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煦回到上海的第一周,天天下雨。
弄堂里的青石板被雨水洗得发亮,墙角的青苔却愈发嚣张。
她每天做的事很固定:
早上七点去菜场买一把新鲜桂花,回家用盐水泡一上午;
下午把桂花铺在竹筛里,用电风扇慢慢吹干;
夜里,等整座城市安静下来,她打开烤箱,烤一只小小的红薯。
红薯裂开的瞬间,焦糖味飘出来,她就把蒲扇放在膝盖上,轻轻摇。
仿佛奶奶还在对面,一边打蒲扇,一边讲红薯精灵的故事。
可故事讲到一半,总会卡壳——
因为故事的结尾,精灵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她也还没决定要不要回到那里。
回到上海的第17天,林煦开始失眠。
弄堂的雨夜里,风从石库门缝里钻进来,带着湿冷的铁锈味。
凌晨两点,林煦躺在床上,她把奶奶的旧蒲扇压在枕头下,听雨点砸在窗台,像无数细小的鼓点。
她打开手机,屏幕亮得像一块冷冰。
微信置顶只有一个群:【Night Garden 临床沟通】。
群里最后一条消息停留在两周前,沈砚发了一张截图:
【患儿小安,深睡时长 4h17′,心率曲线首次出现稳定δ波。】
下面跟着一句轻描淡写的话:
“林医生签字后,数据即可归档。”
那一刻,林煦才发现,沈砚把她的权限写进了系统最高级别。
她可以一键让整条产品线停工。
而她不在的日子里,所有数据都停在“待审核”状态,像一群等不到老师的发卷子。
凌晨三点,雨声更密。
林煦翻身坐起,把蒲扇贴在胸口,竹柄冰凉。
她突然想听一听沈砚的声音。
不是想回消息,只是想确认——
那个在波士顿雪夜里递空白支票的男人,是不是还醒着。
她点开沈砚的头像,指尖在语音按钮上悬停了很久,终究没按下去。
她怕一开口,就会泄露自己所有的软弱。
于是,她开始收到语音。
第一条,是在她回国的第 3 周,凌晨 4:00。
【语音 00:01】
背景是车流声,沈砚的声音低哑:“今天试了第七版热可可,,可可粉减了0.5克,还是太甜,明天减到 0.3。”
林煦把语音收藏,备注“#001”。
之后的每一天,凌晨四点,一条不超三秒的语音如约而至。
第二条,第 4 天,凌晨 4:05。
【语音 00:02】
“烤箱温度调低了,红薯裂口不够漂亮,像没笑开的嘴角。”
收藏,备注“#002”。
第三条,第 5 天,凌晨 4:10。
【语音 00:03】
“失眠的人不配喝热可可,但我替你喝了一杯,苦味刚好压住心悸。”
收藏,备注“#003”。
每一条都不超过三秒,每一条都在凌晨四点。
沈砚像在完成一场无人监考的实验——
变量:可可粉克数;
对照:红薯裂口弧度;
结论:苦味可以压住心悸,却压不住想念。
林煦把语音一条条收藏,像收集一场漫长的倒计时。
她从没回过,却会在每天凌晨四点零一分,把手机贴在耳边,等那一句“叮”。
第 14 天,语音停了。
林煦凌晨四点醒来,手机屏幕漆黑。
她盯着天花板,突然觉得雨声很吵。
四点零五分,她鬼使神差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热可可,不加糖,苦得像想念。】
配图是一只烤裂的红薯,和一把旧蒲扇。
一分钟后,沈砚的语音来了:
【语音 00:04】
“苦得刚刚好,我学会了。”
第 21 天,林煦去了趟浦东机场。
她没有买机票,只是站在到达层,看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她想起三个月前,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只是那时她以为再也不会回头。
回到家,她把烤箱温度调到 200℃,红薯裂口完美得像一朵向日葵。
她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沈砚:
【技术改良成功。】
沈砚回了一张照片:
一杯桂花拿铁,拉花是一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旁边放着她的向日葵胸针。
【设备已就位,等你验收。】
第 28 天,凌晨四点。
林煦把蒲扇放在枕边,像往常一样点开语音。
【语音 00:05】
背景是波士顿凌晨的风声,沈砚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把整条查尔斯河都试过了,还是找不到上海的雨味。
你什么时候回来,替我喝完这杯?”
林煦的指尖停在收藏按钮上,迟迟没有按下。
她忽然起身,打开行李箱,把蒲扇、照片、病历卡,一件件放进去。
然后,她给沈砚发了一条语音,只有一个字:
“叮。”
凌晨四点零一分,沈砚的电话打了进来。
林煦接起,没有说话,只听见对方浅浅的呼吸声。
良久,沈砚开口:“林煦,波士顿下雪了。”
林煦望向窗外,上海的雨停了,月光穿过云层,照在弄堂的青石板上。
她轻声说:“嗯,雪落在雨上,像回家。”
电话那头,沈砚的呼吸明显一滞,然后轻轻“嗯”了一声。
林煦挂断电话,把第 28 条语音收藏,备注改成:
【倒计时结束,启程。】
她合上行李箱,拉上拉链,像合上了一段漫长的黑夜。
窗外,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弯细月,像奶奶蒲扇边那道弯弯的竹柄。
林煦把蒲扇贴在胸口,轻轻摇了一下。
沙沙声里,她听见奶奶的声音:
“阿煦,别怕,风会带你找到路。”
二月十八,上海下着连绵的冬雨。
林煦把最后一只纸箱封好,在胶带“呲啦”声里,抬头望向办公室的窗。
对面是熟悉的院徽——红十字与白玉兰并置,她曾以为会在这里干到退休。
人事科的小姑娘红着眼眶推门进来:“林老师,真的要走了吗?”
林煦把工牌轻轻放在桌上,笑:“编制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我把技术带走。”
纸箱里,厚厚一摞病例、向日葵贴纸、还有奶奶的旧蒲扇。
她抱着箱子穿过长廊,雨声在玻璃顶棚上敲出细碎的鼓点,像一场无声的告别。
同一天,波士顿正在化雪。
沈砚站在市儿童医院新装修的二楼,盯着门牌——
【青少年睡眠障碍联合门诊】
金属字在午后阳光下闪出柔软的光。
他伸手碰了碰,指尖沾了点冷意,却迟迟没收回。
院长在旁边笑:“沈总,三个月完工,比招标期提前了二十天。”
沈砚“嗯”了一声,目光落在候诊区那排定制的向日葵黄软椅上。
椅背绣着小小一行字:
“愿你闭眼,也能看到光。”
那是他写给林煦的,却不好意思当面念。
第二天清晨,林煦拖着行李箱走出弄堂。
卖桂花糕的大爷远远冲她喊:“姑娘,今天不烤红薯啦?”
林煦回头笑:“去波士顿烤,那边雪大。”
大爷摆摆手:“去吧去吧,雪一落,记得回来报喜。”
林煦点头,脚步轻快。
行李箱的轮子碾过青石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一首提前响起的归途序曲。
浦东机场,安检口。
林煦把手机调到飞行模式前,最后看了一眼微信。
沈砚的头像下面,孤零零一条未读:
【我把整座城市的月亮调成了你的频道,24 小时开机,等你降落。】
林煦合上手机,抬头看天。
阳光穿过候机楼的玻璃穹顶,照在她手里的登机牌上——
航班号 HU7962,目的地:Boston Logan。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像把三个月的犹豫全部吐尽。
然后,她拉着行李箱,走向登机口。
风从三十年前吹来,把她推向他的方向。
也推向无数需要被轻轻摇睡的孩子。
【本章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