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27%与3.2%
实习期的最后一天,空气里漂浮着一种无形的、绷紧的静电。终端上,那个代表实习生身份的“RDT-734”前缀,像一道即将过期的封印,今天之后,要么被解除,要么,连同我这个人一起被彻底清除。
“方舟”内部的等级森严,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从门禁权限到数据库访问级别,甚至食堂不同分区的餐食补贴,都被冰冷的数字划分得清清楚楚。过去一年半,我终端里那可怜的权限,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隔绝在真正的核心之外,只能窥见巨兽偶尔摆动的鳞甲。而今天,是决定我能否穿过那堵墙的日子。
我又一次坐在了戎惑对面。还是那间极简得过分的办公室,一样的金属桌椅,一样的冷空气味道。但这一次,我没有发抖。手心是干的,心跳虽然有点快,却不再是慌乱,更像引擎启动前的预热。
他低头看着悬浮光屏上我的最终评估报告,那上面记录了我五百多个日夜里的每一次数据清洗、每一次代码提交、每一次被AI导师用百分比鞭挞后的修改、每一次排名升降。那不是我,那是一堆被量化的行为数据集合。
他没开口,空气静默地压迫着。
我开始陈述。声音比我想象的要稳。我负责优化的是用户行为数据预处理的一个微小模块,枯燥,但至关重要。我调出光屏,展示迭代前后的效能对比曲线,指出响应时间缩短了18.4%,资源占用率下降了5.7%,错误率被控制在0.02%以下。每一个数字,我都反复验算过,确保它们像磐石一样无可指摘。
他偶尔会打断,提出质疑。关于某个算法选择的边际效益,关于对极端案例的覆盖概率,关于未来扩展性的潜在风险。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砸在关键节点上。
我用他的语言回应。剔除所有模糊的表述,引用历史数据支撑,给出概率范围,分析风险权重。我甚至提前预判了他可能关注的几个点,准备了额外的数据备份。我看到他极轻微地挑了一下眉梢,或许只是我的错觉,但那足以让我绷紧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毫米。
他不再提问了。手指无意识地在光屏边缘敲击了两下,那几乎是他唯一流露出的、类似于“思考”的小动作。办公室里只剩下服务器集群低沉的背景嗡鸣,像某种巨大生物平稳的心跳。
时间被拉长,每一秒都清晰可闻。
终于,他抬起眼。镜片后的目光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毫无遮挡地落在我脸上,依旧是评估的,但似乎多了点什么别的东西,一种纯粹的、对于“数据本身”的……专注?
“黎黎。”
他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不是工号。两个字,平稳无波,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撬开了我紧绷的心壳,有什么滚烫的东西差点冲出来。我用力掐住自己的指尖。
他的视线落回光屏,像是在做最后的确认,然后开口,声音一如既往地平稳,却带着一种宣判般的重量:
“你的韧性指数,超出初期预测模型127%。”
一个超出预期的百分比。他用数据定义我的坚持。
“理性思维构建速度,”他略微停顿,像在读取一个精确值,“在同期最终存活者中,位列前3.2%。”
一个排名。他用对比定位我的成长。
我的心跳在胸腔里沉重地撞击着,一下,又一下。没有喜悦,没有激动,只是一种巨大的、尘埃落定的虚脱,和一种被彻底看透、彻底量化的奇异战栗。
他关掉了光屏,所有的数据流瞬间消失,办公室恢复了那种极致的、几乎令人不适的整洁和安静。他看向我,目光里没有任何祝贺的成分,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考核通过。”
三个字,砸在寂静里,掷地有声。
“明天早上九点,去‘创世’项目组报到。”
没有笑容,没有“欢迎”,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描绘。只是指令,下一个任务的坐标。我站起身,膝盖有点软,但撑住了。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幅度很小地点了一下头。转身,推开那扇沉重的门。外面开放式办公区的光线涌进来,略微有些刺眼。我没有回头,一步一步地走出去,脚步声落在光滑的地面上,发出清晰的回响。
走廊的灯光冷白明亮。终端屏幕左上角,那个“RDT-734”的标签,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权限等级更高的ID标识。
127%的韧性。前3.2%的理性构建速度。这就是我拼尽全力一年半,换来的一切。两个冰冷的数字,和他一句没有温度的通告。
我抬起手,看着微微发颤的指尖,然后缓缓握紧。
通过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