑然不觉。
她只知道,这次似乎又侥幸混过去了,陆沉舟没有继续追问,
但下一次的提问,不知道何时会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再次落下,又会是什么样的、她无法应对的难题。
学习的压力,与维持谎言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如同两张无形的网,将她紧紧缠绕,
让她在“彩虹桥”的温情白昼与陆沉舟公寓的紧张夜晚之间的缝隙中,步履维艰,心力交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