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五分,林薇准时出现在红墙学院门口。她的太阳穴微微跳动,一种熟悉的钝痛正在颅腔内酝酿——这是药效逐渐减退的早期征兆。她计算着时间,距离下一次服药还有四小时十七分钟。
“主席早!”值周生向她鞠躬问好,声音响亮得让她不禁眯了下眼睛。
林薇轻轻颔首,目光却越过学生的肩头,落在正从出租车上下来的苏冉身上。她依然没好好系领带,衬衫最上面的两颗纽扣敞开着,书包随意地甩在单肩上,与周围规整的环境格格不入。
苏冉似乎察觉到她的注视,抬头迎上她的目光,嘴角勾起一个似笑非笑的弧度。她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匆匆避开视线或恭敬问好,反而放慢脚步,几乎是悠闲地踱到林薇面前。
“主席每天都亲自站岗?”苏冉问道,语气里听不出是好奇还是揶揄。
“秩序需要维护。”林薇简短回应,转身走向教学楼。她能感觉到苏冉的目光落在自己背上,如芒在背。
第一节课是语文,老师讲解古文鉴赏。林薇坐姿笔直,笔记工整,对每一个典故的出处和释义都了然于心。当老师提问“郑伯克段于鄢”中“克”字的特殊用法时,她流畅地回答:“此处‘克’字意为制服,有贬义,暗示郑伯对弟弟的不友。”
“非常准确。”老师满意地点头。
就在这时,后排传来一声轻微的嗤笑。所有人都听见了。
老师皱眉:“苏冉同学,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
苏冉懒洋洋地托着腮:“没什么,只是觉得‘克’字更接近‘能够’的本义,郑伯不是‘制服’了弟弟,而是‘能够’对付弟弟了。字面意思就够了,不用强加褒贬。”
教室里一片寂静。这种解读方式与教科书和传统注释截然不同。
林薇没有回头,但手中的笔微微收紧。她知道苏冉的观点其实源自清代一些学者的考据,但这种非主流解读在高考中绝对是致命错误。
“学术可以探讨,但考试有标准答案。”老师语气明显不悦,“请同学们务必以教材为准。”
下课铃响,林薇被语文老师叫去办公室帮忙批改作业。当她抱着一摞作文本穿过走廊时,听见两个女生在洗手间外的交谈。
“...那个转学生真厉害,敢那么跟老师说话。” “厉害什么呀,不就是爱显摆吗?听说她原来学校待不下去才转学的。” “为什么?” “好像跟老师闹过什么矛盾,具体不清楚...”
林薇放慢脚步,但女生们发现她后立刻噤声,恭敬地问好后匆匆离开。
上午的课程平稳进行,林薇的状态却逐渐下滑。数学课上,她发现自己需要重复读题两遍才能理解题意;英语听力时,声音仿佛隔着一层水膜,模糊不清。她看了一眼手表:距离服药还有一小时四十三分钟。
课间休息,她习惯性地走向科技楼顶层的天台——这是她少数能独处的地方之一。但今天,天台的门虚掩着。
推开门,她看见苏冉正靠在栏杆边,戴着耳机,望向远处那圈红墙。秋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她闭着眼,手指随着音乐轻轻敲击栏杆。
林薇下意识后退,但苏冉已经睁开眼看向她。
“主席也来这里透气?”苏冉摘下一边耳机。
“这里是禁止学生进入的。”林薇机械地重复校规。
“门没锁,”苏冉耸肩,“而且规定不就是用来打破的吗?”
这句话与昨天如出一辙。林薇注意到苏冉手腕上有一道淡淡的疤痕,与她自己的位置惊人相似。这个发现让她莫名不安。
“请你离开。”林薇语气冷硬。
苏冉笑了笑,不但没走,反而向她走来:“你脸色不太好,主席。生病了?”
“与你无关。”
“那种‘维生素’,”苏冉压低声音,“副作用很大吧?”
