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爱我 > 第5章 成就

第5章 成就

日子在“经纬线”工作室继续流淌,对林缓而言,依旧是磕磕绊绊的主旋律,但一些微小的变化,如同石缝里挣扎出的小草,顽强地昭示着生命的韧性。

张师傅丢给她一个修改连衣裙腰省的任务。林薇对着版图苦思冥想,那些弧线和数据像一团乱麻。她想起小时候把旧衣服拆开重新拼接时,是如何凭感觉调整松紧的。她放下尺规,拿起软尺,走到人台前,直接将布料在人台上大致固定,用手去感受腰部的贴合度,用划粉直接在布上标记出她觉得更流畅的省道位置。然后再将布片取下,小心地拓到版纸上,进行数据整理。当她忐忑地将这个“野路子”修改方案交给张师傅时,张师傅先是皱眉,仔细看了看,又对着人台比划了一下,难得地没批评,只是哼了一声:“手感还行,但数据还得规范!不过……思路不算死板。” 这对林薇来说,简直是莫大的鼓励!她意识到,童年的“野趣”并非毫无价值,它可以和专业技巧融合。

工作室接了一个小批量订单,需要用到库存里一种特殊的、带有竹节纹理的亚麻混纺面料。这种面料肌理感强,但容易变形,裁剪和缝纫都需格外小心。林缓主动请缨负责这批裁片。她提前做了功课,请教了老师傅,并在废布上反复练习下刀力度和缝纫技巧。裁剪时,她屏息凝神,顺着纹理走向,动作轻柔而果断。缝纫时,调整了压脚压力,放慢速度,确保针脚均匀地落在纹理之间。当最后一批裁片整齐地交到车版师傅手中时,师傅难得地夸了一句:“小林这次裁得挺稳当,省了我不少事儿。” 那一刻,林薇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开始“听懂”不同面料的“语言”了。

工作室在为一个小众文艺品牌设计秋冬季新品。一次内部讨论会上,设计师们对一款外套的领型设计有些争执,是常规的翻领还是更个性的立领。林缓坐在角落做记录,看着设计稿上模特略显单薄的肩颈线条,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她小时候用碎布头做过的一个假领子,带有精致的蕾丝花边。她鼓起勇气,声音不大但清晰地说:“陈姐,杨哥,我……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模特肩颈线条很漂亮,或许可以试试彼得潘小圆领?或者,加一个可拆卸的、带点复古蕾丝或刺绣装饰的假领?这样外套的风格可以多一点变化?”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陈姐拿起笔,在设计稿上快速勾勒了几笔,眼睛亮了亮:“咦?假领子?这个点子有点意思!增加搭配趣味性,成本也低。小林,想法不错!” 虽然最终方案还未定,但自己一个小小的念头被认真对待甚至可能被采纳,让林缓的心像被点亮了一小簇火苗。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

利用工作室允许员工使用边角料和空闲设备练习的福利,林缓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小物件。她没有追求复杂的结构,而是专注于她喜欢的、能带来舒适感的材质和简洁的线条。她用柔软的纯棉针织布,反复打版修改,做出了一款极其简洁但弧度贴合手掌的工具手套——指尖开口便于操作缝纫工具,掌心加厚耐磨,手背是柔软的针织,保暖又不臃肿。她做了几双,送给张师傅、陈姐和几位常帮助她的同事。张师傅嘴上说着“花里胡哨”,但第二天就戴着它裁剪面料了。陈姐则拿着手套,仔细看了看针脚和设计,笑着说:“小林,这手套实用又贴心,很有生活智慧啊。这种对‘舒适感’和‘实用性’的关注,是你独特的视角,保持下去。” 这双小小的手套,算不上什么设计作品,却是林薇完全**独立构思、打版、制作**出来的,带着她个人印记的“小成就”。当看到它们被大家自然地使用着,那份满足感,比任何赞美都更真实、更温暖。

困难当然还在。复杂的工艺依然让她头疼,效率仍需提高,专业知识的海洋依旧深不见底。但林缓的心态已然不同。她不再轻易被挫败感击垮,而是学会了在每一次跌倒后,更冷静地分析原因,更主动地寻求答案。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自己喜欢的面料小样、拍摄触动她的街拍穿搭、记录下零碎的设计灵感。那个绿色的童年日记本旁边,又多了一本厚厚的、贴满各种素材和笔记的专业剪贴簿。她在上面写道:“今天学会了处理XX面料,虽然慢,但没出错。陈姐说我的假领子想法有趣。做手套被夸了。路还很长,但今天,我为自己走了几步。”

何溪的高一生活,像一本缓缓翻开的、带着青草香气的书页。日记本成了她最忠实的伙伴,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关于赵闻风的点滴,和她自己兵荒马乱又充满期待的日常。

何溪仿佛在赵闻风身上安装了无形的雷达。她能第一时间在喧闹的课间捕捉到他走出教室的背影;能在他打完球回来时,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汗味混着阳光的气息(她悄悄在日记里形容为“夏天的味道”);能在他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心跳加速地低下头,假装记笔记,实则把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的座位,是她目光不经意间就会飘去的方向。

真正的直接交流少之又少,每一次都足以让何溪在日记里反复回味:

作为英语课代表,发作业到赵闻风座位时,他正低头看书。她轻轻把卷子放在他桌角,他头也没抬地说了声“谢了”,声音低沉。何溪像被烫到一样缩回手,小声回了句“不客气”,转身就走,感觉耳朵都在发烧。回到座位,心还怦怦跳,在日记里写:“他今天穿灰色卫衣,说‘谢了’,声音比平时近好多!”

