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李大学士看钟诺玲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模样,不禁感叹,“钟公子年纪轻轻,竟能道出这般前所未闻却又蕴含至理的言论,实乃我朝之幸。不知钟公子师从何人,老朽竟从未听闻《道德经》这一书?”
钟诺玲微微欠身,谦逊地说道:“大学士谬赞了。晚辈并无名师指点,《道德经》也是因缘际会偶然得之,如今也是借着诗会借花献佛罢了,谈不上见解独特。”
这时,一位中年官员模样的人开口道:“钟公子,我等为官之人,每日处理政务,面临诸多繁杂事务,《道德经》中的智慧对为官之道可有指导意义?”
钟诺玲目光坚定地回答:“自然有。《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启示为官者,治理一方水土,需谨慎行事,不可频繁扰民。在施政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为官者应以百姓利益为重,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民众,而非一味地依靠政令刑罚。如此,方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中年官员听后,连连点头:“钟公子的见解,让我对为官之道有了新的认识。以往我在处理政务时,有时过于急切,反而适得其反。今后,我定当遵循自然规律,以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治理地方。”
然而,人群中却传出了不同的声音。一位身着素袍的老学究冷哼一声,说道:“钟公子所言,听起来似乎有理,实则大谬不然。这《道德经》从未在世间流传,真假尚且存疑,怎能将其奉为圭臬?再者,其倡导的‘无为而治’,太过消极避世。为官者若都以‘无为’为准则,那政务谁来处理?百姓之事谁来管?长此以往,国家必将陷入混乱。”
此言一出,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原本和谐的讨论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钟诺玲却并未慌乱,他神色平和地回应道:“老先生所言,不无道理。《道德经》虽此前未流传于世,但其中智慧历经岁月沉淀,不容小觑。至于‘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做违背规律之事。真正的无为,是遵循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如此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官者以无为理念治理地方,并非对政务不管不顾,而是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百姓在自然的环境中休养生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与积极处理政务、为百姓谋福祉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老学究皱着眉头,仍不认同:“话虽如此,但仅凭钟公子一面之词,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皆是依靠严明的律法和积极的作为,从未听闻‘无为’能治理好国家。”
这时,又有一位年轻的书生站出来支持老学究:“没错,钟公子,如今天下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正需要官员们积极作为,推行各种政策来改变现状,‘无为而治’恐怕只会让局面更加糟糕。”
面对众人的质疑,钟诺玲从容不迫地说道:“诸位,《道德经》中的‘无为’并非消极怠工,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就如大禹治水,他并非一味地堵截,而是因势利导,遵循水的自然流动规律,最终成功治水。这便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体现。在治理国家方面,当官员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过度干扰百姓,百姓便能安居乐业,国家自然繁荣昌盛。况且,积极作为并不等同于盲目行事,我们应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李大学士见双方争论激烈,赶忙出来打圆场:“今日诗会,本就是思想交流之盛会,大家各抒己见,相互探讨,并无不可。钟公子对《道德经》的见解新颖独特,而各位的质疑也有其道理。不如大家心平气和,深入探讨,或许能从不同角度领略其中的奥秘。”
众人听了李大学士的话,纷纷点头。于是,在这细雨纷飞的湖边,关于《道德经》的讨论愈发热烈,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仿佛一场思想的盛宴正在进行。
而在一旁的谢子衿,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他看着钟诺玲在人群中从容应对质疑,侃侃而谈,心中不禁感慨:“表哥平日里忙于军务,没想到对道家经典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实在令人钦佩。”
就在众人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时,天空突然飘起了蒙蒙细雨。细密的雨丝如同轻柔的薄纱,将湖水笼罩其中。
众人纷纷移步到湖边的亭台中避雨。亭台四周,垂柳依依,在细雨的洗礼下愈发翠绿。湖面上,雨滴落下,泛起一圈圈涟漪,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身着灰袍、气质儒雅的老者,他正是西南最负盛名的崇文书局老板陈鹤年。
陈鹤年恭敬地向钟诺玲作揖行礼,说道:“钟公子,今日闻您讲述《道德经》,真如醍醐灌顶。我崇文书局向来以弘扬文化为己任,深知这部典籍意义非凡,不知公子能否将其借予书局刻印,让更多仁人志士得以研习,领略其中智慧?”