林薇心跳漏了一拍,但脸上依然维持平静:“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明德制药厂三年前因为安全生产问题被查处过,”苏冉突然说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话题,“他们最大的客户是林国华教育集团。”
林薇感到一阵寒意。明德制药正是她父亲合作生产“智能增强剂”的公司,这个消息从未公开。
“你对制药行业很感兴趣?”林薇尽量让声音保持平稳。
“只是对不公平的事感兴趣。”苏冉重新戴上耳机,转身离开天台。
林薇独自站在风中,感到一阵眩晕。她扶住栏杆,深吸几口气。距离服药还有一小时零七分钟,但她已经等不了了。
她快步走向科技楼的女洗手间,锁进一个隔间,从书包内袋取出那个小药瓶。手抖得厉害,差点将药片掉进马桶。终于,她成功吞下药片,靠在隔间壁上等待药效发作。
五分钟后,世界重新变得清晰锐利。头痛消散,思维如刀锋般敏锐。她走出隔间,在镜中审视自己:完美无瑕的林薇又回来了。
下午的化学实验课,老师宣布进行分组实验。当名单公布时,林薇发现她与苏冉分到了一组。
“真是巧合,”苏冉走到她身边,低声说,“希望这次我们能‘按规程’完成实验。”
实验内容是测定醋酸解离常数。林薇主导操作,每一步都精确无误。当她正准备按照教材指示添加指示剂时,苏冉突然开口。
“如果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代替指示剂法,误差能降低至少百分之三十。” “实验室条件有限,”林薇没有抬头,“按教材方法进行。” “但三楼的新实验室有那台闲置的UV-Vis光谱仪,”苏冉坚持,“我昨天看见门没锁。”
林薇手中的滴管微微一顿。三楼的新实验室是林国华教育集团捐赠的,确实配备了高级仪器,但尚未正式投入使用。更重要的是,那间实验室与她父亲的研究有关。
“未经允许使用设备违反规定。”林薇说。 “科学探索也违反规定吗?”苏冉反问。
最终,她们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指示剂法。但实验过程中,林薇注意到苏冉对实验设备的熟悉程度异乎寻常,尤其是当她下意识地调整分光光度计的动作——那台仪器型号很新,正常高中生根本不可能接触过。
实验结束后,林薇借口归还器材,独自去了三楼的实验室区域。走廊安静得异常,她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
在新实验室门口,她停下脚步。门牌上写着“智能学习研究实验室”,落款是“林国华教育集团捐赠”。她试着推门,发现果然如苏冉所说,门没有锁。
室内陈列着各种先进仪器,大多还盖着防尘布。但角落一台电脑屏幕却亮着,处于待机状态。林薇鬼使神差地走过去,触碰了鼠标。
屏幕亮起,需要密码登录。她尝试输入父亲的生日——错误。又尝试输入集团成立日——还是错误。当她准备尝试第三组密码时,突然发现键盘下方压着一张小纸条。
纸上写着一串数字:1024#809。她下意识地将它输入。
登录成功。
系统界面弹出,显示着“神经认知增强项目数据管理”字样。林薇心跳加速,她从未被允许接触父亲这方面的研究。
她快速浏览文件列表,大多数需要二级密码。但一个标为“受试者基线数据”的文件夹可以打开。里面是数十个编号文件,她随机点开一个。
数据显示这是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跟踪记录受试者在服用某种药物后的认知变化和副作用。她越看越心惊——那些副作用描述与她自己的体验如此相似:头痛、耳鸣、焦虑、短暂性记忆碎片...
当她点开最后一个文件时,呼吸几乎停止。文件名是“LW_Baseline”——她名字的缩写。
数据记录开始于三年前,正好是她开始服用“维生素”的时间。里面详细记录了她的每次测试成绩、生理指标变化,甚至还有心理评估:“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依赖性...轻微躁狂倾向...建议调整剂量...”
“找到你想找的东西了吗?”一个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
林薇猛地转身,看见苏冉靠在门框上,不知已站在那里多久。
“你跟踪我?”林薇努力保持镇定,迅速关闭文件。 “门没关,”苏冉走进实验室,目光扫过那台电脑,“看来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 “这不关你的事。” “或许关呢?”苏冉轻声说,“或许我也是这个‘研究’的一部分?”
林薇突然意识到什么:“你怎么知道这台电脑的密码?” “猜的,”苏冉笑了笑,“1024是程序员节,809是你的生日,不是吗?这种组合密码很常见。”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但林薇总觉得哪里不对。没等她继续追问,走廊传来脚步声。两人迅速退出实验室,关上门,假装刚从旁边教材室出来。
路过的是教务主任,他疑惑地看了她们一眼:“你们在这里做什么?” “领补充教材,主任。”林薇反应迅速。主任点点头,没再多问,但目光在苏冉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放学后,林薇坐在回家的车里,反复回想今天的种种。苏冉的出现太过巧合,她知道得太多,行为也太不寻常。父亲的研究、那些数据、明德制药...碎片信息在脑中盘旋,却拼不出完整图案。
手机震动,一条匿名信息:“今天的实验报告很有趣,不是吗?——F”
不是苏冉的号码。这个“F”是谁?
林薇闭上眼睛。红墙之内,似乎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在隐藏秘密。而苏冉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不断扩大。
她打开日记本,写下今天的观察: “新来的转学生苏冉,似乎对科技楼特别熟悉。她知道明德制药的事,也知道实验室的门没锁。是巧合还是别有目的?匿名短信的发送者‘F’与她有关吗?父亲的研究究竟还隐藏着什么?”
写完最后一句,她走到窗前,望向远处红墙学院的轮廓。夜色中的校园安静而祥和,但她知道,在那表象之下,有什么正在悄然改变。
而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苏冉正站在红墙外某个网吧的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林国华教育集团的股权结构图。图中有一个名字被特别标注:方明德——明德制药的最大股东。
苏冉轻轻触摸屏幕上那个名字,眼神复杂。 “找到你了。”她轻声自语。
作者有话说:1.禁止宣传发布私人群信息或以任何形式引
导读者去非晋江站阅读。
2.禁止明示或者暗喻读者本文存在不良内容。
3.禁止以正分评论发红包、评论全部都发红包等言辞引导
读者评论,可能会被判定数据造假,请谨慎。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不该出现的对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