周末去市图书馆查资料,竟然在书架转角看到了赵闻风!他正抽出一本厚厚的《国家地理》,侧脸专注。何溪瞬间僵住,抱紧怀里的书,大气不敢出。他似乎察觉到视线,抬眼看了过来。何溪慌忙低下头,假装在找书,脸热得要命。等他拿着书走开,她才敢抬头,望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书架尽头。那天日记的主题是:“图书馆!他看《国家地理》!他好像看了我一眼?天啊,我当时的表情一定蠢死了!”

一次历史课分组,何溪和赵闻风竟然分到了不同的大组,但需要共同完成一个大的课题背景资料收集。何溪所在的小组负责整理“经济”部分,赵闻风那组负责“政治”。课间,赵闻风那组的组长(一个活泼的女生)拿着几张资料过来找何溪对数据。赵闻风也跟着过来了,靠在旁边的桌子上,没说话,只是听着。何溪紧张地回答着问题,眼角余光能瞥到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点着桌面。当何溪准确地说出一个关键数据来源时,她似乎看到赵闻风微微挑了下眉,嘴角好像……有一丝极淡的赞许?这个细微到可能只是她臆想的表情,却让她在接下来的整节课都心神不宁,在日记里反复确认:“他是不是点了下头?还是只是累了动动脖子?”

何溪的生活当然不只有赵闻风。她为解不出的数学题烦恼;和同桌分享新发现的宝藏零食;在运动会上为班级呐喊助威到嗓子沙哑;为月考成绩的进步开心不已,也会为退步偷偷抹眼泪。她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尝试写一些青涩的小诗和散文,记录下窗外四季更替的梧桐,记录下雨天教室里潮湿的空气,当然,也会隐晦地记录下某个身影带来的心悸。她在日记里写:“今天文学社活动,分享了一首关于‘光’的诗。读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全是某个靠窗座位透进来的阳光。大家夸我写得有画面感,只有我知道,那画面里藏着谁。”

那份决定持续三年的暗恋,像一颗埋在心底的种子,安静地汲取着养分。何溪在努力履行对自己的承诺——变得更好一点点。她学习更加认真,尤其是赵闻风成绩似乎很好的数学和物理;她开始注意仪态,走路时会不自觉地挺直背;她尝试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尽管声音还是会发抖。她依然不敢主动和他说话,但眼神交汇时,她不再像最初那样惊慌失措地躲开,而是能鼓起勇气,微微弯起嘴角,露出一个极其短暂、可能对方根本注意不到的微笑,然后再迅速移开目光。这对她来说,已是巨大的进步。她在日记里鼓励自己:“何溪,加油!今天对他微笑了,虽然只有0.1秒!离毕业又近了一天,离说出‘喜欢’的那天也近了一天!”

夏日的蝉鸣声越来越响亮,教室里的风扇吱呀呀地转着。何溪坐在窗边,偶尔会望向赵闻风的方向。少年低头写着作业,额前的碎发被风扇吹得轻轻晃动。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身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何溪收回目光,在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悄悄地写下了一个小小的“ZXF”字母缩写。然后,她深吸一口气,埋下头,继续攻克眼前的难题。心里那份隐秘的喜欢,像夏日的微风,带着青涩的甜和微微的灼热,无声地鼓动着她的青春。

林缓下班时,路过一家新开的甜品店。明亮的橱窗里,金灿灿的葡式蛋挞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她停下脚步,几乎没有犹豫地走进去,买了一个。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酥脆的挞皮,滑嫩香甜的蛋奶馅瞬间在口中化开。一种纯粹的、简单的快乐弥漫开来。她拿出手机,拍下剩下的半个蛋挞,发给了堂妹何溪,附言:“小时候的愿望,今天实现了第一步。很甜。高中生活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甜’的事分享一下?”

何溪刚写完日记,听到手机提示音,看到图片和留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想了想,回复:“蛋挞看着就超好吃!恭喜姐!高中嘛……嗯,有写不完的作业,但也有好看的夕阳,好听的蝉鸣,还有……”她顿了顿,在输入框里打下“还有让人心跳加速的瞬间”,又飞快地删掉,改成:“还有很多有趣的新朋友!算不算甜?”她放下手机,拿起日记本,在最新一页的空白处,画了一个小小的、金灿灿的蛋挞图案。

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照亮了林缓回家的路,也映照着何溪书桌前那本锁着少女心事的日记。一个在笨拙却坚定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经纬”世界,一个在安静地书写着名为“暗恋”的青春序章。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品尝着生活赋予的,或微小或悸动的滋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