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穿成唐玄宗女儿后我称帝了 > 第9章 归途

第9章 归途

当晨光如利刃般刺破云层时,李钊已换上一身玄色劲装。她将金簪别在束发的绸带上,对着铜镜端详许久。镜中人眉目如刀,再不是当初那个惊慌失措的穿越者,像自己又不像自己。

"公子,该启程了。"郭岩在帐外低声提醒。

自从改换男装,他便依令改了称呼,只是声音里总带着几分不自在。

李钊掀帘而出,晨露打湿了她的鹿皮靴。营地已收拾妥当,三十余名亲兵肃立待命。比起初离长安时的百人仪仗和护送唐玄宗的部队,这支队伍精简得近乎寒酸。

"走泾阳道。"她翻身上马,"三日内必须抵达新平。"

郭岩眉头微蹙:"那条路靠近叛军粮道..."

"本宫知道,但正是要借他们的粮。"

李钊一甩马鞭,坐在马背上俯视着看向郭岩,神情冷漠,"我军粮草将尽,不是吗?"

郭岩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内心起了探究之意,又被自己强压下去。他确实还未禀报粮草情况,永宁公主却已洞若观火,但她似乎与传闻中的并不相同,也与自己初次见到的时候不同。

朱雀大街的银杏叶正黄时,郭岩第一次见到永宁公主。

那日恰逢重阳宴,他作为右骁卫中郎将在丹凤门外值守。

公主的步辇经过时,秋风恰好掀起纱帘一角——少女斜倚锦垫,指尖捏着半块芙蓉糕,漫不经心地听着身旁女官说话。阳光穿过金丝步摇,在她眉心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金粉,模糊而又耀眼,带着不可侵犯的慵懒感,高高在上。

"好个骄矜的贵人。"郭岩垂下眼睛想。宫墙内传来阵阵笙箫,步辇上的金铃渐行渐远,只余一缕甜腻的熏香飘在风里。

回过神来,犹豫片刻,他终是传令改道,只私下嘱咐亲兵多备箭矢。

正午时分,他们路过一处被焚毁的驿站。焦黑的梁柱间,几只乌鸦正在啄食尸体。李钊勒马细看,忽然发现那些死者都穿着驿丞的服饰。

"奇怪..."郭岩下马查验,"叛军为何专杀驿卒?"

李钊蹲下身,指尖轻触一具驿丞的尸体——那人胸前的伤口边缘整齐,是标准的横刀技法。尸体腰间鱼袋里的文书虽被血浸透,仍能辨认出"灵武""急报"等字迹。

轻声道:"因为他们还在传递军情。"她抬起头来,向四周观察,随后指向远处山脊——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细微的痕迹。

"看,烽燧未绝。"

这个发现让队伍士气一振。郭岩立即派斥候循烟尘方向查探,果然在十里外找到了溃散的唐军小队。那队士兵见到郭岩的右骁卫腰牌时,竟当场跪地痛哭。

李钊看着他们,心中一阵刺痛。

"陛下...陛下已幸蜀..."为首的队正泣不成声,"太子殿下北赴灵武,命我等沿途集结残部..."

李钊与郭岩对视一眼。随后暗自思索,历史正按她记忆中的轨迹发展,这一次,她不会再错过灵武那个关键转折点。

收编残兵后,队伍扩充至五十余人。夜幕降临前,他们在一处山谷扎营。李钊蹲在小溪边洗手,忽然发现水中漂着几粒脱皮的谷粒。

"上游有人。"李钊低声示警。

郭岩立刻带人沿溪探查,果然在拐弯处发现几个正在煮饭的叛军哨兵。解决了几个叛军之后,顺着痕迹,他们找到了叛军的主力军——负责运送粮食,在经过一番血战之后,军队成功的收获了不少粮食。休息的时候,所有人都喜气洋洋,精神振奋,吃饱喝足。

李钊正在仔细检查缴获的叛军文书,突然眼睛一亮:"我们有办法进城了。"她发现文书上的印泥颜色略深——这是三日前才加盖的新印。这个细节让她确信伪装尚未过时。

李钊展开这份盖着安禄山大印的军令:"叛军正在征调民夫修筑工事。我们扮作押送民夫的官兵。"

郭岩仔细端详文书:"可我们没有民夫..."

"谁说没有?"李钊指向那些刚收编的唐军士兵,"让他们换上百姓衣服,我们就是押送队。"

这个计划显然比李钊原先在脑子里所想的假装染病稳妥得多。士兵们很快换装完毕,还用草木灰抹脏了脸。李钊和郭岩则换上缴获的叛军校尉服饰,腰牌印信一应俱全。

翌日清晨,一支"叛军小队"押着二十余名"民夫"来到新平城下。守城士兵查验文书时,李钊故意大声呵斥"民夫",显得十分不耐。

"快点!耽误了筑城进度,将军饶不了你们!"随后又示意郭岩递给官兵银钱,动作间又假装不经意地露出腰间"安"字令牌。

守军被她的气势震慑,信以为真,再加上银子,草草检查就放行了。

进城后,李钊他们很快找到一家歇业的布庄落脚。李钊立即派精通方言的亲兵去市集打探消息。

"太子七日前已到灵武!"亲兵带回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听说正在集结朔方军!"