钟诺玲面露欣然之色,毫不犹豫地回应:“陈老板客气了,传播经典文化,本就是我辈之责。《道德经》能为更多人所知所用,实乃幸事,我岂会藏私。”
此言一出,四周顿时响起一片赞叹之声。李大学士抚须点头,赞许道:“钟公子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陈鹤年大喜过望,连忙说道:“钟公子高义,书局定不负所托。只是《道德经》此前未曾在世间流传,刻印前恐需仔细校勘注释,不知公子能否拨冗相助?”
钟诺玲微笑着点头:“理应如此。我对《道德经》略知一二,愿与书局诸位先生一同整理。”
当下,诗会现场仿佛变成了临时的学术讨论场。钟诺玲当场与陈鹤年及书局几位饱学之士,就《道德经》的篇章结构、字句解读展开商讨。
钟诺玲思维敏捷,对《道德经》的理解深入浅出,他从老子的哲学思想、时代背景出发,为众人剖析每一段落的深刻内涵。书局的先生们也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钟诺玲相互印证、补充。
雨渐渐停了,天边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逸水湖的上空。诗会接近尾声,众人虽意犹未尽,但也收获颇丰。
李大学士站起身来,环顾众人,感慨地说:“今日钟公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想之门,让我们见识到《道德经》的非凡魅力。希望诸位日后能深入研习,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与治学中去。”
众人纷纷应和。随后,大家相互道别,各自散去。
在从诗会返程的马车上,钟诺玲面色平静,丝毫不见辩论时的激昂,仿佛刚刚那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从未发生。
谢子衿坐在他对面,踌躇片刻,终于忍不住开口:“表哥,今日诗会上关于《道德经》与道德准则的辩论,可真是跌宕起伏。我当时就奇怪,为何有些人如此执着于旧观点。而且,这些人竟直接质疑《道德经》的来历和价值,实在让人不解。”
其实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难道是因为他们对新思想本能地抗拒,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钟诺玲微微挑眉,目光透过车窗,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片刻后缓缓说道:“子衿,人的观念形成非一朝一夕,李大学士等秉持传统观点已久,骤然接触《道德经》这般新颖且具颠覆性的思想,一时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至于那些质疑《道德经》的人,也不足为怪。”
谢子衿皱着眉头,满脸疑惑:“可表哥你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将《道德经》的智慧阐释得那般清晰透彻,他们为何还要质疑呢?那《道德经》的智慧明明如此高深。”
钟诺玲轻轻一笑,靠在车厢壁上,说道:“这世间,有些人并非不愿接受新事物,而是他们的立场、身份以及长久以来的习惯,让他们下意识地维护旧有观念。道德准则关乎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规范,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或许担忧新思想的冲击会带来未知的变化。而对于《道德经》,它此前从未在这世间出现,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本能地会产生怀疑。”
谢子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表哥的意思是,他们是出于对稳定的考量,才这般坚持,对《道德经》也是因陌生而质疑?”
钟诺玲颔首:“有这方面原因。今日诗会上,当我提及《道德经》时,便有人皱起眉头,面露怀疑之色。其中一位年轻书生直接起身,质问这《道德经》从未听闻,如何能确定不是我随意编造,混淆视听。还有位老者,虽未直言怀疑,却话里话外暗示这所谓的经典可能只是些空洞无用的言论。”
谢子衿气愤地握紧拳头:“这些人实在太过分,表哥如此真诚地分享《道德经》的智慧,他们却这般无端质疑。”
钟诺玲摆了摆手,神色坦然:“无妨,面对质疑,我当场便详细讲述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以‘道可道,非常道’为例,阐述了其中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深刻洞察,又结合‘上善若水’,说明其对为人处世的指导意义。一番解释后,部分人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仍有人面露迟疑。”
谢子衿叹了口气:“看来想要让他们真正接受《道德经》,还需要些时日。”
钟诺玲神色坚定:“但也不必过于介怀,思想的碰撞本就是好事,今日诗会,我们已将《道德经》的智慧传播出去,假以时日,自会有更多人理解、认同。”
谢子衿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还是表哥想得长远,是我太过着急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