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抬起眼,平静道:“李通判说得妙。既然也知道自己年纪大、记性差,正该感激我叫你们早点来。天亮了,百姓要看水情,陛下要看灾简——这堂若不开,谁来替你们梳理记忆?”
她站起身来,步履从容,一步一步走下阶前。
“不如本官先来替你们梳一梳。”
她走到堂中中央,眼神扫过众人,语气未变,却像寒夜覆雪,片片落在肩上。
“修堤用的是前年州库银三千两,由户曹司核准,去年河道营承修,工曹厅调人,郑寿安批字,宋大年签验,吴通达画段。”
她话未完,宋大年后背已经汗湿,吴通达头低得几乎要看不见眼睛。
“结果今天堤塌了,塌的是泥,是水,也是朝廷的银子。三千两,说没就没了。你说,我若真不管,谁来替这水下的钱作个交代?若堤不塌,我未必追究;但既出了事,这账就得一笔一笔给它理清楚。”
她回头看李秉德,神色平静得几近温和:“李通判,本官不是问你记得多少,而是问,你愿不愿意带这个头。”
堂中静得仿佛能听到雨点滴在屋瓦上的声音。
李秉德脸上笑意不改,手却已经慢慢握紧了衣袖下摆。
他陪笑道:“自然是愿意的,只是这一大早一时也记不清那些细节——”
“既然诸位一时记不清,那便由本官代劳。”
瞿宝砚轻轻将那摞账本拈起最上一本,随手一翻,眼未看人,语声已落:
“郑寿安。”
郑寿安本是靠后站着的,一听唤名,身子一震:“在,在!”
“你以州库监印名义批拨堤料银两,批得是二万八千七百文,但实发——”她翻页,指甲轻敲纸面,“只出账一万八。账目上写‘遇河道调修,中途添料,费用增列,延后补报’。”
她抬头看他一眼,“这笔‘增列’,补上了么?”
郑寿安一张脸涨得通红,口齿磕巴:“小人……那是……那是当时……”
“当时你调往清阳十日,帐是他人代批。”瞿宝砚忽而一笑,“这笔帐你竟也签了自己的名?”
郑寿安语塞,面如死灰。
瞿宝砚不再看他,下一本又落在案上,砰然作响。
“宋大年。”
宋大年被喊得一激灵。
她一字一句:“你所呈《三合堤修成复验回报》写的是‘封坝依制,深三寸六分,料工足用’,但在你附上的检验图下,连泥厚都未标清,竟也堂而皇之得了印放行。”
她视线扫过众人:“这便是工曹厅例报的‘三文复验’,不需出图,光写个‘已验如律’便可上报朝廷,是么?”
宋大年脸色惨白:“大人——下官不敢欺瞒,只是……这事向来是照老规矩走的,这年年如此……”
“年年如此?”她低笑了一声,接着语声一肃:“那就是连年皆失修!”
她收起笑意,“我昨日剖堤泥心,三尺底下,全是夹杂青砂的浮壤,雨水一浸就散,连根树枝都挡不住。你告诉我,这也叫‘如律’?如的是哪个律?”
堂中无人敢言。
她又翻出一张单页,纸角皱黄,边缘旧卷:
“吴通达,这是你当日拨工之签押,记得否?你押了几个人去封堤,按你名下这几位工丁的籍册……”
她从身边吏员手中接过另一叠,啪地并在一起。
“其中三人,上月还在江口镇服徭未归;有一人早于去年冬月就已过世,还有一人,名下印记全无,连个脚夫都找不到!”
吴通达已是冷汗涔涔,哑着声音道:“大人,这事……是下面人偷懒,我、我不知情……”
“你若不知情,这签名便该空着。”她冷冷道,“可这是你的亲印,清清楚楚。”
“这叫失察么?”她目光锐利如刀,“你们可知昨夜三合堤若不堵,那水若泄得再快半刻,整条郭庄五百口人全都得被你们埋了?不止郭庄,下游还有多少村落,多少人命,你们算过没有?”
一旁何恩贵坐不住了,忽地咳了一声,插声道:“大人何必动怒?瞿大人既然亲自夜巡救人,立了头功,这会儿便不妨也当一回公断好汉。小吏误事虽错,若上纲上线,难免寒了众人之心——”
“寒了?”瞿宝砚语气一顿,目光扫过他。
“昨夜那堤上风寒刺骨,何大人可知道?你宅邸隔江,恐怕听不见三村百姓的惊呼;你是在府里睡了一夜好梦,便认定这水不过小事;这人命,不过数字?何大人好大的官威!”