布庄的地窖里,李钊借着油灯研究刚获得的情报。灯芯偶尔爆出火花,在她眉间投下跳动的阴影。郭岩推门进来时,带进一缕夜风,吹得案几上的地图沙沙作响。

郭岩闻言,说到:"从这到灵武还有四百余里..."

"不,我们不去灵武。"李钊的指尖点在另一个位置,"去这里——彭原。"

"彭原?那里只有个废弃的行宫..."

"所以正是要借行宫藏身。"李钊眼中闪着冷光,李钊指着舆图,"你们难道没发现?这一路遇到的叛军,都在往灵武方向集结。"

郭岩沉思,然后恍然大悟:"他们要突袭太子!"

李钊点头。历史中叛军确实偷袭了灵武,只是未成功。但这次,她要让这场偷袭变成太子的翻身仗,也要成为她入局的投名状。

当夜,他们悄悄离城。为避开叛军主力,李钊选择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古道。山路崎岖处,不得不下马步行。郭岩始终走在最外侧,有几次险些滑落悬崖,全靠横刀卡住岩缝才化险为夷。

"将军的刀法很特别。"休息时,李钊忽然道,"像是融合了胡人技法。"

郭岩正擦拭刀身的动作一顿:"公主好眼力。这是家父从西域带回的刀谱。"他犹豫片刻,又补充道:"先父曾任安西都护府参军。"

这个细节是上一世李钊不知道的。她忽然意识到,即便重生一次,眼前这个男人她仍然并不完全了解。可那又如何,李钊心里想,只要能为自己所用就好了,不必全部知晓。

行军的第四天傍晚,他们终于望见彭原行宫的飞檐。就在众人松口气时,前方树林中突然飞出三支响箭。

"埋伏!"郭岩拔刀大喝。

数十名黑衣武士从四面八方杀出。交手片刻后,李钊察觉异样——这些人招式凌厉却不下死手,明显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叛军不是这样的招式。

" 住手!"她突然高喊,"可是李辅国将军麾下?"

黑衣武士闻言一怔。为首者摘下面巾,露出张白净无须的脸却说不上好看的脸:"尔等何人?"

李钊心下了然。这个将来权倾朝野的宦官,此时还是太子的心腹。她上前一步,亮出永宁公主的金印:"本宫带朔方军情至,速引见太子殿下!"

行宫深处的偏殿内,李亨正在油灯下批阅军报。当他抬头看见风尘仆仆的永宁公主时,惊得朱笔坠地:"皇妹?!你不是随父皇..."

"陛下已安全入蜀。"李钊行礼,"臣妹特来助皇兄匡扶社稷。"

她呈上沿途绘制的叛军布防图,又详细禀报了灵武周边的敌情。李亨听得面色数变,最终长叹一声:"若非皇妹及时报信,孤险些中计。"

当夜,太子召集心腹密议。李钊作为女子本应回避,却破例获准参与。她在沙盘前侃侃而谈,指出几处叛军必攻的软肋,更建议派精兵伏击粮道。

"公主怎通军务至此?"李辅国阴柔的声音里带着怀疑。

李钊淡然一笑:"乱世之中,女子也当知兵。"她转向李亨,"皇兄若信我,三日后可大破叛军。"

会议持续到东方泛白。散帐时,郭岩在廊下拦住李钊:"公主何时学的兵法?"

月光穿过廊柱,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李钊注视着他眉间新添的伤痕,轻声道:"郭将军可曾听过'哀兵必胜'?"

只此一句,看似毫无逻辑,她没有解释,径自走向厢房。身后,郭岩的目光如影随形,带着探究与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三日后,叛军果然夜袭灵武。早有准备的唐军诱敌深入,同时在彭原峡谷设伏。当敌军主力陷入包围时,郭岩亲自率领一队骑兵突袭其大营,焚毁粮草无数。

捷报传来时,她正站在高处眺望战场。硝烟中,一面残破的唐旗仍在飘扬,像极了记忆中那个燃烧的长安城。

"我们赢了第一仗。"不知何时,郭岩已立于身侧。他铠甲染血,却掩不住眼中的光彩。

李钊摇头:"这才刚刚开始。"她望向东南方,"下一站,长安。"

远处战鼓如雷,惊起满山飞鸟。朝阳终于突破云层,将血色洒在他们身上。

李辅国(704年―762年),原名静忠,先后改名护国、辅国[1],博陆郡(今北京市平谷区)人。唐朝中期权宦,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

李辅国样貌奇丑无比,早年净身入宫成为宦官,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成为其心腹。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辅国因力劝太子李亨登基而逐渐开始掌握军权,历任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等要职。封郕国公,冷待晚年的唐玄宗,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一系列事件皆出自李辅国的手笔。唐肃宗李亨驾崩后,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辅国因拥戴之功更加嚣张跋扈,擅权作福。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加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晋爵博陆郡王,又尊其为尚父,暗中却将其兵权架空,不久后派遣刺客将李辅国暗杀,下诏追赠其为太傅。[7]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归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婚内上瘾

替身A在求生综艺被前任她姑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