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冶问的那句话,就像一粒小小的石子入水,连水花都没溅起就沉了。可那漾开的涟漪,却一圈又一圈,慢慢扩散开了去。
孟珂脸上的那个笑,就那么扩散到了他看不见的地方。
她久久不语。
他也不打扰。
想想也是,害怕的人,总得有得庇护。而退缩的人,得有地方可退。无人顶在前面,也无处可退,孑然一身,又哪有怕不怕可言呢?
周冶道:“是我问得……唐突了。”
“无妨,”孟珂睁开眼,淡淡地扫了他一眼,“与公子无碍,只是......想起了一些久远的人和事。”
经历过那样突然的巨大变故,蜕变必不是什么乐事,背后定然满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若有得选,谁又愿意呢?他心下不由也升腾起一丝好奇——如果没有那些事,她如今会是什么模样?
只听孟珂笑问,“那你呢,公子你可有什么怕的?”
“我?”周冶垂下眼眸,顿了顿,说道,“我这人……怕聚散无常。”
“巧了。”
她笑道。
聚散本无常,还有什么可怕?
只是,有的人因此而愈加在意这无常,喜聚,而不喜散,即便欢声笑语之时,也怕人走宴散的一天。
而有的人,早就接受了这无常。既然终归要散,独行才是常态,只是也因此从不曾真正欢聚过——离得再近,心上也早留出了距离;聚得再欢,也已做好了离散的准备。
她没有说下去。但周冶看着,那个笑里分明带着“有什么可怕”的意思。
见她又闭上了眼睛,周冶打破了沉寂:“今夜,牢里的情况,是俞书吏最早发现的。”
但凡发现得晚那么一点,那两人连施救的机会都没有。
孟珂点头,仍闭着眼:“对。临近封印,人心难免松散。今日这城中人物都被请去了思园,各处自然更松,是个不可多得的下手时机。”
俞用之父子果然都是她的人。
这就对了。她心思如此缜密,在来绥陵之前,必定做了充分准备,查过了所有能查之事,也必会在需要的地方都安插人手。
当初查霍家案卷,想必也是在她的授意之下,俞家父子才放消息给他,不过是借洗墨的手,把事情做得自然些罢了。
他早隐约猜到,只是没想到,她承认得那么痛快。不过,她连自己身份也承认得痛快,便也不足为怪了。
她这人倒也真妙,极致地隐藏,同时又格外地坦诚。
无需说的,她只字不露。
而需要说的,瞒不住的,她便坦诚直言——不管那是黑的、白的、灰的......
尽管自己几次被她误导、欺瞒甚至利用,他心中并不曾真正恼火,甚至对她心生敬服,便在于她的分寸拿捏之精,也因为她的坦诚——让你无法置喙的极致坦诚。
她自己都该认的认了,顾己也顾人,事情做得漂亮极了,你还有什么可说?
孟珂又道:“不过,我料想他们今夜必会动手,还是因为刘宝这只瞎蛾子。他不像郑氏,完全不知此事深浅,就放话知道当年秘事。不管他真知道假知道,多留他一日,便多一分危险,他们可等不得。而今夜,便是他们的第一个机会。”
周冶笑了,当初收押审问刘宝之时,自己做得也谨慎了,可她也是清楚的。
同她越接触,周冶便越惊叹于她的智计之深,思虑之周,筹谋之全。
他也算见过不少聪明人,但举凡聪明人,一旦觉得自己聪明,就有了最大的弱点——自恃聪明,便生傲慢,把别人当傻子。有了这样的傲慢,必然就有疏忽,谋事便不周密,行事也要出纰漏。
但她不是。
她不把自己当聪明人,更不把别人当傻子。她心中有一杆秤,掂量对手的准确分量,甚至为保无虞,还多留些空间,多预备一份应对。
她的那份极致坦诚,既是对人,也对己,故而不欺人,也不自欺。
既是对人,也对事。这让她没有声名、形象和能耐的包袱,从不试图证明能耐,也从不试图表现得聪明。
她可强可弱,可跋扈可明理,只要需要,她可以千变万化。但在这些变化中,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还在。故而,够笃定。
这个女子,是远在聪明之上的。
越了解,他也就越好奇——在这样的年纪就拥有这样的大智,到底是天生之才,还是……练蛊所得。
***
周冶沉浸于自己思绪中的时候,孟珂闭眼听着木浆的水声,一下又一下,正适合禅定。
今日在思园见了姨母,她陡然明白了,母亲当初让她改道去京城的真正原因。
那一夜,眼见着梁家大宅在眼前毁去,救无可救。她在水里漂着,耳边仍能听见火烧木料的噼啪声,落入水中的滋滋声,墙垮壁塌的倾圮之声,可她心中却万籁俱寂,一如死灰。
她一翻身,就将头埋进了水里。
一会儿,水下轻轻冒出几个泡泡,一会儿,又几个,她翻身入水前的最后那一小口气,慢慢就要吐完了......
而她脑子里,在走马灯似的飞过好多画面:母亲半夜将她叫醒时的脸,难得地亲手给她穿衣的样子,不想让她多疑但明显担心的复杂眼神;还有奶娘临死前,又急又忧的眼神,那朝着她高高抬起的手,像是徒劳地抓取什么,又像是指着什么……
孟珂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胸前……
等等,如果她不是死前的无意识挣扎,如果她真是指着什么重要东西?
对,母亲给她穿好衣后,还在门襟处拍了拍......好像就是同一个位置!
难道……她们都在提醒她什么?
衣服门襟……难道那件衣服里有什么古怪?