何恩贵面色一白,闭了嘴。
瞿宝砚缓缓拂袖起身,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我请诸位来,不是为争一时是非,听谁的嘴更巧能搪塞过去。”
她微微一顿,清亮的嗓音好似一枚铁钉,直钉进堂中众人心头。
“是告诉你们——渌州这摊水,不管它是清是浊,我既接了,就绝不许它再混下去。”
“渌州之权归我,之责在我。”
“谁敢懈怠、谁敢敷衍、谁敢揩银欺上——一经查实,绝不轻饶。”
“自今日起,有令必行,有责必问,有错必究。”
整堂瞬间鸦雀无声。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只觉那立在案后的蓝袍女子,灯火映面如铁,映得人心发紧。
——那一刻,众人才终于真正明白,渌州来了怎样的一位主官。
之前所有的沉默和含笑不语,不过是文火煨汤,如今一沸,才知这锅里煮的是谁。
“昨夜堤口失守在即,若非本官亲至督修——”她顿了顿,冷冷扫过郑寿安、宋大年、吴通达几人,“你们以为,今早跪在这里哭的人是谁?”
“我朝《宁律·水防篇》第四十六条有明文:凡因堤防失修、偷工减料,致水患漫泄,妨害田亩,百姓伤亡者,主事官吏皆以徇私渎职论;情节严重者,按‘失政致民命’治罪——该处者,斩。”
“账册空虚,图纸作伪,你们就这样把一州百姓的命脉压在这层浮沙之下。”
“你们说,该斩不该斩?”
此言一出,堂中忽地静得落针可闻。
只听宋大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嘴唇发颤,冷汗如雨:“大人饶命!小的只是照章交接,那图纸不是我画的,是……是前头那一年的旧图……”
郑寿安身子一晃,差点站不住,眼珠飞快乱转:“大人!小的也只是按上头批示走流程,银两没动过一文,全是交由工营放发的——”
吴通达也连忙跟着跪下,声音发干:“小的也,也只是挂名调丁,丁是河道营派的,名册是他们给的,属下不敢擅改啊!”
几人争先恐后地推诿,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了。
何恩贵瞥了他们一眼,袖底手指紧紧绞着,面上却堆起笑来,出声道:“大人这等心细胆大,确实朝廷难得的能臣……只是律法森严,还是要查得真切,若这堤坝真是几年前修的,那牵扯的,可就不是一州一地的事了。到那时,恐怕还得回京请旨,由上头来个公断,才好服众。”
他意有所指,音调拖长道:“毕竟这水患一起,牵连的是旧账,新人翻旧账……总归是要讲个分寸的。”
瞿宝砚听罢,只淡淡一笑。
“何典史考虑得倒是周全。”
瞿宝砚走回堂上主位,立定。
她一手扶案,扫视众人,目光缓缓一收:“现在知道怕了?”
底下跪着的几人面面相觑,脸色苍白,却无人敢否认。
她翻着案上的账册缓缓道:“三合堤若再溃,京里要拿人问罪,你们一个也逃不了。”
“到时候不是谁护着谁,而是谁先舍了谁。人人自危,谁愿意为你们担这条命?”
“可我渌州,要的是能担事的人,不是一群尸首。若能止溃救人,堤堵住了,命救下了,那递到京中的奏疏,自然也会有一句——‘修堤有功’。
“机会只有一次。”
“是死是活,各位心里自己掂量。”
话音一落,堂上静极一瞬,随即便听“咚”的一声,是郑寿安先一步伏地叩首,语带颤音:“多谢知州大人开恩,小的定当尽心尽力,堵堤救人,绝不负所托!”
紧接着宋大年与吴通达也一齐跪伏:“谢大人!小人原也不过是一时糊涂,愿从此洗心革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三人言语恳切,像是瞬间就把自己洗成了忠勇之士,反应之快倒教人分不清是悔悟还是势利。
瞿宝砚并未作声,只一手翻过案前的账册,指节轻扣封面,眸色沉静如水,似在看他们,也似未看。
下首何恩贵见这几人态度变得比翻书还快,脸色不太好看,却又不敢再说什么。
李秉德微低着头,心中却是暗自骇然。
没想到啊。
他们这群自诩聪明的老家伙竟全被这个“初出茅庐的懵官”给耍了!
什么纸上做官?
分明是有意示弱,让众人误以为她新官上任、不谙世务,好卸下提防。
原以为这位新知州不过是个摆设,来替上头走个过场,做个样子罢了。
可谁料——
短短一夜,不但以雷霆之速调兵遣将,稳住堤口,不乱半步;再是堂上驳诘问责、翻账如山,一记重锤敲得众人低头伏首,不敢不从。
以杀制人,又以生驭人。恩威并施,收放自如——这等手段,哪是寻常“写文章”的清流能做得出来的?
今日这一遭,众人是实打实栽了。
再不认栽,只怕连个台阶都不会留给他们了。
“李通判。”瞿宝砚忽而开口,抬眼看他。
李秉德一惊,连忙拱手:“卑职在。”
“水患当前,你掌调度、理仓储。三合堤的工程与兵力,从你处过一道令。我要你一个时辰之内把图纸、物料、用人、河工全数调齐,按我后面的调令动。”
她语气平平,未起波澜,却让人不敢拖延半分。
李秉德心头微震,喉头动了动,终是低头应道:“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