她猛地一翻身,喘过气来,飞快地游上岸,跑向她脱衣下水的地方。
那件衣服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还对她说,这衣服费了她多少工。就冲她费的这些工,以后即便旧了、穿不上了,也得给她好好收着。
从小到大,母亲亲手给她做的东西也太多了,可从没这样看重,额外叮嘱过她。
一定有蹊跷。
她一路跑,一路想,又一路担心,衣服到底还在不在。自己当时胡乱脱了甩开,也不知甩到了哪里,有没有人刚好经过捡去。
就这么一路飞奔而至,在黢黑的湖岸边草丛里,水边,一件件寻,一件件捡,等终于找到那一件,那提着的一颗心才好歹放了下来。
她忙提起来,在门襟处细细地摸。门襟厚实,虽不明显,但细细摸着,有一处是与别处不同,略硬些,像是藏了东西。
她抬手从头上拔下钗子,去挑那压缝的线头。可那门襟的刺绣细密,其针脚之实,轻易根本拆不开。她急得拿簪子去挫,拿牙去咬,也无济于事。
徒劳地折腾了一会儿,她停了下来,穿好衣服,一路跑,一路看,直到天蒙蒙亮,才找到几户农家——院子里胡乱摆了些农具。
她瞅了一家没有狗的,钻篱笆进去,摸走一把镰刀,一口气跑到野地里,瞅着四下无人,才去割那衣襟。
果然,层层缝密实的布料里掏了个空,藏了一枚吊坠大小的祥云如意玉锁,还有两个油纸封好的管状卷纸,其中一个上写着婉婉二字。
她忙拆了看。
天徐徐亮了,绥陵城中,人们一波又一波涌去看梁家火场的时候,云鬓山的山路上,有个身形极细弱的清秀少年正在离开。
那少年走到半山亭处,走到崖边,远远望向绥陵城的方向,不多时,便转身决然而去……
***
这些年,她以为自己很清楚母亲让她投奔卢家的原由。
梁家遭逢了大难,姨母家便也不安全了。不管是逼问也好,打听也罢,那些人要知道她的行踪并不难。他们很可能追去陈家,她很可能会被斩草除根;甚至姨母一家也可能因她而受牵累。
让她去一个梁家素无往来、极少有人知道其关系的地方,才是两全之策。
又有道是,“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只要她少抛头露面,那些绥陵旧人,一生都再难得见。
然而,直到今日,她重见姨母,以一个大人的眼睛,重新看姨母这个人,才明白了母亲这一安排,还有更深之计。
她母亲柯令虞,一生被保护得太好,至死都单纯得像个孩子。不,她甚至比孟珂这个当时真正的孩子还要天真太多。
柯家二小姐靠着好运,得父母偏宠,得丈夫疼爱,幸福了前半辈子,却也因噩运降临,猝然而去。她的一生,就活了个随波逐流,没一点自己的方向,也没有一点自保、保人之力。
但在临死之际,也许是灵光乍现,也许是神佛庇佑,她清楚地知道:她们柯家姐妹俩是一样的——在太平之时,可爱护孩子;但遭逢危难,便是砧板鱼肉。
对女儿来说,姐姐柯令秋,是个再好不过的母亲。即便粱家没了,她成了孤女,姐姐只会更疼她,更宠她,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大概做得比她自己还好。
姐姐是个好母亲,但也只是一个好母亲——她护不住女儿,也教不了女儿自保。
对一个孤女来说,她需要的是一个有能力、有手腕的人,一个通晓世事,能在人心鬼蜮中活下去,还活得好的人。
只有那样的人,才护得住女儿,也才能教给她在这个世上活下去的,足以自保的本事。
母亲大概攒下了她这辈子所有的智计,一次性花在了给她备的这条后路上——选了人选,将信物暗中交给了女儿,并秘密嘱托了奶娘。没想到,奶娘被一刀封喉,一个字都没来得及说便倒下了。
幸而,孟珂及时反应了过来。
若不是那一念之光,她此刻定然已是白骨一副......
这些年来,她以为自己已经心如铁石,可今日猝不及防地看到姨母,她才发现,自己还是会失控的。
她也以为,自己对翻来覆去琢磨过千百次的旧事,已经波澜不兴,可今夜骤然明白了母亲那一生一次的筹谋,她才发现,自己还是禁不住暗流涌动。
看来,她还是高估了自己……
***
周冶看她一直闭眼躺着,以为她睡着了,忽而,却扫见她眼角荧光一闪,仿佛湿了。
他还以为是自己看错,可再一看,一缕清泪,顺着眼尾,滑过太阳穴,没入她如云的鬓发。
只一缕。孟珂没动,连呼吸都不曾有异,仿佛根本不曾发生一样。
周冶手上顿了顿,一时也拿不准她是梦是醒。
听到桨声停了,孟珂缓缓睁开了眼睛。
周冶才道:“你……没事吧?”
“能有什么事?”孟珂的声音冷得如冰。
周冶指了指自己的眼角示意。
孟珂抬手擦了擦,放在眼前一看,带着似有若无的笑意:“分明是你桨上带起的水花。”
周冶一顿,又点了点头:“是,是我激起的水花。”
说完,看着孟珂不语。
孟珂奇怪道:“你看什么?”
周冶道:“都说人闲长指甲,心闲长头发。你的心,比谁都不闲,怎么也一头乌发如云,还亮滑如丝呢。怕不是什么山精水怪变的?”
孟珂笑了:“那可不能告诉你。”
说着,往水里一瞥,“不过你最好当心点,哪天本小姐心一狠,把你拖下水去。让你当个水怪。”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宋朝·苏轼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母亲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